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反问句的翻译
——基于《红楼梦》“哪里”反问句翻译的量化研究

2014-09-23 07:04:28王孜劲
关键词:陈述句语体含义

杨 玲,王孜劲

(安徽大学 外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引 言

反问句是现代汉语中比较特殊且应用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段。汉语界对反问句的研究很多,如何处理汉语反问句是译者常常遇到的问题,但关于反问句翻译的深入研究仅见于殷树林2009的论文[1]。在比较汉英反问句的基础上,他对反问句在汉英剧本中的使用与翻译进行了个案研究。但是该研究只对汉英反问句的类型作出简单归纳,而没有对反问句的翻译进行深入探索。由于反问句类型众多,本文在对汉语反问句的语义、语用、修辞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红楼梦》中“哪里”反问句的翻译进行量化统计、归纳和分析,试图总结出可适用于汉语反问句翻译的一般规律。

一、汉语反问句研究

(一)反问句的语义特点

反问句,又称反诘句或诘问句,是用疑问句式表达确定内容的句子。吕叔湘先生认为,反诘其实是一种否定的方式,反诘句里没有否定词,这句话的用意就在否定;反诘句里有否定词,这句话的用意就在肯定[2]。传统修辞学和语法研究对反问句这一语义特点的认识基本一致。反问句的主要特点意在否定,“揭示了反问句式的表层结构与深层语意内容的不一致和两者之间的纽带”[3]。

郭继懋将反问句的意义分为字面意义和隐涵意义。反问句的字面意义总是表现为陈述句,但与陈述句所能够表现的意义相比较,可以看出反问句的字面意义有一个特点—总是属于一个非常肯定的评定或判断,含有“明明”“很明显”之类的语气。而反问句的隐涵意义则是要表达反问句所涉及的行为“不合情理”。反问句的字面意义和隐涵意义所涉及的内容可以有部分重合也可以不重合[4]。

(二)反问句语用含义的间接性

反问句的双重语义特点使其成为语用学领域内被广泛研究的一个对象。语用含义的间接性是汉语反问句的本质特征,它在形式上表现为提问,实质上却表达了一个言语行为。冯江鸿认为一个反问句可以同时表达三种言语行为:提问,肯定陈述,批评责备,最后一种言语行为是说话者使用反问句要表达的真正含义。在反问句的意义建构过程中,前两个言语行为是必需的,有时说话者的最终目的就是陈述,但是,如果说话者想要表达其它目的,那么陈述就变成了一个过渡性的言语行为[5]。

反问句能够表达出多少语用含义?邵敬敏认为,反问语气在不同的交际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往往显示出不同的语用含义,大体上可以有六种:困惑义、申辩义、责怪义、反驳义、催促义、提醒义等等。冯江鸿认为,反问句能够表达的语用含义(言外之意)非常广泛,包括陈述、声明、否定、抱怨、抗议、责备、谴责、嘲笑、申辩、请求、命令、催促、威胁、警告等。总之,了解一个反问句是表达肯定还是否定远远不够,如何解释一个反问句的微妙含义依赖于谈话双方在语境信息基础上进行的推导,结合说话场合、对象、语气、目的等语境因素,进一步确定反问句的深层语用含义。

(三)反问句的强调作用

对反问句的作用,现代汉语语法界一般认为,“反问是表示强调的一种方式,……反问句的作用是对于一个明显的道理或事实用反问的语气来加以肯定或否定以达到加强语势的目的”[6]。反问句具有强调性,这是对反问句作用的一个笼统、模糊的归纳[4]。反问句与汉语表达强调的其它方式有什么不同?刘松江认为,反问句不仅仅是相反意义的强调,它具有相当浓厚的感情色彩。说话人使用反问句实质上是对自己感情的宣泄。反问句所加强的语势大多表示了说话人的蛮横、盛气凌人的态度,对对方多少包含一些埋怨、嘲讽、鄙视、斥责之类的意思。因此,在使用时要特别注意对象和场合[7]。事实上,反问句的强调作用不仅仅局限于负面情绪。李捷认为,反问句对和谐类以言行事行为(包括承诺类和表达类言语行为,如提供帮助、邀请、致谢、祝贺、问候等)也有正向加强作用,它的理解对具体的语境因素有很强的依赖性[8]。

反问句的作用很微妙。刘松江认为使用反问句要特别注意对象和场合,要摆好宾主、亲疏、长幼、上下的关系。对待客人、陌生人、长者应尽可能避免使用反问句,否则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争执,至少也会给人留下不礼貌的印象[7]。李捷也指出,使用反问句行使和谐类言语行为时,语调表情要得体,否则会适得其反,容易被误解成讽刺、反语、挖苦等而导致语用失误;而用于竞争类和冲突类言语行为时反问句“火上浇油”,使原本就有的火药味的语气更加火气,再加上反问句中的语用预设有很强的强加于人的意味,很容易导致人际关系恶化[8]。因此,一定要慎用反问句,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语用失误。

二、“哪里”反问句在《红楼梦》中的翻译

任何疑问句式都可以构成反问用法。从句法结构特点来说,反问句可分为是非问句、特指问句、选择问句与正反问句。由于反问句种类众多,用途不一,构成特指反问句的疑问词在句中所表达的含义也各不相同,因此,本文只选择特指问句中以“哪里”为疑问词的反问句,以《红楼梦》中英文本为语料库,对其翻译进行研究,寻求翻译反问句的普遍规律。本研究中,《红楼梦》中文版使用的是程乙本,英译选用的是杨宪益和戴乃迭翻译的版本。

邵敬敏认为,疑问代词“哪儿/哪里”在反问句中有两种用法:A.实用,在反问句中表示“任何地方”,特点是“哪儿/哪里”可以做动词或介词“在、到、往、上、从”的宾语,其中“儿”、“里”不能省略。例如:可把我调走,我的脸往哪儿放呢?B.虚用,在反问句中“哪儿/哪里 VP”表示“决不可能VP”,特点是不能做动词或介词“在、到、往、上、从”的宾语,其中“儿”、“里”可以省略,并且可以用“怎么”来替换而语义基本不变。例如:那么多印刷品,哪看得过来呢?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相对于“难道”和“为什么”等引导的反问句,“哪里”反问句的反诘语气比较明显,因而也比较容易鉴别。

现代汉语的“哪里”在《红楼梦》中用作“那里”,有时也用作“那”。笔者使用检索软件对《红楼梦》120回内的“那里”和“那”检索后,发现分别有703和1376个。结合上下文一一分析,一共有310个以“那里”或“那”引导的反问句,其中11个因为版本问题或翻译省略等原因在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英文版本里没有对应的翻译,因此未在本研究考虑范围内。299个反问句中,“那里/那”为实用的共有36例,约占12%,其余263为虚用。本研究将对这两种情况分别进行分析。

(一)“哪里”反问句在不同语体中的使用与翻译

反问句是带有鲜明情感色彩的表达方式,一般出现在会话中。但是在小说中,作者有时也在叙述时使用反问句,以增强语言表达的生动性。《红楼梦》中“哪里”反问句出现在叙述中有51例,出现在会话中248例。对其在不同语体中的翻译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哪里”反问句使用在叙述中一般翻译为陈述句,译为反问句的只有4例,而在会话中被译成反问句的比例明显高于叙述中。两者比较见下表:

表1“哪里”反问句在不同语体中的翻译

“哪里”反问句被译成反问句的比例在会话中占46%,显然远远高于在叙述中的比例(8%)。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哪里”反问句在这两种语体中的翻译存在显著差异(p<0.01)。这一结果表明,反问句这一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式出现在非会话语境中时,绝大多数情况下翻译为陈述句,这种处理使叙述显得更加平实自然。

(二)“哪里”反问句的实用和虚用及翻译

由于“哪里”存在实用和虚用两种用法,因此我们根据“哪里”反问句的使用和翻译状况进行了分析归纳,得出表2:

表2“哪里”反问句的实用与虚用及翻译

由上表可以看出,“哪里”在《红楼梦》原文中虚用的比例占88%,远高于实用(12%)。总体上,这两种用法被翻译成反问句的比例为39%,被译成陈述句的比例为54%,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哪里”反问句并没有根据其形式处理成对应的反问句。但是对这两组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哪里”表实用时,被译成反问句的比例是译成陈述句的两倍,而表虚用时多译为陈述句。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哪里”反问句两种用法的翻译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下面我们对这两种情况分别进行讨论。

1.“哪里”实用时的反问句处理

“哪里”实用时,表示“在什么地方”,一般前面有介词“从、在、往”等。如《红楼梦》第六十八回,王熙风说:“他(尤二姐)要出去了,咱们家的脸在哪里呢?”这种用法的翻译情况见下表:

表3“哪里”实用时的反问句翻译

从表3可以看出,“哪里”实用时,2/3的反问句被翻译成问句形式,且多用“where,how”引导。例如:

(1)可巧又送了花来,要剃头,可把花戴在哪里呢?(《红楼梦》第七回)

Where shall I wear them if my head is shaved?

(2)好端端的在家里的,还怕他(玉)飞到哪里去不成?(《红楼梦》第九十四回)

It was here all right,so how could it fly away?

2.“哪里”虚用时的反问句的处理

表4“哪里”虚用时的反问句翻译

表4显示,“哪里”虚用时,此类反问句被翻译成陈述句的比例(56%)远远高于其它形式。被翻译成反问句时,使用“how”引导的问句形式比例最高,占所有问句的66%,且绝大多数使用“how can/could/should”结构的句子(95%)。这主要是因为,“哪里”虚用时,主要表达“怎么”的意思。例如:

(3)黛玉冷笑道:“我当是谁?原来是他。我可哪里敢挑他呢?”(第二十回)

“Oh her.”Tai-yu snorted.”I won⁃dered whom you meant.How could I ever presume to find fault with her?”

汉语界对反问句的研究表明,反问句意在否定。因此,“哪里”反问句被译成陈述句时,常常使用“not,no,never”等表达否定。此外,由于反问句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加强语气或强调一个明显的事实,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还采取了各种手段表达反问句的强调作用。总结起来,译者一般使用三种手段:

第一,使用“hardly,beyond,more than”等介、副词以及“too…to,so…that”等结构强调程度。例如:

(4)只是宝玉身边一干人都是伶牙利爪的,哪里插的下手去?(二十四回)

But his attendants were too smart to allow her to put herself forward.

第二,在否定的同时根据上下文增加“no wonder,of course,needless to say,to say noth⁃ing of, naturally,certainly,obviously,even”等词和短语强调事实的显而易见性。

(5)雨村哪里想得是他?(第四回)

No wonder Yu-tsun had failed to recognize him.

(6)那焦大哪里有贾蓉在眼里?(第七回)

Chiao Ta had a low opinion,of course,of Chia Jung.

第三,使用倒装和斜体等非语言手段表达强调。例如:

(7)“他是没笼头的马,天天逛不了,哪里肯在家一日呢?”(第八回)

“He’s like a horse without a hal⁃ter,”she signed.“He’s forever rushing about outside.Not a day does he spend at home.”

(8)尤氏道:“他哪里是为要出家?”(第一百一十五回)

“She doesn’t want to be a nun!”scoffed Madam You.

三、讨论

虽然“哪里”反问句在使用上有虚用与实用之分,不同于其它反问句,但作为反问句的一种,它的翻译处理具有一定普遍性。通过对《红楼梦》中的“哪里”反问句翻译进行量化分析,并结合汉语反问句的特点,我们可以总结出反问句翻译的三条规则:首先,反问句使用的语体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反问句的翻译。由于反问句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在非对话性语体中,反问句一般需要被处理为陈述句,使译文显得平实自然。在我们的语料中,出现在非对话语境中的所有51例汉语反问句,被译为英语反问句的比例仅占8%。其次,即使在对话语境中,汉语反问句多数情况下也被处理为陈述句;在本研究中,仅有39%的“哪里”反问句被译成英语反问句,而超过一半的反问句英译时被处理为陈述句(54%)。再次,由于汉语反问句具有强调的修辞作用,而译为陈述句后在强调效果上有所减弱,因此译者在英译过程中需要采取适当的语言和非语言手段,加强语气。语言手段包括强调结构以及表达强调语气的介词、副词和短语等,非语言手段包括使用倒装句和用斜体显示被强调部分等。

汉语反问句在英译时多数情况下被处理为陈述句,这种现象带有一定普遍性。如殷树林对《雷雨》中英文版本中反问句的使用及其英译情况作了全面调查后发现,汉语反问句的使用频率比英语反问句要高,比例约为2:1,约有45%的汉语反问句被翻译为陈述句[1],与本研究结果大致相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很大程度上要追溯到中英反问句的差异。

与汉语反问句一样,英语反问句(rhetorical question)同样被定义为是有加强的陈述效果的疑问句,但是两者之间在句法结构和使用范围上存在差别。在句法结构上,汉语中除了大部分表示询问的疑问句结构都可以用作反问外,反问句还具备一些特有的句法结构;相比之下,英语反问句在句法结构上的特征较少,但是形成英语反问句的句法限制却较多[1]。在使用范围方面,英语反问句的使用受到较多的限制。Alleton认为,在西方,反问句主要使用在一些具有对抗性的场合,如法庭、竞选活动中等[9]。Frank对大量自然会话语料进行分析后发现,英语反问句的基本功能是说服,而不是通过平衡会话双方对面子的需求使社会关系正常化;总体上,反问句使用的数量比较少,并不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常常使用在有冲突的辩论性对话中,既加强论断的力量,帮助说话者赢得辩论,同时降低潜在的面子威胁[10]。Myers也认为,英语反问句在写作中事实上是一种不被普遍使用的礼貌手段,因为它们具有“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obviously personal)和“矫揉造作”(artificial)的特点。总体来说,英美学术性文章中避免使用反问句[11]。

相比之下,而汉语反问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非常普遍。这里,人们似乎更强调的是反问句语用含义的间接性在维护面子上的作用。例如,Biq认为,汉语反问句常常起到回避的作用,是一种传统的间接表达手段,目的是避免由于直接陈述造成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人[12]。Wong发现,汉语反问句可以起各种各样的作用,例如可以用来暗示文章的目的或强调某一观点。在汉语古典修辞传统中,提问可以吸引读者的参与,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立场[13]。总之,汉语反问句的使用范围比英语反问句要广泛,这一点可以从中国学生的写作中得到证实,如Hinkel对包括中国学生在内的亚洲学生和美国学生英语作文中的反问句进行统计后,发现中国学生的反问句使用数量显著多于美国学生[14]。Metalene认为,中国学生喜欢在作文中使用反问等间接表达手段,期望听众/读者自己推断意义而不是将意义直接表达出来,这是汉语修辞的一个本质特征,其根植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起到和谐气氛的作用[15]。

结 语

反问句是汉语中一种常见语言现象,如何处理汉语反问句也是翻译学界值得研究的课题之一。本文在分析反问句的语义、语用和修辞特点的基础上,以《红楼梦》中“哪里”反问句的翻译为例,总结出处理反问句的三个概括性原则,希望能给反问句的英译带来一定启发。由于汉语反问句使用非常普遍,种类繁多,因此这些原则的使用需要译者结合具体语境,灵活处理。

[1]殷树林.汉英反问句比较[J].汉语学报,2009(2).

[2]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93.

[3]邵敬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63.

[4]郭继懋.反问句的语义语用特点[J].中国语文,1997(2).

[5]冯江鸿.反问句的语用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39.

[6]刘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75.

[7]刘松江.反问句的交际作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2).[8]李捷.汉语反问句加强“施为用意”浅析[J].外语教学,2006(3).

[9]Alleton,V.The So-called“Rhetorical Interrogation”in Mandarin Chinese[J].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1988(2).

[10]Frank,J.YOU CALL THAT RHETORICAL QUEST10N?一Forms and Functions of Rhetorical Questions in Con⁃versation[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0(14).

[11]Myers,G.The Pragmatics of Politeness in Scientific Articles[J].Applied Linguistics,1989(10).

[12]Biq,Yung-Q.Question Words as Hedges in Chinese[C]∥L.Bouton and Y.Kachru.Pragmatics and Language Learning.Urbana-Champaign,IL:DEIL,University of Illinois,1990.

[13]Wong,H.The Use of Rhetorical Questions in Written Argumentative Discourse[J].Pragmatics and Language Learn⁃ing,1990(1).

[14]Hinkel,E.Indirectness in L1 and L2 Academic Writ⁃ing[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7(27).

[15]Metalene,C.Contrastive Rhetoric:An American Writing Teacher in China[J].College English,1985(47).

猜你喜欢
陈述句语体含义
词句练习
Union Jack的含义和由来
英语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 01:11:46
满文简单句式之陈述句
满族文学(2022年1期)2022-01-21 21:19:30
西夏语陈述句到一般疑问句的转换方式
西夏学(2020年2期)2020-01-24 07:43:34
虚荣的真正含义
学生天地(2016年16期)2016-05-17 05:45:55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中国修辞(2016年0期)2016-03-20 05:54:34
语体语法:从“在”字句的语体特征说开去
长江学术(2016年4期)2016-03-11 15:11:30
关于“获得感”之含义
语体转化的量度与语体规范
中国修辞(2015年0期)2015-02-01 07:07:26
汉代语体思想浅谈
西南学林(2013年2期)2013-11-12 12:5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