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历史作业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2014-09-22 03:03张雪亚
文教资料 2014年15期
关键词:逻辑推理思维能力笔者

张雪亚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江苏 无锡 214174)

如何设计历史作业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张雪亚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江苏 无锡 214174)

历史作业作为教学反馈的主要途径,不仅是教师检查教学结果、学生检查学习状况的重要方式,还是教学的自然延伸和补充,历史作业的设计要体现新课改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要求。作者借孙立田和任世江教授在《论历史思维能力分类体系》一文中设计的历史思维能力分类框架,结合自身实践,就历史作业如何培养时序思维能力、历史理解能力、历史逻辑推理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作探讨。

历史作业 历史思维能力 分类目标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历史课程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史实,还要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只有在训练思维的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也就是说,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桥梁。新课改后的历史课堂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历史作业的改革却停滞不前,究其原因,教师多会埋怨受限于高考指挥棒。其实,高考命题已经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专业化、新情境和主题式的特点,非常重视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黄牧航教授在《历史科高考命题中运用学术研究新成果初探》一文中对此进行了充分论证。我们在历史作业的设计中,完全可以依据新课改的理念大胆创新。

那么历史作业到底要培养学生怎样的思维能力?如何培养?这是笔者希望解决的问题。

孙立田和任世江教授在《论历史思维能力分类体系》一文中提出一个历史思维能力分类的框架设计,将高中阶段历史思维能力目标细化为四种思维能力,即时序思维能力、历史理解能力、历史逻辑推理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这种对思维能力的分类很具象,少了“空中楼阁”的虚高,笔者深受启发。现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历史作业如何培养学生的这四种思维能力谈谈认识,以求教于同仁。

一、历史作业中时序思维能力的培养

时序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形成关注时间结构的思维意识,其次要理解历史学划分的时代和分期,以及这种划分背后的依据,是哪种理论、哪种史观。还要关注中国历史在世界历史中的时间结构,将中国史融入世界史的大背景,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如汤因比所说,要“试图将人类当做一个整体来加以考察”。

笔者在高三的复习课中,往往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的形式,按照时间顺序构建中外历史发展的知识导图,既能突破一轮复习的专题式结构,看出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还可将割裂的中国史和世界史关联起来,构建“大通史观”。

如某组学生依据文明史观,以时间轴的形式绘制出“工业时代的世界和中国(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知识导图,将该时期世界和东方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大事件按照时间顺序、中西比照的方式表现出来。

二、历史作业中历史理解能力的培养

历史理解能力包括区分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材料中的信息及其证据价值;理解当时的历史环境,理解历史环境中的人和事;认识历史现象所反映的历史时代特征,理解历史理论问题,等等。

陈寅恪说:“吾人今日可依据之材料,仅为当时所遗存最小之一部;欲藉此残余断片,以窥测其全部结构,必须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说之用意与对象,始可以真了解。”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难以还原,理解历史需要借助合理的想象进入历史情境,当然,这里所说的想象是必须是基于历史证据的想象。

一位美国历史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历史情境探究题:“假设你是一位生活在18世纪的中国母亲,你有一个女儿。利用研究资料或你自己的观点,说服女儿裹脚是必要而且有益的。”“设想你是一位货币经济刚刚兴起时的商人。请写封信,劝说其他商人放弃以货易货的贸易方式,改以货币进行贸易。”学生在解释这些问题时,需要进入当时的历史年代,考虑人们的观念,这样自然就理解了当时的历史环境。

如果理解历史在于理解历史环境,那么思维的深刻则在于理解历史理论。理解历史理论不能靠“死记硬背”,需要从演绎到归纳再到运用这样一个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过程。以人教版选修四《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为例,笔者先抹去课本对孙中山的定性评价,引入孙中山在政治、经济、思想、个人经历和情感、不同时期不同利益集团对其的评价等多方面的史料,引导学生在分析史料的过程中总结评价人物的方法和原则,然后再布置《再评孙中山》的小论文,让学生将所习历史理论学以致用,加深理解。

三、历史作业中历史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历史逻辑推理能力是在历史理解能力基础上,对所阅读的历史陈述和历史资料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得出与历史研究相近的结论。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逻辑推理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笔者采用如下三步骤设计历史作业,第一步是做现成的材料解析题,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

第二步由教师选择材料,可以适当引入学术新观点、不同角度材料、易形成悖论的材料等,笔者学生自行设计问题,再进行逻辑推理。以《抗日战争》为例,笔者给学生提供了如下材料:【资料一】1937——1945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的22次大会战;【资料二】《河北省志·大事记》收录的部分八路军烈士(1939—1945)名单;【资料三】《我的抗战——300位亲历者口述历史》部分资料;【资料四】《一个日本兵和一个中国兵的对话》。很多学生在设计问题和推理时,都提到了“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不仅表现在国共两党的合作,还体现在各阶层、各利益集团、海外侨胞的一致团结对外。抗战不仅体现在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中,还与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个体密切相关。战争与人性的关系……”

第三步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由学生课后自主收集、整理资料进行推理,由于学生掌握的史料有限,还需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推荐相关的文献资料。在学习《古代的经济政策》一课时,学生发现了一个悖论:“既然自秦国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以后封建统治者大都继承,但为何我国商业整体上却是不断发展的?”据此,笔者给学生推荐了 《史记·商君列传》、《史记·平准书》、《汉书·食货志》、《明史·食货志一》、《清文献通考·市籴二》的相关片段,考虑到学生阅读古文献的困难,又推荐了今文资料,如齐涛的《中国古代经济史》等。学生在此基础上,自主收集分析材料,进行逻辑推理,得出“‘重农’是封建社会的一贯政策,抑商并非贯彻始终。且‘抑商’的内涵是‘抑商人存商业,抑私商存官商’”。

四、历史作业中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

历史解释需要运用史实作为证据,需要在时间概念中解释历史问题,需要解释历史现象形成的原因,需要从历史环境解释历史观点,可见历史解释能力是上述能力的综合和升华[1]。据此,笔者认为布置体验实践型作业,如阅读史料写书评、观看纪录片写影评、进行历史专题研究等都是有效的。此类作业由于耗时较多,选择在寒暑假期间布置较为适宜。

以史籍阅读为例,笔者每年都会开设“史籍阅读和历史论文写作”的拓展课程,并列出一份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书目,包括书目信息、推荐理由、问题导读等,学生可自主选择一至两本精读并写出读后感,为增强积极性,可以在QQ群或微博上交流作品,推荐发表等。

另外可以依托学校的研究性学习课程,鼓励学生选取与历史有关的研究专题。如家在无锡玉祁的学生,就可充分利用乡土资源,通过实地考察、查找文献、采访老人等多种形式,完成一篇长达数万字的《礼舍民俗文化研究报告》。

最近几年,乘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的东风,笔者在每年暑假都会组织学生完成一项口述历史作业——“我的家族史”。做口述历史的过程和研究性学习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需要采用“口述历史访谈”这一研究方法。由于具有一定的专业性,需要对学生进行前期培训,使其熟悉操作流程、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

这是部分学生口述历史作品的名称:《岁月霓裳》、《从合肥到无锡的跨越》、《爷爷奶奶的知青事》《大饥荒·大洪水·大迁徙》、《土地、土地》、《七六记忆——姥爷唐山抗震记忆》……

学生作品出乎意料的好,每届都能斩获大奖,获得亲人和社会的认同。该项作业最大的魅力在于让学生亲手触摸自己的家庭成员所经历的活生生的、包含人间悲喜剧的个人经验,让他们去探索这些经验和历程、矛盾和彷徨、苦难与成长,最后所收获的东西就是对历史真相最好的尊重,而历史解释能力的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总而言之,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为目标的创新历史作业设计具备以下要素:趣味性,作业要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开放性,作业的视野要开阔,答案要开放;科学性,作业的设计要严谨,遵循历史学的基本原理,避免随意而为;多样性,作业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包括书面、口头、实践性作业等;发展性,作业的目标和评价要指向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还要尽量考虑学生的分层需求和适度原则。

[1]孙立田,任世江.论历史思维能力分类体系.历史教学,2014(6).

猜你喜欢
逻辑推理思维能力笔者
逻辑推理初步思维导图
培养思维能力
老师,别走……
培养思维能力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小议逻辑推理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再谈立体几何教学中逻辑推理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