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语双语社区苗语母语磨蚀考察报告

2014-09-25 23:30龙心怡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苗语少数民族

[摘 要] 语言磨蚀研究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其研究方法和手段在不断的改进和提高。本文通过在湘西苗语双语社区的实地调研,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总结并分析苗语母语词汇磨蚀现象,得出了影响苗语母语磨蚀的三点主要外部成因。文章最后结合当地实际,总结出当地民众在学习与生活中能够实施的三点措施,以防止、减少或延缓母语的磨蚀。

[关键词] 母语磨蚀;苗语;少数民族

一、语言磨蚀以及中国特色的语言磨蚀

语言磨蚀是语言习得的逆过程,指的是语言使用者,由于某种语言使用的减少或停止,其运用该语言的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衰退。根据受蚀语种和语蚀发生的语言环境,语蚀可以分为母语磨蚀和外语磨蚀。而母语磨蚀又可以分为母语环境中的母语磨蚀以及外语环境中的母语磨蚀;外语磨蚀可以分为母语环境中的外语磨蚀和外语环境中的外语磨蚀。在本文中讨论的是湘西苗族人民的语蚀现象则属于母语磨蚀。

语蚀研究经过了大半世纪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有了系统的语蚀研究理论,但是有中国特色的语蚀研究还是比较少。什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蚀研究?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而语言是一条重要的线索。在中华文明史中,少数民族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是他们丰富了历史,点亮了文明。而文化是民族的身份证,是民族的DNA,中国是由多民族组成的文化大国,各民族的文化造就了中国的多元化发展,而少数民族语言作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条脉络,我们要做的就是要保护它在外来冲击下的消亡——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语蚀研究。

我们从理论上可以知道,“磨蚀”是“习得”的反义词,他们是语言这块硬币的正反面。母语磨蚀指的是语言使用者在母语或外语环境中,减少或停止使用母语导致母语能力减退。在湘西苗族双语环境中,苗汉两种文化互相交流、碰撞,其中的先进成分互相交流,两种姐妹语言①互相交流,不断磨合。在两族文化互相吸收的过程中,苗族人民主动或者被动地吸收了一些汉语词,放弃了一些苗语词——这个过程就是苗语母语磨蚀过程。

二、苗语磨蚀的成因

湘西苗汉语双语社区,指的是湘西苗区中同时使用苗语和汉语作为交际工具的集镇,如山江、臘尔山,老工等苗区大型墟坊及周边苗寨,以及交通沿线苗汉杂居的村寨——这是一个面积大,苗语和汉语交流较多的社区。这个社区中苗族母语磨蚀的现象比较具有代表性,以它们作为研究对象,有典型意义和说服力。并且能够找出一定的规律性和科学价值。通过多个月的实地调查,大致概括出苗语磨蚀的三个主要成因。

1、时代的进步,历史的前进导致旧时代的政治术语和活动词汇逐渐死亡。例如:苗族古老社会基础组织,苗语称其为‘火略②。在民国时期,管理边区苗区的是一种大于现在的村,小于现在的乡镇的自治组织。现在湖南湘西凤凰县还有九个与“火略”相关的村名、寨名、山名、地名遗址。但在新体制下生活的乡、镇、区的苗胞,已不知“火略”的内涵,不了解“火略”有关的苗语词汇。据不完全统计,源于这种政治变革,传统变更而死亡的术语有十六个之多。

2、自然条件,生活环境的改变让生产方式和生活用品的名称以新代旧,最后导致与之相关的苗语词汇逐渐无人使用,被遗忘。譬如,当代社会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大面积改变“冬泡田”的耕作制度,广大苗区的稻田干涸,清水变质,鱼虾几乎绝种。捕鱼捞虾赶泥鳅的传统习俗荡然无存。或者虽有山塘水库任人垂钓,但很少溢洪拦鱼现象。此类农务少了,常用工具变得不常用,最后导致与之相关的词汇不常用,年轻人就无法掌握,最后逐渐消亡。典型的有“果党”译成汉语即“鱼篓”,“果就”译成汉语为“泥鳅针”,如此种种的苗语词汇由于活动停止,实物毁坏,年轻人看不见,听不到,就无法传承,自然磨蚀。

语言学泰斗王力教授有个著名论断:“只要找到七八个例词,就能总结出一条语言发展的规律。”根据此条论断,以上例证中的磨蚀的苗语词汇足够说明湘西苗语双语社区中的苗族同胞,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不断提高的生产和生活水平,努力跟上文化交流的步伐,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国家通用语言的精华,有意或无意地遗忘了自己民族母语的一些词汇,而造成苗语母语磨蚀。

三、减缓语言磨蚀的方法

如果说语言同化是语言发展的最终结果,那么语言磨蚀是这个结果的必经阶段和长期过程。从理论上来说,人们应该朝语言同化的方向迈进,但从事实上看,人们都想要保留自己的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文化是民族的DNA,保护民族的DNA,就是保护民族的生命力,就是保护民族的灵魂,保护民族的根茎,这是每个民族的意愿和本能。在民族同化的最终目标实现之前,应当千方百计遏制语言退化的趋势,组织语言磨蚀的速度。湘西双语社区针对这个问题采取了多种措施,对所有的减缓所有的语言磨蚀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首先,当地政府加强遏制苗语磨蚀的工作。湘西州及下层各县市人民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组织领导苗族人民群众,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充分享受使用苗族语言的自主权。解放初期,各级政府都成立了民族语言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其他民族干部学习总结,帮助苗族群众学习汉语。通过开会、广播、翻译汉语影视片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用双语双文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科学知识;同时修建苗文学校,在普通学校和文化夜校中,坚持用双语双文教学。从教育环节强化苗语,使苗语的普及和提高得到了强有力的保证,这是遏制苗语磨蚀的关键。

其次,专家加强遏制苗语磨蚀问题的研究。在州政府民族语言工作领导小组和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的领导下,全州的民族干部和教育战线的教授教师,以及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都提高了民族语言重要性的认识,加强了对苗语磨蚀问题的研究,撰写了《苗汉语的历史比较》等著作和多篇论文,充分发挥了专家能说能写,先行先试的作用,引起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干部群众的重视和支持。此类苗汉语对译的宣传和苗汉语交流活动保证了两种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的同等地位——这是遏制苗语磨蚀的前提——苗语磨蚀的趋势得到了适当的控制。

最后,需要加强语言习得者对遏制苗语母语磨蚀的意识。语言问题是民族问题的重要内容。民族语言的兴衰是由全体民众对语言重要性的认识高低和捍卫语言能力的强弱来决定的。湘西双语社区的民族干部特别注意加强对苗族民众的教育,通过各种教育活动,提高苗族民众捍卫民族语言的自觉性,增强使用民族语言的自豪感。湖南省凤凰县民族事务局通过各种民族节庆鼓励苗族同胞“着苗装”、“讲苗话”、“讲苗话”,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苗族群众自己坚持讲苗话,教育儿女学习苗语。此举让苗语得以传承发展,减缓了苗语磨蚀的速度,同时也是遏制苗语磨蚀的根本。

四、总结

综上所述,湘西双语社区中苗语磨蚀的现象是存在的,并且是母语磨蚀中的典型事例。本文试图通过对湘西苗语双语社区三十多年来大量的词汇磨蚀实证进行分析——即对词汇磨蚀现象的研究——得出苗语母语磨蚀的成因。分析后发现影响词汇磨蚀的因素可以概括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本文主要举出了外部因素,如社会环境的改变,自然环境的改变,以及文化环境的改变都会导致语言磨蚀的速度加快。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苗语双语社区采取的一些民族文化活动在不同程度上减缓了母语磨蚀的速度,并且在其他少数民族双语地区也有同样的措施,这些措施有意无意都起到了防止或者减缓母语磨蚀的作用。

注释:

①有一种说法苗语与母语是同时诞生的,关系密切的姐妹语言。人们一直有一个误区,认为古汉语就是汉语,其实不然,自汉代分化后,才真正分出了苗语与汉语,分化之前,苗汉语是长期共存的。苗汉语共同使用,互相影响,分化之后,仍然留下了许多,需互相印证,转换才能解读的经史子集。

②因為苗族没有文字,所以本文中所有苗语词汇统一使用中文音译词汇代替,发音统一使用国际音标。

参考文献:

[1]钟书能.语言耗损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3(4).

[2]李萍、郑树棠.外语耗损与保持[J].山东外语教学.2004.

[3]蔡寒松,周榕.语言耗损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4,(4).

[4]倪传彬,严俊荣.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分析[J].外语教育与研究.2006(1).

[5]倪传斌.外语磨蚀的本质属性[J].外国语,2007(1).

[6]倪传斌,刘治,影响母语磨蚀的相关因素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9(3).

[7]倪传斌.外语磨蚀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

[8]杨连瑞,廖玲玲.二语损耗研究的方法设计[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0(6).

[9]李旭奎,任慧钦,国内外二语词汇损耗研究述评[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1(3).

作者简介:龙心怡(1988—),女(苗),湖南吉首人,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专业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苗语少数民族
苗语典型存在动词初探
黔东南地区苗语的使用现状及其保护传承
——以凯里地区为例
陡寨苗语音系及其语音特点
苗语汉语互译工具设计与实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论少数民族环境权保护
我打算这样过寒假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道:少数民族的节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