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问题 寻求突破

2014-09-23 22:13孙志毅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学案课堂教师

孙志毅

编者按:

课堂是一条扁担,一头连着课程,一头连着学生的人生。学生只要接受学校化的教育就得在课堂学习。课堂学习的质量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怎么估价都不过分。

教育改革,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基层倒逼”。我们无力左右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我们无力改变学制与师资,我们无力设置课程和教材,但“三尺讲台我做主”,我们可以改造课堂教学。于是大约六七年前,内蒙古自治区一批被边缘化、被激烈竞争挤压得难以生存的学校在责任感、使命感及忧患意识的驱使下,不约而同地以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昌乐二中、东庐中学为媒介和范本,把课改的重心放在课堂,把改革的着力点放在改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行为上。

六七年过去了,这些内蒙古基础教育改革的先行者,见到了令人欣喜的收成,也遇到了改革的瓶颈。为此在《内蒙古教育》的建议、撺掇下,他们在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召开了“三地五校”(包头市土默特右旗萨拉齐第一中学、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矿区中学、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兴仁中学、汉古尔河中学、坤密尔堤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会议是民间性、草根性的,其目的是破解难题。所以,会议有直面现实、直奔难题的特点。本期将会议部分发言者的观点摘要刊出,供广大读者参考。

■“导学案”存在的问题与症结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兴仁中学副校长/冉旭忠

“导学案”的本质和功能是什么?在理论上应该是清楚的。 它是实现学习前置的抓手,是自学教材时的辅助手段,是学生独学时的方向标,是合作学习时交流研讨的话题所在,是展示学习所得的依托。

目前 “导学案”上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呢?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在导学案的编制过程中过多的注重知识的交代和阐述,缺少必要的设疑和导学。下面以《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一课的教学为例,说明这一点。该导学案部分环节编制如下:

学习目标①:掌握“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并能利用这两个定理进行简单的证明。

自主学习②:探究: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下面还有方法指导)

已知△ABC,求作△DEF,使∠E=∠B,∠F=∠C,EF=BC.把做得的△DEF剪下来,放在△ABC上,看是否重合?

由上面的实验你能否得到三角形全等的一个判定方法?

使用几何语言加以描述。

第二个判定定理“角角边”的探究过程与引导方法同上一个定理处理的方法完全相同。

这节课本应是一节探究课,试想目标已经这样明确了,留给学生思考、尝试的空间还有多少?学法指导上这样具体,学生除按要求一步步完成任务外,还需要做其他事情吗?看似学习的过程完全交还给了学生,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没有属于自己的思考。这样的学习过程看似轻松顺畅,可学生除了能按套路做对试卷上的题目以外,在如何探究几何知识、怎样归类、怎样借鉴他人思路完善自己思维等方面实际上没有多大收获。

我以为,“学习目标”不能等同于“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功能就是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和努力的方向。像上面这个学习目标,是不是应该定为“寻找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最简捷的方法”?

利用定义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的是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也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共六个条件,这六个条件是相互制约的,能否在这六个条件中选择一部分,简捷的判断出两个三角形全等呢?

判定所需条件越少越好。先作一个△ABC,再作一个△DEF,使后作的三角形与先作的三角形满足上述的一个条件,观察它们是否一定全等,如果不全等,画出反例后,再加一个条件,看是否能够达到判定的效果,如果还不行,就再加条件,直至可以判断为止。比一比谁找到的方法最简洁,谁找的方法最多。

2.导学案的某些部分就是教材的翻版。例如把例题原封不动的挪到导学案上等,只是在关键处留空而已,学生不用任何思考,只要简单地看看教材就可以把留下的空填上。

3.没有实效的繁琐性的内容太多。如“学习重点”、“学习难点”一应俱全。任何一节课的学习,主导课堂的教师对此理应清楚,但放在导学案中,作为学生学习时的指导就没有太大实际意义了。我们原来备课写教案,要把重点难点凸显出来,其目的是让从教者在这些地方有特殊的设计和处理,确保学生能把这些内容弄明白。而导学案是提供给学生自学的蓝本、方案,所以就没必要在此提及。那么重难点在哪里凸显呢?在上课后的第一个环节,师生要一起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重点处要进行勾画,关键处还要进行一些必要的解读,学习结束还要有一个紧扣目标的小结,清点本节课任务完成情况,重难点当然也就解决了。

◆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矿区中学校长/白光耀

“导学案”是课堂教学模式的一大变革,反映着课堂学习主体的转换。但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

1.导学案的灵活性较差,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虽然经过集体的智慧设计,但导学案上的内容比较固定,形式也比较单一,学生思考问题的范围容易受限。

2.新课改大力倡导的“三维目标”有所缺失。基本上是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为主,把学生限制在导学案的学习上,忽略了课本。目前我校对“导学案”的编制没有做硬性要求,教师可视教学内容而决定是否使用导学案,如果课本上有的内容,不需要老师再复制在导学案上,这样既浪费时间,又对学生进行了隐性的控制,即使使用导学案,也要求注重三维目标的实现,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把握。

3.由于导学案的编写及其使用主要由教师来“操控”,所以这仍然不是真正的自主课堂。实际上,“自学”并不一定就是自主学习,由教师设计、控制的“自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因为这不利于学生自主意识及其能力的发展。同时学生的视野也会始终局限于导学案。所谓“自主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自主学习表现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其背后的实质是学生主体性的彰显以及个性的呈现,即学生以一个“主人”的身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适合自己“个性”的方式学习。也就是说,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独立分析、独立思考、独立决定、自我评价、自我控制。

4.我们的导学案常常成了“习题集”,学生的学习几乎就是课前“做习题”,课中交流“做题结果”,课后“再做习题”进行巩固,或预习下一个“导学案”上的习题。这样的学习已经演变为“习题循环”,已经沦落为“习题操练”,与新课改及素质教育的理念渐行渐远。甚至有的老师的“导学案”内容与课本、教辅资料上的内容雷同,学生不仅要做导学案上的练习,还要做教辅资料上的练习;从而学生的学习基本上就是“操练”,这更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坤密尔堤中学副校长/郜兰文

导学案是实施自主、互助学习的载体,是贯穿引领学生学习活动始终的路线图、是学生领会教材的说明书;导学案又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和整理并融入学法指导的文本性材料,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依据,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依据,教师能否设计出一份合格的导学案是决定教学效果高低的关键性因素。

自实施新课改以来,我校一直把对导学案的设计放在管理教学的首要位置,每学期末将教师使用过的导学案进行收集整理,装订成“导学案文集”,为下学期开展备课活动提供依据。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问题1:目标设计不明晰。

学习目标表述定位不准确、笼统抽象,操作性不强。学案的使用者是学生,因此在设计目标时,应以学生作为行为主体进行目标的描述才是合适的。导学案不是教师教案的简单变形,其中的学习目标设计要具体、明确、可测量,导学案中的每一条款都必须有具体对学生学习要求的行为动词,如“记忆”、“理解”、“运用”、“感悟”、“说出”、“标出”、“划出”、“编写”、“设计”、 “参与”、“整理”等。

问题2:导学案问题设计肤浅化、零碎化,缺少层次。

(1)问题设计缺乏开放性、探究性,对照课本直接就可以找到结果,这类问题不利于课堂上的生成,不能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

(2)问题设计零碎化,整张导学案全是零碎的小问题,一问到底,而缺系统性。这样设计会阻碍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也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3)问题缺少层次,不能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对调动学生全员参与课堂活动的问题设计缺少指向性,尤其缺少对进步生参与课堂活动的问题设置。

所以,从去年开始,我校对教师导学案的设计提出了如下要求:导学案的设计要以问题为主线,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梯次渐进化”的原则要求。要设计具有探究性、层次性、情境性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要针对那些难度较大无从下手的综合性问题,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而实行难度分解分层。

问题3:导学案习题化、试卷化,缺乏“导”的功能。

导学案将传统课堂的“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以练为主”,好的导学案应该是由教师帮助学生设计的、集“导学”“导思”“导练”“导评”“导测”于一体的全程性学习活动方案,是最终形成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有效载体。能够让学生在步步引导中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效果。而习题或试卷则仅仅是检查学生学习水平与技能的一种反馈手段。所以在设计导学案时,教师不仅要重视告诉学生“学什么”,更要重视指导学生“怎么学”,强化学法指导,重视学生思维过程、实践能力的设计,体现导学案“导”的功能。

问题4:用“导学案”代替“书本”。

导学案就其实质而言,是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教材文本。好的导学案是对教材文本的改造与整合,我们依然要保持对教材文本必要的敬畏。完全脱离教材文本,仅仅凭借一张纸,就本末倒置了。

教师在课堂上必须给学生留有充足的阅读教材的时间,某些重点知识、细节问题,学生必须在教材上勾画,学习中的重点必须在教材的空白处记录等,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导学案就是帮助学生攀爬楼梯的扶手,而真正的楼梯是教材,学生的学习活动只有达到了“课标”对学生理解教材的要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导学案不能取代教材。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汉古尔河中学校长/白晶莹

不少学生误以为利用教材完成导学案就完成了学习任务,就达成了“学习目标”,教材,从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完成导学案的工具。

我们学校将“导学案”改为“学导案”,目的是彻底地明确教师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学生主要的是学,在前;教师主要的是导,在后。学和导都无比重要,因此我们倾向于“双主体论”。“学”在前,是完成学习目标的基础;“导”在后,是完善和提升学习目标的关键,二者恰到好处,方可达到教学的至善至美境界。

■“课堂展示”的软肋

◆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矿区中学校长/白光耀

课堂展示的本质就是学生在充分自主、互动、探究的基础上生成共性问题、易错问题、一题多解的问题,在黑板上通过展示进行交流、学习、思维碰撞、生成、深化,而不是表演。课堂展示的功能是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学生在课堂展示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许多学生在课堂上展示时,将导学案上的答案搬到黑板上,进行一一回答,课堂是热闹的,学生是活动的,但学生的“思维力”严重受损,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被弱化了。学生在展示时,教师对“三不展三展”(即学会的不展,通过互动能够解决的不展,展了也不会的不展;重点难点展示,一题多解的、能够提升为规律的展示,能够拓展延伸的、具有生成的展示)问题没有认真筛选,而是导学案内容的搬家,导致一堂课的容量过大,目标未达成,重点难突破。

2.展示的机会不均等,导致两极分化严重。优等生处于主宰地位,而学困生则处于被忽略的旁观者的地位,获得展示的机会很少,他们因为基础差、思维的敏捷性稍逊于优等生而怯于展示,从而又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地剥夺了学习的权利。导致“优者更优,差者更差”,加剧了两极分化。

3.教师对学情了解不够。教师是课堂展示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脱离学情实际而设计的课堂展示,往往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教师让学生展示时应从了解学情入手,弄清楚预习情况,包括哪些知识是重难点以及学生掌握的情况如何等,这样,才能明确展示哪些问题、问题如何分配、按照什么方式或思路展示、展示到什么程度,并在课前要进行适当预设。

4.教师没有教会学生参与展示的方法和正确的态度。教师要教给学生展示的方法、技巧,培养他们的展示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形态表现、小组协作、组间质疑讨论等各方面的基本技能,要反复演练,直至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同时,要培养学生在质疑与辩论中包容、尊重、悦纳的态度,教导学生尊重他人,学会倾听,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5.展示的有效性不够。展示的目的是通过思维碰撞、质疑辨析,有新的生成,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反馈、提高的过程,可有的课堂展示中,学生只专注于过程参与,却不能在展示后及时整理归纳新知识、新方法,缺少自我内化的过程,导致展示流于形式,或停留于浅层次问题。

6.学生的展示不能启发思维,无法促进学生知识的拓展和能力的发展。作为老师当学生提不出质疑问题时,不能及时追问;当学生讨论存在问题时,不能及时引导;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不能适时介入点拨;当学生点评不到位时,不能及时的补充与引导;当学生展示完毕时,老师也没有进行拓展延伸。这样在展示中既不能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又不能把展示过程构建成一种互动学习的过程,从而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思维没有被真正激活,情感没有得到愉悦,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导致所有的学生没有得到与之相适宜的发展和提升。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兴仁中学副校长/冉旭忠

“课堂展示”是新式课堂与传统课堂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课堂展示”就是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本小组分得的任务,把研究的成果以丰富多彩的方式呈献给大家。要求呈现的不仅仅是结果,还要说清结果是怎么得来的,解决这样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技巧在哪里,然后再征求他人意见,完善修正本小组的学习所得。

展示的过程是集学习成果汇报、相互质疑、相互补充、相互评价于一体的过程。是生生、师生互动,使各自对新知的认识逐渐清晰,逐层深入,最终达成共识、获得真知的过程。它也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高潮阶段。

现在课堂展示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真正能高质量讲解,个性化的方法归纳,能给其他同学以启发的学生比例较少。受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限制,每个小组都有1~2名学生不能承担此任务。

(2)展示任务时,只是简单的结论叙述,缺少方法的归纳和技巧的总结。又因自学时间比较短(语数外三科之外的导学案都是当堂发放),文科类科目基本不能脱稿展示。展示者与倾听者没有太多认知上的冲突,课堂缺少活力。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坤密尔堤中学副校长/郜兰文

“课堂展示”是一节课的精彩时刻,是集检查反馈、知识的归纳生成、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课堂上的评价与提升于一体的主要教学过程,是对学生自信力、语言表达能力、对问题再认知能力的培养。

抓课堂展示是我校抓课堂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经过近几年的摸索虽然取得了一点效果,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展示?

2.学生展示时,非展示的学生做什么?

3.展示的内容及能否为学习服务?

这些问题的出现,原因是什么呢?预习(或曰独学)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预习是展示的基础,只有预习充分了,学生才有话可说,在先学的基础上才有内容可以展示,在思维的碰撞中,才有创造性的生成。而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被动的展示,课堂生成是很难实现的。二是教学手段单一,不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模式在一段时间内相对固定,相对固定的课堂模式有助于学生形成学习习惯,便于教师的课堂操作,但长此以往,学生便会对课堂产生一种疲惫感和“审美疲劳”,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在遵循课改理念的前提下,实时对自己的课堂结构进行微调,让学生体会到课堂的新鲜感。

三是问题设置层次化不明显,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我认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知识层面能够学有所得就是一种生成,教师能够提供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交流、展示、补充、辩论的机会也是一种课堂生成,进步生、学困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更是一种课堂生成。

从本学期开始,我校对教师的课堂设计进行了重新规范: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要依据学生的层次特点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任务分配的时候,同层次的学生探究合作同梯度的问题,展示交流的时候同层次的学生补充、争辩同层次的问题。

四是教师的引领缺位,关键问题的探究缺少方向性引导;教学设计缺少可供拓展的、探究的问题。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汉古尔河中学校长/白晶莹

独学是指不用别人来指挥,自己做决定,自主学。独学与以前的“填鸭式”被动接收,在主观上有很大的不同。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提供零干预的独立自主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学生可以借助导学案对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初步形成两大块知识:自己学会的和自己学不会的,提出疑问。在小组内展开对学和群学。对学、群学由学习组长和教师共同掌控,适时进行指导和引领。要充分发挥学生本身的资源,互学互助共同提升。要充分发挥学习小组(异质组)和学科中心小组(同质组)的作用。

展示是交流的一种形式。学习成果以小组代表或小组整体等形式进行展示。其他同学需要倾听和记录,是第二次从学生群体中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在展示汇报过程中,有时会停留在知识表面,对深层的内涵的东西挖掘不到位,也就要求教师在拓展延伸方面很好地与所授内容链接。展示过程是教师发现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最佳时机,也是点拨和拓展延伸的最佳时机。延伸内容要精当,延伸时机要精准,延伸效果才能好。拓展延伸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相关学科素养,而不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

■如何走出“模式”,达到先进经验的本土化、个性化?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兴仁中学副校长/冉旭忠

经验告诉我们,课堂改革起初,必须走一段模式化的路。如,严格地限制教师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独学和互学的机会,为他们搭建展示学习所得的平台,只有在这个硬性要求的模式当中,教师才有机会认识到学生的潜能。否则一看学生这写得慢,哪儿说得不够清楚,分析得不透彻,干脆还是自己来吧。学生能力培养的速度与教师放手程度成正比。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往往不是周密的计划,而是在过程当中有针对性的应对。教学工作的特点就是因人而异,同一个班级,不同的教师上课出现的问题不一样,同一个教师在不同的班级出现的问题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可以先通过固有模式,让各种问题充分地暴露出来,然后再一一解决。所以说课改之初的形式化、模式化是很有必要的,如没有硬性模式的要求,就连发现问题的机会都没有。

当学生和教师都适应了模式,就要追求实效了。绝不能为了模式而模式。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先明确两个宗旨:

首先承认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只是一个帮手,对新知的学习只要是学生自己能独立学明白的,就绝不先组织研讨,只要是通过相互交流研讨能搞清楚的知识点老师就决不允许抢着讲解。要充分相信学生、发动学生、利用学生,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其次,要明确学习的终极目标并不是仅仅掌握课本上的知识点,做对试卷上的题目。文本知识只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载体。我们不仅要追求高分,更应为学生终身发展着想。有了这样宽阔长远的眼界,课上就不会再为是否多做了一两道题目而纠缠了,而是更多的关注学生学习时的精神状态和学习的方法了。没有了太多功利心的驱赶,自然就回归到了本真,也就没了走过场的应付。学习思考的时间充足了,学生理解的也就更加深入了,基础夯实之后显示出来的惊人能量又反作用于教师。

我们感觉到课堂实效性最差的就是独学后的交流研讨,尤其班额较大的班级。一个小组聚到一起,看似研究得热火朝天,实际上解决的问题很少。我们的应对方法是每小组最弱者由教师集中辅导,剩下的其他人员两两组对合作,相互帮扶。在研讨过程中直指各自遇到的困惑,不能解决的再上交到小组,甚至可以向全班求援。这些出现问题多的题目就是下一个环节要展示讲解的任务。

◆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矿区中学校长/白光耀

我们在引进一些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的同时,要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整、修改和补充,要借助于教师自身的经验,借鉴有实际操作价值的教学方法,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不断地积累、整合,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个性化的、有实际运用价值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五年的课改实践中,虽然起步于学习杜郎口中学,但不简单模仿,生硬地嫁接。二是博采众长,九九归一。我们先后学习借鉴了魏书生的民主教育思想、郭思乐的生本教育思想和孟照彬的有效教育思想,为课堂教学改革找到了理论依据和操作方法,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自己的“学校精神”“三风一训”“办学理念”“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流程”等。如对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进行了整合改造,通过集体备课,一人执教,全组观课议课来探讨本学科的教学流程和模式,各组把自己在课改中遇到的问题作为小课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直接用于课堂教学,从而实现异地经验本土化、个性化。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兴仁中学副校长/冉旭忠

杜郎口的模式来源于崔其升校长自己小时候的一次学习经历,洋思中学的方法来源于蔡林森校长辅导自己女儿学习的成功经历。他们的模式不一样,但都成功了,因为他们课改的实质是一样的。

我们应该从哪学起呢?当然是先借鉴他们的方法和模式。不过在借鉴每一个方法或模式前都要先弄清楚,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功效?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用在我们的课堂里有没有必要进行改进等等。总之,不能为了模式而模式。

至于个性化,我们还没想过。课改五年,我们是在不断尝试、修正、再尝试、再修正的过程中走过来的。我们现在不同年段、不同学科、不同的班级、不同的课型模式都各不相同,但宗旨是一样的。适合自己学生的就是最好的,也许与别人相似,也许有些东西只属于自己独有。

1.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展示?

2.学生展示时,非展示的学生做什么?

3.展示的内容及能否为学习服务?

这些问题的出现,原因是什么呢?预习(或曰独学)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预习是展示的基础,只有预习充分了,学生才有话可说,在先学的基础上才有内容可以展示,在思维的碰撞中,才有创造性的生成。而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被动的展示,课堂生成是很难实现的。二是教学手段单一,不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模式在一段时间内相对固定,相对固定的课堂模式有助于学生形成学习习惯,便于教师的课堂操作,但长此以往,学生便会对课堂产生一种疲惫感和“审美疲劳”,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在遵循课改理念的前提下,实时对自己的课堂结构进行微调,让学生体会到课堂的新鲜感。

三是问题设置层次化不明显,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我认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知识层面能够学有所得就是一种生成,教师能够提供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交流、展示、补充、辩论的机会也是一种课堂生成,进步生、学困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更是一种课堂生成。

从本学期开始,我校对教师的课堂设计进行了重新规范: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要依据学生的层次特点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任务分配的时候,同层次的学生探究合作同梯度的问题,展示交流的时候同层次的学生补充、争辩同层次的问题。

四是教师的引领缺位,关键问题的探究缺少方向性引导;教学设计缺少可供拓展的、探究的问题。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汉古尔河中学校长/白晶莹

独学是指不用别人来指挥,自己做决定,自主学。独学与以前的“填鸭式”被动接收,在主观上有很大的不同。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提供零干预的独立自主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学生可以借助导学案对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初步形成两大块知识:自己学会的和自己学不会的,提出疑问。在小组内展开对学和群学。对学、群学由学习组长和教师共同掌控,适时进行指导和引领。要充分发挥学生本身的资源,互学互助共同提升。要充分发挥学习小组(异质组)和学科中心小组(同质组)的作用。

展示是交流的一种形式。学习成果以小组代表或小组整体等形式进行展示。其他同学需要倾听和记录,是第二次从学生群体中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在展示汇报过程中,有时会停留在知识表面,对深层的内涵的东西挖掘不到位,也就要求教师在拓展延伸方面很好地与所授内容链接。展示过程是教师发现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最佳时机,也是点拨和拓展延伸的最佳时机。延伸内容要精当,延伸时机要精准,延伸效果才能好。拓展延伸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相关学科素养,而不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

■如何走出“模式”,达到先进经验的本土化、个性化?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兴仁中学副校长/冉旭忠

经验告诉我们,课堂改革起初,必须走一段模式化的路。如,严格地限制教师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独学和互学的机会,为他们搭建展示学习所得的平台,只有在这个硬性要求的模式当中,教师才有机会认识到学生的潜能。否则一看学生这写得慢,哪儿说得不够清楚,分析得不透彻,干脆还是自己来吧。学生能力培养的速度与教师放手程度成正比。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往往不是周密的计划,而是在过程当中有针对性的应对。教学工作的特点就是因人而异,同一个班级,不同的教师上课出现的问题不一样,同一个教师在不同的班级出现的问题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可以先通过固有模式,让各种问题充分地暴露出来,然后再一一解决。所以说课改之初的形式化、模式化是很有必要的,如没有硬性模式的要求,就连发现问题的机会都没有。

当学生和教师都适应了模式,就要追求实效了。绝不能为了模式而模式。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先明确两个宗旨:

首先承认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只是一个帮手,对新知的学习只要是学生自己能独立学明白的,就绝不先组织研讨,只要是通过相互交流研讨能搞清楚的知识点老师就决不允许抢着讲解。要充分相信学生、发动学生、利用学生,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其次,要明确学习的终极目标并不是仅仅掌握课本上的知识点,做对试卷上的题目。文本知识只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载体。我们不仅要追求高分,更应为学生终身发展着想。有了这样宽阔长远的眼界,课上就不会再为是否多做了一两道题目而纠缠了,而是更多的关注学生学习时的精神状态和学习的方法了。没有了太多功利心的驱赶,自然就回归到了本真,也就没了走过场的应付。学习思考的时间充足了,学生理解的也就更加深入了,基础夯实之后显示出来的惊人能量又反作用于教师。

我们感觉到课堂实效性最差的就是独学后的交流研讨,尤其班额较大的班级。一个小组聚到一起,看似研究得热火朝天,实际上解决的问题很少。我们的应对方法是每小组最弱者由教师集中辅导,剩下的其他人员两两组对合作,相互帮扶。在研讨过程中直指各自遇到的困惑,不能解决的再上交到小组,甚至可以向全班求援。这些出现问题多的题目就是下一个环节要展示讲解的任务。

◆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矿区中学校长/白光耀

我们在引进一些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的同时,要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整、修改和补充,要借助于教师自身的经验,借鉴有实际操作价值的教学方法,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不断地积累、整合,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个性化的、有实际运用价值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五年的课改实践中,虽然起步于学习杜郎口中学,但不简单模仿,生硬地嫁接。二是博采众长,九九归一。我们先后学习借鉴了魏书生的民主教育思想、郭思乐的生本教育思想和孟照彬的有效教育思想,为课堂教学改革找到了理论依据和操作方法,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自己的“学校精神”“三风一训”“办学理念”“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流程”等。如对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进行了整合改造,通过集体备课,一人执教,全组观课议课来探讨本学科的教学流程和模式,各组把自己在课改中遇到的问题作为小课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直接用于课堂教学,从而实现异地经验本土化、个性化。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兴仁中学副校长/冉旭忠

杜郎口的模式来源于崔其升校长自己小时候的一次学习经历,洋思中学的方法来源于蔡林森校长辅导自己女儿学习的成功经历。他们的模式不一样,但都成功了,因为他们课改的实质是一样的。

我们应该从哪学起呢?当然是先借鉴他们的方法和模式。不过在借鉴每一个方法或模式前都要先弄清楚,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功效?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用在我们的课堂里有没有必要进行改进等等。总之,不能为了模式而模式。

至于个性化,我们还没想过。课改五年,我们是在不断尝试、修正、再尝试、再修正的过程中走过来的。我们现在不同年段、不同学科、不同的班级、不同的课型模式都各不相同,但宗旨是一样的。适合自己学生的就是最好的,也许与别人相似,也许有些东西只属于自己独有。

1.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展示?

2.学生展示时,非展示的学生做什么?

3.展示的内容及能否为学习服务?

这些问题的出现,原因是什么呢?预习(或曰独学)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预习是展示的基础,只有预习充分了,学生才有话可说,在先学的基础上才有内容可以展示,在思维的碰撞中,才有创造性的生成。而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被动的展示,课堂生成是很难实现的。二是教学手段单一,不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模式在一段时间内相对固定,相对固定的课堂模式有助于学生形成学习习惯,便于教师的课堂操作,但长此以往,学生便会对课堂产生一种疲惫感和“审美疲劳”,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在遵循课改理念的前提下,实时对自己的课堂结构进行微调,让学生体会到课堂的新鲜感。

三是问题设置层次化不明显,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我认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知识层面能够学有所得就是一种生成,教师能够提供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交流、展示、补充、辩论的机会也是一种课堂生成,进步生、学困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更是一种课堂生成。

从本学期开始,我校对教师的课堂设计进行了重新规范: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要依据学生的层次特点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任务分配的时候,同层次的学生探究合作同梯度的问题,展示交流的时候同层次的学生补充、争辩同层次的问题。

四是教师的引领缺位,关键问题的探究缺少方向性引导;教学设计缺少可供拓展的、探究的问题。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汉古尔河中学校长/白晶莹

独学是指不用别人来指挥,自己做决定,自主学。独学与以前的“填鸭式”被动接收,在主观上有很大的不同。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提供零干预的独立自主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学生可以借助导学案对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初步形成两大块知识:自己学会的和自己学不会的,提出疑问。在小组内展开对学和群学。对学、群学由学习组长和教师共同掌控,适时进行指导和引领。要充分发挥学生本身的资源,互学互助共同提升。要充分发挥学习小组(异质组)和学科中心小组(同质组)的作用。

展示是交流的一种形式。学习成果以小组代表或小组整体等形式进行展示。其他同学需要倾听和记录,是第二次从学生群体中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在展示汇报过程中,有时会停留在知识表面,对深层的内涵的东西挖掘不到位,也就要求教师在拓展延伸方面很好地与所授内容链接。展示过程是教师发现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最佳时机,也是点拨和拓展延伸的最佳时机。延伸内容要精当,延伸时机要精准,延伸效果才能好。拓展延伸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相关学科素养,而不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

■如何走出“模式”,达到先进经验的本土化、个性化?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兴仁中学副校长/冉旭忠

经验告诉我们,课堂改革起初,必须走一段模式化的路。如,严格地限制教师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独学和互学的机会,为他们搭建展示学习所得的平台,只有在这个硬性要求的模式当中,教师才有机会认识到学生的潜能。否则一看学生这写得慢,哪儿说得不够清楚,分析得不透彻,干脆还是自己来吧。学生能力培养的速度与教师放手程度成正比。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往往不是周密的计划,而是在过程当中有针对性的应对。教学工作的特点就是因人而异,同一个班级,不同的教师上课出现的问题不一样,同一个教师在不同的班级出现的问题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可以先通过固有模式,让各种问题充分地暴露出来,然后再一一解决。所以说课改之初的形式化、模式化是很有必要的,如没有硬性模式的要求,就连发现问题的机会都没有。

当学生和教师都适应了模式,就要追求实效了。绝不能为了模式而模式。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先明确两个宗旨:

首先承认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只是一个帮手,对新知的学习只要是学生自己能独立学明白的,就绝不先组织研讨,只要是通过相互交流研讨能搞清楚的知识点老师就决不允许抢着讲解。要充分相信学生、发动学生、利用学生,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其次,要明确学习的终极目标并不是仅仅掌握课本上的知识点,做对试卷上的题目。文本知识只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载体。我们不仅要追求高分,更应为学生终身发展着想。有了这样宽阔长远的眼界,课上就不会再为是否多做了一两道题目而纠缠了,而是更多的关注学生学习时的精神状态和学习的方法了。没有了太多功利心的驱赶,自然就回归到了本真,也就没了走过场的应付。学习思考的时间充足了,学生理解的也就更加深入了,基础夯实之后显示出来的惊人能量又反作用于教师。

我们感觉到课堂实效性最差的就是独学后的交流研讨,尤其班额较大的班级。一个小组聚到一起,看似研究得热火朝天,实际上解决的问题很少。我们的应对方法是每小组最弱者由教师集中辅导,剩下的其他人员两两组对合作,相互帮扶。在研讨过程中直指各自遇到的困惑,不能解决的再上交到小组,甚至可以向全班求援。这些出现问题多的题目就是下一个环节要展示讲解的任务。

◆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矿区中学校长/白光耀

我们在引进一些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的同时,要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整、修改和补充,要借助于教师自身的经验,借鉴有实际操作价值的教学方法,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不断地积累、整合,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个性化的、有实际运用价值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五年的课改实践中,虽然起步于学习杜郎口中学,但不简单模仿,生硬地嫁接。二是博采众长,九九归一。我们先后学习借鉴了魏书生的民主教育思想、郭思乐的生本教育思想和孟照彬的有效教育思想,为课堂教学改革找到了理论依据和操作方法,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自己的“学校精神”“三风一训”“办学理念”“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流程”等。如对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进行了整合改造,通过集体备课,一人执教,全组观课议课来探讨本学科的教学流程和模式,各组把自己在课改中遇到的问题作为小课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直接用于课堂教学,从而实现异地经验本土化、个性化。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兴仁中学副校长/冉旭忠

杜郎口的模式来源于崔其升校长自己小时候的一次学习经历,洋思中学的方法来源于蔡林森校长辅导自己女儿学习的成功经历。他们的模式不一样,但都成功了,因为他们课改的实质是一样的。

我们应该从哪学起呢?当然是先借鉴他们的方法和模式。不过在借鉴每一个方法或模式前都要先弄清楚,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功效?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用在我们的课堂里有没有必要进行改进等等。总之,不能为了模式而模式。

至于个性化,我们还没想过。课改五年,我们是在不断尝试、修正、再尝试、再修正的过程中走过来的。我们现在不同年段、不同学科、不同的班级、不同的课型模式都各不相同,但宗旨是一样的。适合自己学生的就是最好的,也许与别人相似,也许有些东西只属于自己独有。

猜你喜欢
学案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乡愁导学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比例尺(一)”导学案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