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整体保护模式探讨

2014-09-19 14:45韩福文何军王猛
商业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工业遗产

韩福文+何军+王猛

文章编号:1001-148X(2014)04-0149-07

摘要:目前,我国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模式仍以工业建筑(群)或工业遗产片区保护模式为主。在对中外工业遗产保护模式进行简要回顾和总结,对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进行详细评述的基础上,本文对沈阳老工业城市的物质性工业遗产和非物质性工业遗产进行了分析,提出沈阳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整体保护应选择城市意象保护模式, 这种模式符合沈阳老工业城市实际,对沈阳老工业城市建设工业特色文化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城市意象;工业遗产;整体保护模式;老工业城市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3-12-19

作者简介:韩福文(1953-),男,辽宁营口人,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文化遗产管理;何军(1975-),男,辽宁辽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制度经济史;王猛(1976-),男,辽宁营口人,辽宁科技学院管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旅游经济。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8BJY131;辽宁省社科基金规划项目,项目编号:L09DJY053;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W2011158。一、问题的提出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全球性的产业转移,老工业城市的工业发展日趋停滞,同时形成大量的工业遗产。在这一背景下,老工业城市的工业遗产保护提上了日程,并籍由不同的保护理念形成各种针对性较强的保护模式。对此,有关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广泛地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上随着工业遗产研究的兴起和发展,通常把工业遗产保护及利用模式概括为工业遗产博物馆、工业遗产景观公园和工业遗产旅游三种主要形式[1]。21世纪初开始,我国一些学者在总结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可从多维度对工业遗产保护及利用模式进行探讨[2]。具体来说就是:从城市空间维度看,主要有单体建筑及设施保护模式和工业用场地整体保护模式;从城市经济维度看,主要有艺术文化型模式、创意产业区模式、工业遗产旅游模式、房地产开发模式、商业化运作模式和主题博物馆模式;从城市环境维度看,主要有生态修复模式;从城市多维角度看,主要有综合利用模式。其中,以从城市空间维度进行研究的成果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上述研究成果无疑对促进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但在保护模式上是以工业建筑(群)和工业遗产片区为主,正如有专家学者指出,在众多的保护案例中,相对而言比较成功的项目大多集中在工业建筑单体的再利用改造上,其他还有部分城市的工业厂区通过特殊政策促成转型为文化产业集聚区或创意园区[3]。从整体上来说,目前我国对城市特别是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整体保护重视不够,并导致工业遗产蒙受重大损失。本文以美国学者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为指导,以沈阳老工业城市为例,拟对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整体保护模式进行初步探讨,以求获得有益启示。

二、城市意象理论述评城市意象最早是20世纪60年代由凯文•林奇于《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的。按照林奇的解释,城市意象由个性、结构和意蕴三部分组成,其中个性是指城市的特色,是城市与其他地区或城市的可区别性;结构是指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间或形态上的关联,以及物体与观察者之间发生的一定的关系;意蕴是指物体为观察者所提供的实用的或是情感上的意义,也是人们对于城市的心理感受。林奇认为此三者是交织在一起的,不能完全分开,但又认为意蕴问题十分复杂,有意蕴的群体意象不太连贯,并且意蕴不易受到物质操作的影响。所以他声明“我们的研究将主要集中于城市意象的个性与结构”[4],这造成了林奇此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缺陷。根据林奇的研究,城市意象分为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两种,其中物质形态主要是指城市意象的个性和结构,与城市的环境特色相对应;非物质形态主要是指城市意象的意蕴,与城市的人文特色相对应。在林奇看来,城市居民意象的内容主要与物质形态有关,因此其研究的核心就是人们对物质环境的知觉,以及首先形成的心理意象[5]。根据研究需要,林奇把物质形态的构成要素具体归纳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五种[4],并认为这五种要素通过合理组织和设计能够形成城市鲜明的具有特色的环境意象,能够对城市的可意向性起到关键作用。由于林奇笔下的“城市意象”仅存方向指认的效用,忽视了对意蕴的研究,因而形成了其城市意象在社会文化上的贫血性[6]。总第444期韩福文:沈阳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整体保护模式探讨••••商 业 研 究2014/04根据林奇的研究,城市意象分为个体意象和群体意象两个层面。个体意象由于受性别、年龄、居住时间、经济状况、出行方式等个人背景的影响,不同的人对同一城市或城市区域有着不同意象。林奇认为,环境意象就是“个体头脑对外部环境归纳出的图像,是直接感觉与过去经验记忆的共同产物”,而综合意象则是环境意象的各种要素共同构成的图形,具有浓郁而生动的特征,并具有独特性、唯一性和不可重复性。群体意象则是大多数城市居民心里拥有的对一个城市的共同印象,并成为城市的记忆。在林奇看来,似乎任何一个城市都存在一个“由许多个别的意象重叠而成”的公众意象,或者说是一系列的公共意象[4]。从总体上看,林奇对城市意象的研究属于“群体意象”的范畴,但由于他忽略了个人背景等对形成城市意象的影响,因而受到一些人的批评[7]。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虽然有很大缺陷,但对探讨沈阳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整体保护模式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研究过程中,可在注重挖掘城市意象意蕴基础上,运用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对沈阳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的基本状况进行全面分析,揭示其与沈阳老工业城市群体意象之间的关系,进而探讨适合于沈阳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整体保护的有效模式。

三、沈阳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基本状况分析作者首先通过对沈阳老工业城市的历史文献梳理和实地访谈,收集并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认识到沈阳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非常丰富,既包括物质性的,也包括非物质性的,它们之间及其各自内部既互相联系,又互相作用,形成了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这里就根据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对其进行全面分析,以便为探讨沈阳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整体保护模式奠定客观基础。(一)物质性工业遗产分析认知事物首先要从它的物质性开始,对于工业遗产的认知也不例外。沈阳老工业城市物质性工业遗产包括诸多要素,既表现在工业区域和铁路边界等方面,也表现在与工业发展有关的路网格局、空间节点和标志物等方面,下面就其主要之点加以分析。沈阳城市老工业区建设始于19世纪末,形成于20世纪中叶,有一个由少到多的过程。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主要有满铁附属地、商埠地、东塔兵工工业区、惠工工业区和沈海工业区;“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在霸占沈阳民族工业的同时,辟建了铁西工业区;1948年沈阳解放后,国家改造了铁西工业区,扩建了大东工业区,重建了沈海工业区,新建了陵北工业区[8]。这些老工业区旧址至今清晰可见(表1),有的在城市建设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已形成一种特殊意义的环境关系,或者说是“环境场域”,并深深地凝记在人们的记忆里。

表1沈阳老工业城市所属各工业区基本特征和现状名称[]年代[]面积[]基 本 性 质[]现 实 状 况铁路附

endprint

属地 []清末民初[]6平方公里[]日本取代沙俄铁路用地所有权后规划建设,是具有殖民地性质的特殊区域。[]保留巴洛克式城市空间格局,有中山广场、沈阳站景观节点和周围建筑群等。商埠地

[]清末民初 []10平方公里[]清政府规划建设,为沈阳中西工商业的荟萃之地,英美等帝国主义享有特权。[]保留北市场和商埠地正界建筑群,有南市场八卦街道路格局,有辽宁站等。东塔兵工

工业区 []奉系统治时期[]4平方公里[]沈阳最早最大的以军工生产为主的工业区,是近代东北民族工业发祥地。[]保留奉天军械厂、大亨铁工厂为中心的工业生产空间,有大东公园自然景观等。惠工工

业区 []奉系统治时期[]1.3平方公里[]奉天市政当局通过行政手段规划的工业区,并逐步发展成为新城区。[]保留有当年的路网格局和个别工业建筑遗存。沈海工

业区 []奉系统治时期[]5.82 平方公里[]奉天市政当局通过行政手段规划的工业区,并逐步发展成为新城区。[]保留有当年的路网格局,有奉海站端景景观等。铁西工

业区 []日伪统治时期[]14.5 平方公里[]日本殖民者辟建的重点工业区域,为国内最大最密集的城市工业聚集区。[]保留南宅北厂的功能布局和方格网道路格局,有沈阳铸造厂旧址等。陵北工

业区 []新中国成立后[]8.7平方公里[]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以军事工厂为主体,为我国著名的飞机制造基地。[]保留有沈阳飞机制造公司等企业,有三台子工人村等。资料来源:根据参考文献[8]提供资料和实地考查整理。

沈阳老工业城市边界以铁路最为醒目,它由途经铁路线和市辖铁路专用线两部分组成。途径铁路线主要有沈山铁路、长大铁路、沈丹铁路和沈吉铁路等,其中沈山铁路为清政府所建,是原京奉铁路的关外段;长大铁路为沙俄所建,是原东清铁路南满支线一段,后让与日本;沈丹铁路为日本帝国主义在日俄战争中擅筑,原称安奉铁路;沈吉铁路为奉天市政当局所建,是原奉海铁路和吉海铁路总称[9]。市辖铁路专用线曾有538条,总长度达2278公里,供297家企业使用[10],现有部分遗存。这些铁路纵横交错,并非只起隔离作用,更表现文化上的分野,它们使沈阳老工业城市的空间结构在瞬间凝固,成为一个“空间与时间切面”,并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结下不解之缘,在人们心中形成特殊的心理界标。沈阳老工业城市有很多道路与工业发展有关,不但知名而且特殊。例如,南五马路(今建设大路)始建于1927年,长6582米,曾是原铁西工业区“南宅北厂”格局的分界线;东北大马路始建于1925年,长4 600米,曾是沈海工业区和惠工工业区的主干道[10]。再如,铁西区主要街路在1989年有200条,其中与工业及其发展目标有关的街路命名有98条,约占总数的49%[11];惠工工业区胡同名称带“工”字的曾有18条,带“业”字的15条[12]。这些道路与过去紧密相连,并在线性延续的时间内发展,因而“在观察者心目中留下极深刻的印象”。沈阳老工业城市与工业发展相关的空间节点较多,其中以火车站、公园和广场最具个性。火车站主要有皇姑屯站、沈阳站(始称奉天驿)、老沈阳北站(始称辽宁总站)、沈阳东站(始称沈海站)[9]等,其中沈阳站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老沈阳北站和沈阳东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园主要有大东公园、劳动公园、卫工河带状公园等,其中大东公园原专供东三省兵工厂职工、家属游赏,劳动公园因地处工人村附近而得名,卫工河带状公园是在原卫工明渠基础上修建而成;广场主要有沈阳站广场、北站广场、惠工广场和重型文化广场,其中沈阳站广场为日本殖民者兴建奉天驿时所建,北站广场为奉天市政当局修建辽宁总站时形成,惠工广场为奉天市政当局修建的第一个环岛广场[10],重型文化广场是一座集城市景观、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市民广场。这些具有“战略意义的点”影响十分广泛,有的已经成为所在区域的中心和缩影,或成为整个区域的象征和代表,它们是沈阳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情节”。沈阳老工业城市的标志物较为丰富,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工业建筑(群)及其遗址。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过程中,沈阳列入市级工业遗产名录的有26处,其中列入省级重要工业遗产名录的有13处[13](表2)。林奇指出:“一旦某个物体拥有了一段历史、一个符号或某种意蕴,那它作为标志物的地位也就得到提升”[4]。例如,沈阳铸造厂的前身为日本高砂制作所,始建于1933年。在铁西区企业搬迁过程中,该厂大型一(翻砂)车间得以保留,并改建成博物馆。再如,铁西工人村始建于1952年,是当年全国最现代化的住宅区,如今保留了7栋3层苏式红砖建筑,并建成我国首个以工人生活为题材的原生态博物馆。这些工业建筑及其遗址具有单一性,甚至在某些方面具有唯一性,已获得了特殊的文化符号意义,成为人们心中的显性化标志和记忆。

表2沈阳老工业城市首次确认的省级重要工业遗产名单工业遗产名称[]所在市区[]始建时间[]工业遗产名称[]所在市区[]始建时间奉天纺纱厂办公楼旧址[]和平区[]1921年[]大亨铁工厂[]大东区[]1923年沈阳铸造厂大型一(翻砂)车间[]铁西区[]1953年[]新华印刷厂车间[]铁西区[]1945年铁西工人村历史建筑群[]铁西区[]1952年[]北陵水源地旧址[]皇姑区[]1938年满洲农产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奉天工厂分解过滤车间[]铁西区

[]1937年

[]满洲麦酒株式会社取水井旧址[]铁西区[]1936年

奉西机场附设航空技术部野战航空修理厂旧址[]铁西区

[]日伪时期

[]沈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水汽分厂厂房旧址[]于洪区

[]1938年

满洲制糖株式会社奉天制糖厂[]铁西区[]1916年[]杨宇霆电灯厂旧址[]法库县[]1927年肇新窑业公司办公楼[]沈河区[]1923年[] [] [] 资料来源:根据参考文献[13]提供资料整理。

上述分析表明,沈阳老工业城市物质性工业遗产的各构成要素个性鲜明,相互关系密切,它们有规律地互相重叠穿插,共同组成比较完整的、个性鲜明的空间结构形式,从而构成了沈阳老工业城市的环境意象和综合意象,是沈阳老工业城市意象的物质形态。(二)非物质性工业遗产分析非物质性工业遗产与物质性工业遗产一样,见证了工业发展的历程,是以工业为主的近现代社会发展的鲜活教材,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沈阳老工业城市非物质性工业遗产目前已受到高度重视,并在保护及利用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如征集到了大量的劳动模范档案材料,整理和出版了大批的与工业发展有关的书籍和资料,把部分非物质性工业遗产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4]等。从总体上看,在沈阳老工业城市非物质性工业遗产中,以民族精神和劳模精神最为著名。民族精神产生于沈阳近代工业的发展过程中。沈阳近代工业起步于19世纪末期,走过了内忧外患、血火交加、坎坷曲折、辉煌发展的艰难历程。1895年奉天机器局的成立,开创了沈阳近代工业之先河。1906年奉天当局自开商埠,促进了工商业发展。1928年张学良提出“东北新建设”,使沈阳近代工业建设出现高峰。在张学良参政和主政东北时期,至少有10个现代化建设项目居全国第一,其中直接发生在沈阳的占2/3以上[15]。1931年沈阳沦陷后,日本的一些大财团和中小资本家蜂拥挤进沈阳投资,到1941年建厂达423家[16],构成了沈阳工业史上最耻辱的一页。在这长达半个世纪的历程中,一些开明的官僚士绅和众多的实业家为振兴民族工业,先后建立了多家工业企业,著名的有肇新窑业公司、八王寺汽水公司、奉天纺纱厂、大亨铁工厂、东北大学工厂和皇姑屯铁路修车厂等,表现出了艰苦创业、勇于探索、不畏强暴、敢于抗争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精神。劳模精神产生于沈阳现代工业的发展过程中。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把沈阳规划为装备制造业基地,进行大规模投资建设,仅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就建成重点项目50多个,其中包括原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中的6项[16],逐步把沈阳建成为国家著名的重工业基地。在轰轰烈烈的工业化建设过程中,沈阳涌现出众多的劳动模范。据初步统计,从1950年到1989年,沈阳市劳动模范有数万人次,其中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生产者有375人次 [17]。同时,这些劳动模范还铸造了劳模精神,即坚定理想信念、以民族振兴为己任的主人翁精神;勇于创新、争创一流、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艰苦奋斗、艰难创业的拼搏精神;淡泊名利、默默耕耘的“老黄牛”精神和甘于奉献、乐于服务的忘我精神;紧密协作、相互关爱的团队精神。可以说,劳动模范是这座工业城市的奠基者、创造者和传承者,也是这座城市最生动的文明和最鲜活的魅力;劳模精神是这座城市的灵魂和永不枯竭的前行动力,也是这座城市最深厚的历史社会文化意蕴[18]。正是在沈阳近现代工业发展过程中诞生的民族精神和劳模精神,铸造了沈阳老工业城市的特殊品质,并构成了沈阳老工业城市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它们不仅因其所承载的时代精神与产业工人的优秀品质而成为那个时代的重要标志,也赋予了沈阳老工业城市意象更加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从而使沈阳老工业城市意象更加清晰,更加具有可识别性。

endprint

四、沈阳老工业遗产整体保护模式探讨沈阳丰富的工业遗产构成了沈阳老工业城市意象的基本要素和深厚意蕴,因此沈阳工业遗产整体保护可选择城市意象保护模式。所谓老工业城市意象保护模式,是指老工业城市在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意蕴的基础上,在注重突出其个性和结构的前提下,把构成环境意象或综合意象的工业区域、铁路边界、与工业发展有关的道路、节点和标志物等基本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进行统一规划和综合保护,进而保持并提升其清晰的独特的老工业城市意象,实现对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实施整体保护。可以说,老工业城市意象保护模式是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整体保护一种新模式,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老工业城市意象保护符合沈阳老工业城市基本市情。工业文化是工业城市的灵魂,工业遗产是工业文化的主要载体。沈阳所属各城市工业区包括诸多的与工业发展有关的空间节点,包括纵横交错的限定范围的铁路边界,包括具有工业文化特色的穿行其间的各类道路,并四处散布具有典型意义的大量的标志物,它们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形成了老工业城市意象的物质属性;沈阳历史文化意蕴深厚,特别是其民族精神和工业精神崇高,意义深远,形成了老工业城市意象的非物质属性。正是这种老工业城市的物质属性与非物质属性的高度融合,塑造了沈阳老工业城市的享誉中外的、诸多的群体意象,如“东方鲁尔”、“共和国的长子”、“国民经济的总装备部”、 “制造业之都”、中国“机床之乡”、中国“飞机城”等。这些群体意象影响深远,举世公认,从而为沈阳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整体保护实施城市意象保护模式提供了依据。老工业城市意象保护是工业遗产整体保护模式的新发展。工业遗产保护于19世纪中期在英国引起重视,出现有关工业遗产的展览 [19]。此后,工业遗产保护传播到西方各国,并逐步扩展到对工业市镇的整体保护。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官方网站提供的资料整理,从1978到2005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工业遗产地共有43项,其中属于工业市镇类型、工业市镇及矿山和工业市镇及基础设施的共16项,约占总数的372%。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当时保护对象主要是小规模的单体工业建筑及其附属设施。进入21世纪后,保护对象逐步发展到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工业片区,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北京798工厂区和上海苏州河沿岸旧仓库改造,但实质仍然停留在对工业建筑单体内部进行空间改造的自发行为上。即使是首次将工业遗产列入文物普查类型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也只是将工业遗产作为“工业建筑及设施”来对待,在实际工作中忽视了工业遗产地所蕴含的综合性、整体性价值[20]。老工业城市意象保护模式是以整个老工业城市为着眼点的,不但要保护物质性工业遗产,而且更要保护非物质性工业遗产,不但要保护工业遗产的各构成要素,而且更要保护这些构成要素的结构关系,这样就进一步提升了工业遗产整体保护的层次和质量,因而是工业遗产整体保护的新一种新模式。老工业城市意象保护有利于建设工业特色文化城市。文化城市“是一种以文化资源为客观生产对象、以审美机能为主体劳动条件、以文化创意、艺术设计、景观创造等为中介与过程、以适合人的审美生存与全面发展的社会空间为目标的城市理念与形态[21]。文化产业是文化城市的核心机能和主要存在方式之一,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开发的基础。沈阳工业遗产是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产物和结晶,是其城市特色文化的最集中体现和最重要载体,因此建设沈阳工业特色文化城市,可从工业遗产入手,通过开发文化产业,让其在延续人们难忘记忆的同时容纳新的功能和意义。实践已经证明,工业遗产保护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开发,如上海先后公布的四批、78处现代创意园区中有 75 处位于工业遗产的保护区域 [22]。同时,大力开发文化产业也有利于实现工业遗产整体保护。一方面,创意产业的发展催生出新的保护工业遗产方式,有利于工业遗产作用的扩散;另一方面,在工业遗产地进行文化创意活动可营造工业遗产空间场所的文化氛围,赋予工业遗址新的生命,使工业遗产文脉得以延续[23]。沈阳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中心城市,区位优势、市场优势和人才优势十分明显,在保护工业遗产和开发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必然能够获得双赢,进而推进沈阳工业特色文化城市建设。

五、重要启示我国老工业城市较多,据有关研究资料显示共有109个,其中典型老工业城市有66个[24];另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有资源型城市118个(有些也是老工业基地城市),其中典型资源型城市有60个[25],它们大都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承载着丰富多彩的工业文明,如今已成为工业遗产的主要分布区域,而且工业遗产保护均已提上了日程。但是,这些老工业城市对工业遗产保护目前还在机械地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所谓“成功经验”,片面地理解和消化西方发达国家的所谓“经典案例”,而忽视了对我国基本国情的研究。从总体上看,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80年代已经进入了后工业社会发展阶段,而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因而一些传统工业在老工业城市经济发展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工业遗产整体保护及利用的价值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这样,我国老工业城市要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对工业遗产进行整体保护、像德国那样把鲁尔打造为大型重工业区成功转型的国际典范是不可能的。所以,沈阳老工业城市如能从实际出发,根据城市意象理论,选择城市意象保护模式,既重视工业遗产自身的完整性,又重视老工业城市意象的综合性,既重视工业遗产要素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又重视老工业城市意象的清晰性和可识别性,处理好工业遗产整体保护与老工业城市意象保护的关系,努力提升沈阳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的层次和质量,保持并强化沈阳老工业城市的群体意象,不仅能够进一步丰富工业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而且还能为我国其他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整体保护提供新的模式,因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冰.沈阳市铁西区工业遗产保护政策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3.

[2] 吕建昌.近现代工业遗产保护模式初探[J].东南文化,2011,222(4):14-19.

[3] 张松.工业遗产地区应探索整体保护复兴[N].中国文物报,2012-03-09(006).

[4] (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5] 沈福熙.城市意象-城市形象极其情态语义[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0(3):19-23.

[6] 汪原.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之批判[J].新建筑,2003(3):70-73.

[7] 杨子垒.感知与真实: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关系初步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9.

[8] 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辽宁省志•建设志[Z].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

[9] 沈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编纂办公室.沈阳市志•第七卷[Z].沈阳:沈阳出版社,1989.

[10]武迪生.沈阳百科全书[Z].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

[11]韩福文,王芳.城市意象理论与工业遗产旅游形象塑造——以沈阳市铁西区为例[J].城市问题,2012:17-22.

[12]沈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沈阳市志•第二卷[Z].沈阳:沈阳出版社,1998.

[13]郭宝平,王岩頔.老工业基地童年样貌“显影”[N].辽宁日报,2011-02-16(B04-B05).

endprint

[14]韩福文,刘春兰.东北地区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15]刘迎初,吕亿环.沈阳百年[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0.

[16]沈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沈阳市志•第三卷[Z].沈阳:沈阳出版社,2000.

[17]沈阳市总工会.沈阳市工会志[Z].沈阳:沈阳出版社,1998.

[18]傅淞岩,赵玥.劳模精神塑造城市之魂[N].沈阳日报,2006-04-21(A01).

[19]李林,魏卫.国内外工业遗产旅游研究述评[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44-47.

[20]佟玉权,韩福文,许东.工业景观遗产的层级结构及其完整性保护——以东北老工业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2(2):166-172.

[21]刘士林.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及文化城市战略[J].文化艺术研究,2010,3(2):32-42.

[22]刘伯英.中国工业建筑遗产调查与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3]解学芳,黄昌勇.国际工业遗产保护模式及与创意产业的互动关系[J].同济大学学报,2011,22(1):52-58.

[24]王青云.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城市[J].中国城市经济,2009(9):30-33.

[25]林越英.资源型城市旅游开发的初步探索[M].北京:中国水利出版社,2005.

A Discussion on the Integrated Conservation Mode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n

Shenyang as a Traditional Industrial City HAN Fu- wen1, HE Jun1,WANG Meng2

(1.School of Tourism Management,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4, China;

2. School of Management, Liaon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nxi 117004, China )

Abstract:At present, the conservation modes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n our traditional industrial cities mainly focus on the preservation of industrial buildings or industrial heritage districts. The essay reviews and concludes the conservation modes of industrial heritage at home and abroad, and comments on Cavin lynch′s theory of city image. On the basis of those, the essay roundly analyses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s in Shenyang as a traditional industrial city, and a conclusion is put forward that the city image mode should be applied in integrated conserv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n traditional industrial city.We think that this mode is suitable to the reality of Shenyang as a traditional industrial city, and is significant to make Shenyang become a culture city with character of industry.

Key words:city image; industrial heritage; integrated conservation mode; traditional industrial city

(责任编辑:陈树明)

endprint

[14]韩福文,刘春兰.东北地区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15]刘迎初,吕亿环.沈阳百年[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0.

[16]沈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沈阳市志•第三卷[Z].沈阳:沈阳出版社,2000.

[17]沈阳市总工会.沈阳市工会志[Z].沈阳:沈阳出版社,1998.

[18]傅淞岩,赵玥.劳模精神塑造城市之魂[N].沈阳日报,2006-04-21(A01).

[19]李林,魏卫.国内外工业遗产旅游研究述评[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44-47.

[20]佟玉权,韩福文,许东.工业景观遗产的层级结构及其完整性保护——以东北老工业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2(2):166-172.

[21]刘士林.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及文化城市战略[J].文化艺术研究,2010,3(2):32-42.

[22]刘伯英.中国工业建筑遗产调查与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3]解学芳,黄昌勇.国际工业遗产保护模式及与创意产业的互动关系[J].同济大学学报,2011,22(1):52-58.

[24]王青云.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城市[J].中国城市经济,2009(9):30-33.

[25]林越英.资源型城市旅游开发的初步探索[M].北京:中国水利出版社,2005.

A Discussion on the Integrated Conservation Mode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n

Shenyang as a Traditional Industrial City HAN Fu- wen1, HE Jun1,WANG Meng2

(1.School of Tourism Management,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4, China;

2. School of Management, Liaon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nxi 117004, China )

Abstract:At present, the conservation modes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n our traditional industrial cities mainly focus on the preservation of industrial buildings or industrial heritage districts. The essay reviews and concludes the conservation modes of industrial heritage at home and abroad, and comments on Cavin lynch′s theory of city image. On the basis of those, the essay roundly analyses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s in Shenyang as a traditional industrial city, and a conclusion is put forward that the city image mode should be applied in integrated conserv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n traditional industrial city.We think that this mode is suitable to the reality of Shenyang as a traditional industrial city, and is significant to make Shenyang become a culture city with character of industry.

Key words:city image; industrial heritage; integrated conservation mode; traditional industrial city

(责任编辑:陈树明)

endprint

[14]韩福文,刘春兰.东北地区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15]刘迎初,吕亿环.沈阳百年[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0.

[16]沈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沈阳市志•第三卷[Z].沈阳:沈阳出版社,2000.

[17]沈阳市总工会.沈阳市工会志[Z].沈阳:沈阳出版社,1998.

[18]傅淞岩,赵玥.劳模精神塑造城市之魂[N].沈阳日报,2006-04-21(A01).

[19]李林,魏卫.国内外工业遗产旅游研究述评[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44-47.

[20]佟玉权,韩福文,许东.工业景观遗产的层级结构及其完整性保护——以东北老工业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2(2):166-172.

[21]刘士林.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及文化城市战略[J].文化艺术研究,2010,3(2):32-42.

[22]刘伯英.中国工业建筑遗产调查与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3]解学芳,黄昌勇.国际工业遗产保护模式及与创意产业的互动关系[J].同济大学学报,2011,22(1):52-58.

[24]王青云.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城市[J].中国城市经济,2009(9):30-33.

[25]林越英.资源型城市旅游开发的初步探索[M].北京:中国水利出版社,2005.

A Discussion on the Integrated Conservation Mode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n

Shenyang as a Traditional Industrial City HAN Fu- wen1, HE Jun1,WANG Meng2

(1.School of Tourism Management,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4, China;

2. School of Management, Liaon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nxi 117004, China )

Abstract:At present, the conservation modes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n our traditional industrial cities mainly focus on the preservation of industrial buildings or industrial heritage districts. The essay reviews and concludes the conservation modes of industrial heritage at home and abroad, and comments on Cavin lynch′s theory of city image. On the basis of those, the essay roundly analyses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s in Shenyang as a traditional industrial city, and a conclusion is put forward that the city image mode should be applied in integrated conserv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n traditional industrial city.We think that this mode is suitable to the reality of Shenyang as a traditional industrial city, and is significant to make Shenyang become a culture city with character of industry.

Key words:city image; industrial heritage; integrated conservation mode; traditional industrial city

(责任编辑:陈树明)

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业遗产
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及策略研究
中外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对比分析
杭州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案例比较研究
城市更新下工业遗产的文化重塑
基于扎根理论的沈阳工业遗产旅游吸引力影响因素探析
老房子新建筑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工业遗产数字化路径研究
连云港716创意产业园区文化营销研究
工业遗产的保护研究与开发
工业遗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