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他们思想品德素质的高低关系重大,但是当然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却亟待提高,主要表现在诚信品质的缺失。本文主要分析了强化大学生诚信管理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诚信管理;途径
当代大学生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他们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在受着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的负面冲击,因此在大学生群体中诚信缺失问题层出不穷,在这种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的诚信管理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一步走”,高校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诚信环境,让学生时时感受诚信,接受诚信教育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前沿阵地,要肩负起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高校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诚信环境,让学生自觉接受诚信环境的熏陶,自觉塑造诚信品质。而营造一个良好的诚信环境,高校要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1、要把诚信教育纳入到大学教育体系中来。课堂是实现诚信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要抓好课堂这个关键点实施诚信教育。首先,各学科老师要明确诚信教育不仅仅是思想品德教师的任务,各科教师都要树立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意识。其次,各科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要注重学科和诚信教育的关联性,渗透诚信教育时要注意和教学环节的结合,要实现教书和育诚两不误。只有将诚信教育融入课堂教育中,才能培养出有才有德的高素质人才。
2、走出课堂,利用大学特有的舆论环境进行诚信教育。目前,各大高校几乎都实现了“宣传栏楼楼都有、广播覆盖全校、校报校刊定期发行”的建设,这说明高校营造诚信舆论环境的条件都已具备。高校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宣传栏、校报、广播等宣传诚信品质的可贵,宣传各校诚信“标兵”人物,为学生树立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让学生自觉向榜样看齐。高校可以制定“诚信宣传月”计划,提升诚信教育的高度。可以在诚信宣传月中推出“我身边的诚信标兵”评选活动,让学生都重视诚信教育。这样一来,就可以营造一个浓厚的诚信氛围,就可以让学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强化他们的诚信意识。
二、“二步走”,高校要把诚信教育纳入到制度管理中来,用制度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诚信行为
要把诚信量化,作为评价和衡量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要把诚信纳入高校制度建设,在高校的管理和规章制度中要体现诚信评价这一项。各大高校都有学生评分机制,学生的学期学分主要由学期考试成绩、出勤情况等评定,高校可以在学分中纳入诚信考核和评价这一项。当诚信受到学分“保护”时,学生将不得不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高校还可以把学生的诚信情况作为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金、优秀团员、三好学生等评定的一个参考标准,诚信品质较高的学生评定时要体现奖励,而对诚信缺失的学生则要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要让学生认识到诚信缺失是一件“大事”,而非无关轻重的小事。
三、“三步走”,高校要建立大学生诚信管理档案,将每个大学生的诚信情况档案化
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可以将学生大学期间的诚信情况一一记录,可以一目了然看到学生的诚信情况,当遇到奖学金、三好学生、入党等评选时,可以随时调出学生的诚信档案进行诚信核实,并将其作为考核和评选的重要依据。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保证诚信档案内容的全面性,诚信档案应包括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信用信息、经济信息、诚信行为信息和毕业信息,对信用信息的记录主要是看大学生的学费缴纳情况,助学贷款有无积极的还贷准备,有无故意隐瞒真实信息骗取助学金行为,而所谓的诚信行为信息,主要看大学生在校期间是否有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行为,是否有考试作弊、弄虚作假等失信行为。其次,要加强对诚信档案的应用。高校可以以学期为单位,在每学期结束的时候对学生的诚信档案进行公布,进行评价反馈。并将诚信档案的结果与奖学金、助学贷款发放等挂钩,让诚信档案管理真正成为了学成日常管理的一部分,督促学生反省自己的行为,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四、“四步走”,要提高大学生对诚信行为的法律认识,要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
很多大学生对诚信的认识都是停留在道德层面上,他们觉得诚信就是一种道德行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高校要通过网站、宣传栏、讲座等各种渠道加大对诚信行为的法律知识宣传,要让学生明确,诚信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行为,还牵涉到法律规定。要让学生了解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哪些是关于诚信的,法律对诚信行为的鼓励和保障,更要了解哪些失信行为是违背法律原则的,在法律上会被认定违法行为的,并明确其责任。有了法律认知后,学生就会自觉规避有可能引发法律责任的违法失信行为,就会自觉地提高自身的诚信品质。
結语:综上所述,当前,大学生的诚信情况不容乐观,高校作为诚信教育的主要阵地必须发挥其积极作用,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诚信认识,提高他们的诚信素质,要多个渠道、多管齐下加强诚信管理,力争培养出有“才”又有“德”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商晓梅;大学生诚信危机的现状及对策探讨[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2]何利平;试论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出国与就业·就业;2010年第6期.
作者简介:李晓楠(1980—),女,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