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导读教学的四种方法

2014-09-22 10:03张素芬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语文能力语文教学

张素芬

[摘 要]导读,就是引导阅读。教师善于“导”,学生就学得“欢”,读得“乐”。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抓“题眼”,识“文眼”,悟“情眼”,寻“线眼”,避免繁琐的分析、过多而枯燥的讲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愿生疑,会质疑,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关键词]导读;语文教学;语文能力

在小学中高段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设计能启发学生思考又乐于被学生接受的“引子”,对学生阅读进行引导,真正在“读”中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一、抓“题眼”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教学时若善于以“题眼”作为破题和导读的“切入口”,让思维冲突在课题上“纠结”,往往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读书欲望一下子被激起,他们能迅速进入课堂教学情境之中。

如笔者在执教《只有一个地球》时,学生在初读文章后提出:“为什么课题叫《只有一个地球》,而不是《保护地球》呢?”教师:“这问题提得非常有思考价值,看谁能解答这个问题?”生:“‘只有是独一无二,‘保护不能说明地球的唯一性,大家就不会那么去重视,所以用‘只有最恰当。”笔者见学生对题眼已有粗浅的认识,就从中拓展:“课文中哪些方面最充分地表现了‘只有呢?”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深读精思,依次读懂了更多内荣。

二、识“文眼”

“眼”就是“中心”,就是“主枝”。 题目有“题眼”,文章也有“文眼”。 抓“文眼”导读,提纲挈领,能避免过细过碎的课堂提问。刘勰在《文心雕龙·附会》中说过“附辞会义,务总纲领”,就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民间不是也有“打蛇打七寸”的说法吗?小语课本中每篇文章都饱含作者的慧心。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就是文章的“文眼”、文章的“七寸”。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在读文的过程中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迅速捕捉住“文眼”,破“眼”而入,循循善导,阅读教学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绿色千岛湖》一文时,笔者注意到全文是围绕“千岛湖是一首人与大自然合写的诗,是一个人工创造的绿色奇迹”这一中心意思展开。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这一“文眼”。再读课文时,分别找出描写千岛湖自然美景和人工创造的绿色奇迹的段落。然后,紧紧扣住这个引领全文的中心句,让学生品读课文,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领悟大自然造福于人类,人类要和自然保持和谐的道理。

三、悟“情眼”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能使学生人格和个性得到完美、和谐的发展,达到塑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目的。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定是教材中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因素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的结果。课前,教师应深入了解课文背景,体悟文章内涵、意蕴,要“未成曲调先有情”,把握好情感基调再进行导读,发挥情感的独特功能。这个情感基调,就是“情眼”。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涉世不深,把握情感的能力还远未具备,情感之弦还需教师来调拨。因此,教学之初,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通读全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帮助学生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让他们如临其境,与作者情感融为一体。这样文本、教师、学生才能三位一体,达到情感上的共振。

四、寻“线眼”

每篇课文都会有线索将课文内容串起来。这些线索往往是理解课文内涵的关键,找到了解读课文奥秘的线索,就找到了理解的突破口。在导读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寻找“线索”的转折点,也可以说是“线眼”,顺“线眼”而上,顺藤摸瓜,从而做到思路顺畅。

在教《一个苹果》一文时,笔者发现全文自然段多,学生分段、理解课文都有一定的难度。用板块法教学,易把课文割得支离破碎、体无完肤,采用寻“线眼”导读较为合适。笔者将导读过程设计为:(1)学生自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寫什么。(2)根据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相机板书:第一次:火线运输员—连长—步话机员小李—伤员小蓝—司号员——卫生员—连长。第二次:连长—步话机员小李—小胡—小张……(3)理清了文章的线索,引导学生以线索为依托,自读感悟,教师辅以点拨,让学生以读促解、以读悟法、以读动情。

有的课文明暗两线穿插并行,导读时教师就要从“明线”入手,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显信息”去悟出课文的“隐信息”,让学生的理解逐层深入,更深更透地读懂文章内涵。

责任编辑 晴 天

猜你喜欢
语文能力语文教学
从“听说读写”到“语思审文”——从周丽蓉老师《开学第一课》实录看语文能力的培养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不因人文失语言 要因语言悟人文
浅论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应用型本科人才语文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