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与《诗经》对比

2014-09-21 01:21骆捷文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8期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对比诗经

摘 要:《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多是抒发文人内心的情感,其思念诗与《诗经》有相似之处,但在二者对比中可发现仍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本论文主要从二者的思念主体、表现手法与个体意识着手,深入探讨《古诗十九首》。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 《诗经》 对比

萧统在编选《文选》时,选了十九首,题为“古诗十九首”。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是“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可见《古诗十九首》的成就之高。《古诗十九首》多写离愁别绪、游子思归、人生易逝及时行乐等,《诗经》中也有写到游子思念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等诗歌,想要更好地研究《古诗十九首》,可与《诗经》进行比较研究。

一、《诗经》与《古诗十九首》对比研究的原因

(一)内容相似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诗中反映了民众劳作、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游子思乡、妻子盼夫以及对建功立业的渴望等内容;而《古诗十九首》中也写到思妇的闺怨哀思、游子的羁旅思乡、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以及梦想幻灭后及时行乐的快意等内容,这两者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笔者发现,前人研究《古诗十九首》的内容主题大都单纯就《古诗十九首》本身而展开,并没有对研究对象进一步纵身拓展,没有将其放在中国诗歌的整体范畴内讨论。因此,我们认为,想要更深入地研究《古诗十九首》的思想主题,就需要革新研究方法,不能单单只从诗歌内部去研究,所以,采用对比研究法,将《古诗十九首》与《诗经》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发现其深层次的思想主题内涵。

(二)中国诗歌的继承性

中国的诗歌自古以来就有继承的特点,诗人往往喜欢遵循古训,引用前人的诗句,诗句以像前人的诗句为荣。《诗经》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六百年之间,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民歌;《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创作时代大概是东汉末年。两部诗歌创作的社会背景有类似之处,都在战乱、动荡不安的环境中,又加上中国文人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会习惯性地往前寻找相似的痕迹,来使自己的作品看起来更为正统,也更容易被人所接受,因而,用《诗经》来和《古诗十九首》对比,显得合情合理。

二、《古诗十九首》与《诗经》的不同

(一)思念主体不同

《诗经》涉及游子思乡题材的作品有多篇,如《卫风·河广》中“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谁说黄河宽广呢?一叶芦苇就可以渡过去了。谁说宋国远呢?踮起脚尖就可以看到了。故国隔得千山万水,但游子在思念时,一花一草仿佛就在眼前。这样夸张的写法,写出了远在他乡的游子真幻交错的时空感,对故乡极度地思念。但《诗经》中的游子诗的思念对象主要是家乡、故土和自己的父母,体现了落后的农耕社会中人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然而《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念对象主要是孤苦无依的妻子,诗中多是通过写爱情生活或回忆婚后生活的方式去表达思念,体现了人生命意识的觉醒。游子关心孤身一人的妻子,关心、挂念她的生活,如《涉江采芙蓉》中,游子采了芙蓉,但妻子不在身旁,她在漫漫长路的尽头,她现在的生活怎么样呢?《古诗十九首》通过游子对妻子的思念,给人一种脉脉温情的贴心。通过游子的口吻,引出了当时人开始关注女性,关注女性的生活。《古诗十九首》中思念诗的思念主体具体到个人身上,体现出当时的人的观念有所进步,而不是仅仅局限在故乡这个宽泛的范围内。

(二)表现手法不同

《古诗十九首》继承与发展了《诗经》中的比兴手法。取比,经常是和表达人物细腻的内心活动结合起来,起到托物寄情的作用;起兴,则是借助自然景物和环境来渲染抒情气氛,有借景抒情的作用,从而创造了情景交融的浑然的艺术境界。通过比兴的手法,可以使生命意识的物象表现得更为形象、生动,使诗中所蕴含的生命意识更容易被读者感知。如果说《诗经》中的一些比兴是无意为之的话,那么《古诗十九首》中的比兴则是有意为之,是文人的自觉。它已不局限在修辞手法与遣词造句上,它更加注重运用比兴手法渗透在诗篇整体的艺术构思中,注重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为诗歌的意境以及抒情主题服务。如“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就是借浮云蔽日的景象来比喻游子被外界所迷惑,不知道回家;又如“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是以极快消失的朝露来比喻人寿命之短暂,以生命的短促来劝诫人要及时行乐,不留遗憾。这些比兴手法的运用使得《古诗十九首》的诗歌更为平易近人,哲理意味强。

(三)个体意识不同

《诗经》的思念诗往往是直接写思念故乡,但是《古诗十九首》的思念诗多是思妇诗,是游子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中妻子。通过游子的口吻引出了独自在家的妻子的生活状况,这种由思念故乡到闺妇的过渡,使得当时的诗歌也慢慢开始关注女性的地位了。东汉末年,以思念女性或闺房怀远为主题的思念诗开始盛行了,这体现出女子对个体生命和自身价值的关注,彰显出了浓厚的生命意识,也反映出变化中的女性意识。

在《诗经》中,侧重表现的是集体的情感,大都是反映战争及其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揭露和批判当时的社会黑暗,如《诗经》中的《东山》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七月》则是对农民辛苦劳动却一无所得的同情和对上层统治者的批判,都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描写,文人内心的思想感情表现得并不突出。但在《古诗十九首》中,多为表达自己生命意识的个人情感,是对人内心的解读,如妻子思念丈夫,丈夫思念妻子,士人想获得功名利禄的决心,因社会动荡而想及时行乐的态度等等,这样一进行对比,《古诗十九首》中的个体意识就很容易凸显出来了,而且易被读者理解与接受。

三、小结

《古诗十九首》与《诗经》有相似的内在思想主题和继承性,但也有不同的思念主体、表现手法、个体意识等。通过与《诗经》进行对比,读者能够对《古诗十九首》进行纵深方面的拓展,更容易理解《古诗十九首》的诗歌,也使得《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得更为深入和全面。

参考文献:

[1]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部.古诗十九首[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2]王秀梅.诗经[M].中华书局,2006.

[3钟嵘著,曹旭笺注.诗品[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4]常雪滢.《古诗十九首》对《诗经》的继承与创新——以思妇诗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2012.

[5]宋瑞斌.试论《古诗十九首》对比手法的继承和发展[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02).

(骆捷文 华南师范大学 510006)

猜你喜欢
古诗十九首对比诗经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古诗十九首》的色彩
《古诗十九首》教学实践初探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古诗十九首》思想新解
从《古诗十九首》看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