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连存, 张 艳
(1.北京科技大学数理学院,北京100083; 2.北京建筑工程大学理学院,北京100044)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决定了一个人创造力的高低.
高等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具有创造思维的创新型人才的神圣使命,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深深感受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责任.笔者认为在大学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应是教学工作者的最高追求.
笔者多年来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担任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基础课教学工作,教学中始终注意将自己多年从事科研工作的思想和体会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注意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承担《高等数学》和《工科数学分析》课程教学工作时,经常以讨论课的形式,将一些有启发,有延拓性的题目首先交给学生去讨论,探讨不同解法及给出各种正确答案.题目做完后,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本质及各种关联问题并由学生自己拓展改编题目,引导学生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类比、联想、猜想、发现和论证.下面从一个关于导数值的等式问题出发,来探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能激起学生新异感的问题情景, 善于能从一个问题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攀升到更高的阶段,丰富教学内容,扩大课堂信息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现多种关联问题及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人们经常把创新想象得很高深、很神秘、很复杂,并因此阻碍了自己的创新.很多创新工作,甚至是非常伟大的创新,有时它的思路也很简单,往往和某些已经知问题相关联.
例设函数f(x)在区间[0,1]上连续,在(0,1)内可导,且f(0)=0,f(1)=1,证明在(0,1)内存在两点x1,x2使得
(1)
先由学生自己给出不同证明方法,这里仅列出一种证明方法如下:
故
按照常规教学方式,题目证明完,学生理解掌握,教学任务就完成了.但是实际上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思考.该问题的本质是什么?证明中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可以联系到或衍生出什么不同问题?
保持原函数特征推广
联想1(加权系数变化拓展) 首先容易联想到的一个简单变形是原问题可以化为
(2)
联想2(多个结点加权平均) 上面讨论涉及到(0,1)区间内两个点导数值倒数的加权平均.进一步,很自然会联想到在区间(0,1)内多个点的加权平均,若考虑到多个点的加权会有什么结果? 引导学生猜想、猜想、发现并证明如下命题.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