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喀什》中肢体语言对主题的构建功能

2014-09-25 01:01周纯漪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马拉喀什肢体语言

[摘 要] 《马拉喀什》是乔治.奥威尔的代表作之一,其写作主题反映了马拉喀什的人民遭受西方殖民主义的残酷剥削,生活朝不保夕,思想被殖民者控制愚弄,变得麻木不仁,通过对几个场景与人物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强烈的反殖民主义思想和对殖民主义罪行的控诉。本文拟分析人物肢体语言运用对作者主题思想构建功能。

[关键词] 《马拉喀什》;肢体语言;主题构建

一、背景简介

日常交流中语言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工具,然而肢体语言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肢体语言的作用已在心理学领域做过细致的研究。有声语言诉诸于听觉系统,然而缺少了视觉上形象传递信息的功能。所谓肢体语言就是人们在交谈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用眼睛、面孔、身体来表达自己的感觉和态度。因此,肢体语言在表达个人情感和态度,在体现人际关系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马拉喀什》是乔治.奥威尔的代表作之一,其写作主题反映了马拉喀什的人民遭受西方殖民主义的残酷剥削,生活在极权统治下的他们时时面临着饥饿致死的困境,物质生活极度贫乏的他们在精神层面也毫无抗争意识,对殖民者竟然表现出无知的敬畏和膜拜,而不明白生活困境的幕后原因是殖民者对其实行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操控而造成的。奥威尔运用了对比例证的方式来支撑其论点,而其中对被殖民者肢体语言的细致描写贴切有力地支持了文章主题思想。

二、《马拉喀什》中肢体语言对其主题构建功能

乔治.奥威尔在《马拉喀什》一文开篇就细致描写了马拉喀什人埋葬死人的整个过程,几个简单的肢体动作描写就能让读者感受到被殖民者对自己同胞的死亡毫无同情怜悯之心,而是像扔垃圾一样把尸体抛掉,这其中几个动词如dump,fling over就充分体现了马拉喀什人之间已经丧失了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同情,其背后的原因则是殖民者对当地原著民的极度剥削使得他们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成问题,自顾不暇又怎能在意他人的生死,由于饥饿而死亡的现象太过常见,对死亡变得毫无触动。因此,肢体语言的细致描写就更能打动读者,使读者感知到殖民者的控制与剥削对被殖民者所造成的巨大伤害,不仅是生活的贫困而更可怕的是人们精神领域的麻木与贫瘠,使得人性变得极其扭曲。作者选取的第二个场景展现了一位当地政府雇工对一小片面包的渴望眼神以及对白人我的敬畏之情,作者生动运用了雇工的肢体动作来形象体现当地被殖民者卑微可怜的生存现状,白人竟然能够把面包喂给动物吃,而他们辛苦大半生却连一片面包也吃不到。当雇工看见白人我在给瞪羚羊喂面包片时,作者细致描写了雇工的行走姿势sidled slowly towards us,sidled这一词语体现的是由于偶遇白人雇工羞怯紧张的心情导致其想悄悄溜走而不被白人注意,这体现了当地被殖民者心理对白人殖民者的恐惧与敬畏,这是白人统治者长期的殖民政策和手段对被殖民者精神领域的摧残和控制,使得被殖民者在内心已然接受自己被奴役低贱的社会地位。而我给雇工一小片面包时,他小心翼翼地把面包片藏在腋下一块破布里面,并且对我表现出无限的感激之情,作者用到了表肢体动作的词语stow充分体现了雇工对一小片面包的无限珍惜,这足以说明殖民者对被殖民者的残酷剥削导致其生活的极度贫穷。

作者选取的第三个场景是白人我拿出一支香烟抽的时候,顿时吸引了无数贫穷的犹太人蜂拥而出,甚至年迈的老人和盲人都争先恐后的来抢香烟,其中肢体动作的描写细致入微如rush, crawl out, grope等词语表现了老人和盲人为了争取到一支香烟而行动不便的因素奋力朝香烟方向奔去,一支香烟竟能吸引如此多的犹太人来争抢,这对于辛苦劳作一辈子的老人来说都是一种奢侈品,生活状况悲惨到怎样的程度,读者读到这样的情景又怎能不愤怒呢?作者接下来描写了马拉喀什的妇女生活境遇,这里作者选取了几个有利体现妇女遭受双重压迫的事实,骨瘦如柴年迈的妇女背着超负荷的柴火,走路姿势异常如词语creep past, hobble past的使用形象地塑造了妇女已成为隐形人不被人注意,而她们肩上所背负的重物第一眼就被路人捕捉到,她们瘦弱的身躯已不堪重负,艰难地在路上行走,而不由自主地让人产生同情之心。作者最后选择的一个描写场景是黑人士兵,一个年轻的黑人士兵看到白人时流露出的眼神都出乎白人对他们的期待,那是一种极度敬畏的眼神,作者选用了描写眼神的词语如shy, wide-eyed等词语。当被殖民者直面白人殖民者时所呈现出的眼神与肢体动作的反应都是敬畏与自卑,这表明被殖民者已经默然接受了自己被压迫卑微地位,承认了白人殖民者的统治地位,而没有丝毫反抗斗争的思想意识,对自己同胞的生活惨状熟视无睹,失去了基本的人性关怀。而作者充分运用肢体动作的描写有力地刻画了被殖民者被殖民者残酷压迫的现状,以及人对人生死的冷漠与麻木,有力地支撑了作者文章主题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张汉熙.高级英语1[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雷茜.从缅甸到马拉喀什——试论乔治.奥威尔的转变[J].山花,2010年第4期.

[3]郑曦临.《马拉喀什》与奥威尔的文学观[J].山花,2011年第1期.

作者简介:周纯漪(1979—),女,陕西省安康市人,安康学院外语系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马拉喀什肢体语言
《马拉喀什条约》在我国的实施路径研究——兼论图书馆实施之策
欧盟加入WIPO《马拉喀什条约》
《马拉喀什条约》对图书馆无障碍服务的影响与立法建议*——兼析《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无障碍服务条款
马拉喀什记忆
殖民统治酿造的悲剧
论舞感培养的路径选择
让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焕发生机
例谈肢体语言在Phonics教学中的运用
探讨影视表演中肢体语言的有效应用
论合唱指挥中的肢体语言艺术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