浅议如何密切联系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

2014-09-25 11:00孔涛涛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联系数学教学小学

孔涛涛

[摘要] 任何学科的建设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实践生活,尤其是数学,其应用体现在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独有的性质决定着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联系

小学之所以设置数学这门课程,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学会数学知识,并且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 将小学数学进行生活化改革是新课程的目标之一,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了解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充分发挥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特点,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 笔者对数学与生活如何密切联系的问题进行了了解和分析,总结出了以下结论.

■ 联系实际生活,创新教学方式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都较为抽象和枯燥,学生学起来也感觉很无聊,甚至觉得对于自己本身而言没有意义,学习效率很差,因此强化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要充分了解和分析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对小学数学教材进行挖掘和提炼,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和融合,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 小学生对于与生活联系紧密且能运用到生活中的知识格外热情,因为这会让他们觉得学习是必要的,也是有意义的,因此,教师在教授数学时应适当地引入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将学生熟悉和有实际经验的生活案例拿到课堂上,引导他们发现、挖掘其中的数学知识,这对学生学会数学、学好数学很有帮助.

例如,在教授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动手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了解、学习分数的概念和应用,以及分数的来源等. 首先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张正方形卡片或者纸张,然后引导学生如何通过折叠的手段折出■,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和练习折出■后,再进一步要求折出■,以此类推折出■,■,■等. 通过动手实践,学生会清楚地了解分数的来源以及形成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分数,除此之外,通过动手实践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发现数学、学习数学,同时还对学生的眼、手、脑进行了锻炼,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启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能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数学学习方式,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教师要多动脑、多观察,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数学应用来创新教学模式,用更为生动活泼的教学课堂来引导学生发现、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充分体会到数学的感染魅力,营造一种适合小学生的数学课堂氛围.

■ 合理运用数学,融入实际生活

1. 学会处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喜欢数学,教师需要在授课时设置具有生活实践的教学情境,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而且要知道数学是可以应用到生活中的,要想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借助练习题的帮助. 然而,我们现在的练习太多,并且题型比较单一,重在知识的巩固,对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意识比较淡薄. 可以想象,这样的练习会让多数学生感觉数学只有在课堂上有用,考试时有用,一旦走出课堂离开考场,就感觉不到数学的存在了. 因此,教师应对练习引起足够的重视,给予学生不同寻常的练习,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如“求平均数”,练习中有一题是给出一组学生身高的数据,算出平均身高,以巩固平均数=总数÷个数的方法. 一位教师是这样做的:先给出江苏省十岁儿童的平均身高是143 cm,问“我们班的身高水平是在平均身高之上还是不到平均身高呢?”以此引出要算班级学生的平均身高. 然后让学生统计小组中从前排到后排10人的身高,最后通过计算,得出小组的平均身高,与143 cm进行比较. 同样是计算学生平均身高的练习,但这位老师的练习设计不但巩固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还让学生明白了算平均数的必要性——生活中需要平均数、算平均数的这些数据的来源,以及从平均数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等. 可见,通过教师的加工润色,练习题不再那么枯燥乏味,学生也随之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2. 结合生活实践,强化数学应用能力

在实际生活中,其实有很多数学知识的运用,但是需要人们留心才能发现,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这个有心的人,帮助学生发现和指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老师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做题,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以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在“认识方向”这一课的教学中,当学生知道如何辨认地图中的方向后,教师可出示一张徐州市的城区地图,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学校的东南西北分别有哪些建筑物. 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所学到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方法,认清各个方位. 接着,可设计一个帮助迷路的小明指路的活动,帮助小明顺利地到达目的地. 这样就能让学生密切联系实际,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 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提升学习兴趣,拓展数学思维,将学到的东西熟练地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3. 以生活实践为教学基础

概念是对事物进行深刻分析和总结而得出的高度抽象概括的语言表述,尤其是数学概念,不仅是从生活中总结而得,并且能在生活中找到相应的数学模型. 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数学概念时,要结合实际生活案例,找出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高效地理解数学概念,如讲解按比例分配这一数学概念时,教师可以结合班上的实际情况进行情景设置,假设该班学生在上体育课,老师准备分给男女两组学生16个篮球,要求学生先自己进行分配,有的提出平均分,有的提出男的分16个女的不分,还有的提出男的分14个女的分2个.

女生们很不满意,争着说:“给我们女生16个,男生不给;女生14个,男生2个……”学生们争执起来,老师开始发言了:“这些分法都不太合理,最合理的方法是按照男女生人数来分. ”同学们向老师投去了赞许的目光. 这时,老师给了学生一条信息: 男生18人,女生6人,合计24人.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得知:男、女生的人数之比是3 ∶ 1,据此,学生们很快就猜出了男生应分得12个篮球,女生应分得4个篮球,接着,老师揭示课题——按比例分配.

学习这个概念之前,教师按照生活的原型把学生慢慢引入课堂,并能够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这个概念有初步的感知,这对深入理解数学内涵、抽象概括出其本质做了铺垫.

如此便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结合到了一起,设置了较为生动的课堂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并运用到了实际生活当中. 教师要对现实生活中的点滴素材进行收集和整理,从中发现具有代表意义的生活实例进行创新,加入到平时的数学教学中,以此代替课本中枯燥乏味的练习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正确区分生活问题和数学问题

虽然大多数的数学概念和问题都来源于实际生活,但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的特殊性,有些数学也区别于生活,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数学问题都有相应的生活实例作为背景. 新课标虽然强调让教师设置相应的情景进行教学,但并不是所有的数学概念都要和实际生活进行联系才能让学生感兴趣,如果每节课、每章内容都用一样的手法和模式进行教学,时间久了学生也会失去新鲜感,因此,教师要创新多种情景模式,如在教授学生“米”这个概念时,可以利用名人效应提出问题,问学生姚明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会进行思考并回答说是2.26米,教师再提问其他关于米的知识时,学生会根据前面老师的引导一一说出很多明星的身高,此时,老师可以问“为什么2.26后面是米而不是别的单位?米这个单位代表着什么?”让学生逐一进行思考并回答. 教师可适时地提供一些参考给学生,如观察尺子可以发现什么相关的信息等,虽然这种情景设置有些拐弯抹角,但却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学的成功所在就是使学生对正要学的东西有兴趣. 不管教师用什么方式,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因此,教师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情景设置,以达到教学目的.

学之于生活而言,并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而是与之息息相关的. 要想让学生了解这一点,就必须靠教师为学生建立一座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 大量的实践证明,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数学教学要立足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再结合教师所掌握的知识,设置具有吸引力和内涵的情景模式,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到数学有能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魅力,以及数学是源于实际生活的道理,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地享受学习数学的过程.

总而言之,必须让学生明白和理解数学的来源,并且要引导学生解决相应的生活实际问题. 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是数学的本质特征,这也是为何在小学进行数学生活化改革的原因.

猜你喜欢
联系数学教学小学
浅谈平面图与立体图的思维培养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