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教学中教师有效性教学策略的构建

2014-09-22 10:46邹晓伟杨景萍
大学教育 2014年14期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构建教学策略

邹晓伟 杨景萍

[摘 要]现今社会,高校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就是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其专业化水平中影响学生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课堂指导,即教学策略是否有效。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 教学策略 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4-0033-02

《高教30条》重视对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学者把教学方式或教学方法的改革作为新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研究性教学就是改变我们课堂教学基本方式的指导思想。研究性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教学。讲授型教学培养传承型人才,而研究性教学培养的是具有科学创新精神的人,这种创新是在学生自主学习中获得的。

一、研究性教学的要素

研究性教学由以下几种要素构成:1.教师,2.学生,3. 问题设计,4.自由环境,5.相应的物质设施,6. 相应的制度。其中教师在研究性教学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课程的讲授者,又是学生独立学习的指导者,还是为学生解惑的答疑者。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积极的参与者和问题的探究者。问题设计是研究性教学的新要素。教师每次都要布置下次课的问题,要求学生对此研究,然后带着结果和问题再来讨论。这种问题的设计要注重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自由环境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共同自由探讨的氛围和环境。而相应的物质设施是针对教室而言的,比如大教室、报告厅以外的小型讨论室、活动室等。相应的制度就是学校需要制定相应的对教师工作量的统计制度,对教师的评价制度(包括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督导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同行对教师的评价等)。从以上这6种研究性教学的要素来看,几乎每一项都涉及教师的研究性行为。

二、研究性教学中教学理念的转变

研究性教学就是在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深入研究、教学过程完结之后进行后续研究,从而达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然而多年的教学使得部分教师失去了创新意识,缺乏研究性意识,多数会采取单一的“一对多”的教学模式。这样长此以往,会导致教学信息沟通不便、渠道单一、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等不利因素。实施研究性教学,为广大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研究性教学需要对问题的本质有确切的把握,是对知识的再提升和凝练的过程。这促使教师将问题向更深的层次研究,在突出教学效果的同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研究性教学可以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强化课程改革研究。广大教师在研究性教学中不仅可以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而且对研究性教学本身的改革深化和提高也有重要的帮助。研究性教学需要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及网络资源,每一个步骤都需要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通过一次次的锻炼,让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积极实践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明显的增强和提高。综上所述,实施研究性教学,教师是关键。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科学素养和业务素质,以满足研究性教学的需要,倡导科研与教学的密切结合,积极推进教学、科研互动协调发展。

三、研究性教学中教师有效性教学策略的构建

如今教师的有效性教学(teacher effectiveness)经成为教育界讨论的重要话题。人们普遍认为课堂上教师教学的言行及策略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质量及人生态度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质量的高低是与教师自身的水平和能力成正比的(Mckinsey & Company, 2007)。事实上,很多研究也表明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最大因素就是课堂指导。Mortimore and Sammons (1987)也发现课堂的教学指导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其他任何因素。他们同时也指出,提高其学习效果的唯一方法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策略。由此可见,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就必须要设计并运用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研究性教学策略的重要性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经常会考虑以下问题:如何区别应用教学策略促使更多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其成功所需的技能,如何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如何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等。然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要素在于如何实施研究性教学策略,不同的教学指导策略可以突出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教学指导策略可以构建不同核心的学习技巧,不同的教学指导策略可以将辩论、选择、竞争、挑战以及好奇作为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其学习能力。

(二)研究性教学策略的实践

1.研究性课堂教学。研究性的课堂教学指导策略包括以下四个指导类型,即掌握型强调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型能提高学生的推理和理解能力;自我表现型鼓励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人际关系型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与同伴团结协作、互相学习的意义。每一种策略类型都需要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如何组织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科学合理地运用90分钟,是研究性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研究性的课堂教学,就是教師要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到课堂教学设计中,要深刻体会教材意图,准确把握知识前后的联系,突出创新教学的特点,特别是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要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充分体现“探索性学习”的优越性。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课堂学习模式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冲突阶段、建构阶段和应用阶段。在冲突阶段,教师要积极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为认知结构转换奠定基础;在建构阶段,由于学生的探究心态和自主学习的激情被激发了出来,学生自身参与知识建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增强。在应用阶段,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和完善新的认知结构。可见,如何引导学生的参与,让学生融入教师的授课之中、陶醉在知识的探索和快乐之中,这是研究性课堂教学设计的精髓。

2.研究性课外教学。长期以来,学生学习似乎与研究无关,而我们的学生普遍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包括独立获取知识、独立设计研究方案、独立实施项目、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带有研究性性质的作业,这些作业在内容上要突出其应用性和探索性,让学生结合实践,自主获取知识并分析、解决问题,这样能提高其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课外教学中依然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改变以前出现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参与活动的机会而处于旁观状态的局面。随着合作探索的深入开展,学生参与程度的提高,学生自身潜能得到了发挥,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得到了提升。

3.研究性教学与科学研究的结合。研究性教学与科学研究相辅相成,只做研究,不教学,则失去了做教师的资格;只教学,不做研究,那只能将已有的知识体系转述给学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必须开展科学研究,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了解学科前沿动向,这样在课堂上才会给学生更多的启迪和思维。除了科研课题的研究,教学研究也必不可少,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规律、教材与教学方法只有在教学研究中才能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书育人。

四、结论

研究性教学注重的是研究的过程,而不是研究的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意识、精神、创造性的培养。研究性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更多地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总之,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晓燕.高校英语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

[2] 杜艳霞.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创建[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

[3] 左焕琪.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研究性教学构建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策略
基于研究性教学的数字电路与系统实验教学改革
水质工程学课程群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实践
研究性教学理念下的普通心理学教学改革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