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次教《卧薪尝胆》想到的……

2014-09-23 22:13:26刘吉才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4年7期
关键词:教者自然段预设

刘吉才

最近,笔者三次执教《卧薪尝胆》,三次打磨,三次提升,有了一些深入思考,逐渐理清了认识,走出了误区。

【困惑一】完不成目标怎么办?

学习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学习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教与学的活动都应围绕学习目标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组织相应的自主、合作学习,达成目标。一般而言,目标达成度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就好。

我们在课堂教学前,一般是先预设好本节课要完成的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对照学习目标,也就是说,我们是用预设好的学习目标去调控动态化的课堂教学,这样往往会出现学习目标没有变,学习过程变化了,最终没有完全达成学习目标。笔者在执教《卧薪尝胆》一课时,也遇到了学习目标完不成的情况。第一次执教《卧薪尝胆》一课,在反复研读课文的基础上,我预设了如下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卧薪尝胆”的原因;

2.结合课文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

3.联系实际进一步体会“卧薪尝胆”的含义;

4.有感情地讲述这个故事。

应该说,这样的学习目标,立足课文,紧扣重难点,操作性强。从实施情况来看,学生能根据课文内容,很容易地了解了“卧薪尝胆”的原因、意思,并且能有感情地讲述这个成语故事。但是,在说说生活中的“卧薪尝胆”含义时,却不知从何说起,结果牵扯了很长时间,也没有达成第3个预设目标。课后,我进行了深入反思:完不成学习目标,是目标出了问题,还是方法出了问题?一般说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词语内涵,更能容易理解,学生也更有话说。可是学生从课文中主要体会到了越王勾践的“辱”,而这样的情形生活中并不多见,难怪学生无话可说。由此看来,我们在预设学习目标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努力使目标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做到目标动态化,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习目标,真正做到顺学而导,而不是一味机械、僵化地去达成目标。一句话,我们不仅要看学习目标达成与否,更要看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课上能收获多少。

在第二、三次执教时,笔者将2、3两个目标进行了整合,合并为“结合课文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体会含义”。同时考虑到学生主要从课文中体会到越王勾践的“辱”,从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出发,设计了这样一个辩论题:越王勾践需要卧薪尝胆,你觉得我们还需要卧薪尝胆吗?让学生在辩论中进一步懂得只有胜不骄、败不馁,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由此可见,我们既要科学合理地预设学习目标,也要根据教学实际适时进行目标动态化调整。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目标才能真正贴近学生,引领教学,充分发挥学习目标应有的导向功能。

【困惑二】合作学习教师如何参与?

近年来,合作学习已逐步成为高效课堂常采用的一种学习方式,成为高效学习的有效载体。课堂上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凸显,个性得到张扬。笔者在执教《卧薪尝胆》时,两次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当学习第3自然段时,让学生画出勾践受屈辱的句子,小组内交流感受;当学习第4自然段时,让学生画出直接写“卧薪尝胆”意思的句子,讨论勾践还会怎么做。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笔者主要进行朗读的指导,对学生的感悟不能冒然轻易否定,一方面是怕否定了,其他学生就不敢继续交流了;另一方面,怕一否定就不尊重学生主体了。但是同时也发现,学生的交流展示都比较琐碎、肤浅。下课后,我进行了深入反思: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教者要全程参与指导,不能象征性地在组间巡视。学生的认知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对问题的理解难免有失偏颇,这就需要教师的适时引领。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把学生讨论与师生对话结合起来,师生、生生互动,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要转变观念,主动参与合作,当好参谋。

学生合作学习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展示交流环节的提升。作为教者,在展示交流环节要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第一次执教《卧薪尝胆》感悟不深刻,原因也在此。学生的交流展示琐碎、肤浅,教者的引导、提升非常关键。教师要校正学生思考的方向,聚焦交流的话题,品味词句的内涵,开掘探究的深度。再次执教《卧薪尝胆》,学生进行展示交流时,笔者及时提醒学生抓住文中的相关词句具体感悟,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品词析句、揣摩心理、丰富形象上。如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反复品读直接写“卧薪尝胆”意思的句子,引导学生思考:回国后干粗活,对勾践来说还是屈辱吗?然后抓住“白天……晚上……”这句话,出示“夜深了,忙碌了一天的勾践睡在柴草上,他想——”帮助学生练习说话,揣摩人物心理。最后,再来讨论勾践还会怎么做,一个发愤图强的勾践的形象浮现在学生的眼前。

【困惑三】文化味怎么体现?

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积淀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文化味。《卧薪尝胆》一课是根据历史故事改写的,教学内容本身就具有浓浓的文化味。为此,在第一次执教《卧薪尝胆》的过程中,从文中的字词、内容出发,注意体现它们背后的文化内涵。在学习生字词的过程中,抓住“奴役”这两个字,通过简笔画的形式揭示这两个字甲骨文的字形,让学生既了解了这两个字的基本意思,又感受汉字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在了解课文以后,我出示一副对联:“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在诵读对联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的优美、历史的悠久,以及勾践、项羽的英雄气概。教后评议时,听课老师认为,“奴役”这两个字甲骨文字形的揭示太突然,也没有与勾践的“受辱”有机结合;出示的那副对联,对三年级学生而言,理解有难度;教者只读不讲,显然是走过场。笔者精心设计的两个体现文化味的“亮点”都被否定了。细细想来,在我们日常教学过程中,像这样为了文化而文化的例子数不胜数。我们机械地认为,用“说文解字”来理解字词就有文化味了,引用古典诗词、经典名著原文就有文化味了。于是,课堂上随处可见“说文解字”的身影、引经据典的痕迹。细一想,这样的语文课表面热闹,实质浮躁。学生漂浮在语言文字的表面,缺少对词句的深入品析,文化的根没有深深扎在语言文字之中。

于是,在第二、第三次执教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咬文嚼字、品词析句、补充资料,和人物进行深入对话,读懂文字背后的深刻内涵,在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中体现文化味。在学习第3自然段时,引导学生抓住“穿上了粗布衣”“住进了石头房”“给吴王养马驾车,舂米推磨”,从穿的衣、住的房、干的活等方面,具体感受勾践的“辱”。然后,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勾践的故事,进一步感受勾践的“辱”。最后在赛读、引读中深入体会勾践的“辱”。学生在品读文字、交流故事中,充分感受到勾践的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积淀了历史文化,汲取了精神力量,也让语文课充满了浓浓的文化味。

(作者单位:高邮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教者自然段预设
美丽的秋天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戏剧之家(2015年13期)2015-08-07 00:36:50
某生课寝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画画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姚奇富:为教者,好之乐之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
当代修辞学(2010年6期)2010-01-21 02: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