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婷
摘要:工业遗产是城市近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遗存,也是城市的一种特殊的历史记忆与景观,如何对这些工业遗产进行妥善保护、永续利用,已经成为当前又一个极为紧迫的问题,上海城市雕塑藝术中心(上钢十厂原轧钢厂)的厂房具有建筑主体结构坚固,空间高大灵活,体量大的特点,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对其改造再利用开发模式和开发类型的研究具有普遍现实意义。
关键词:工业遗产;艺术中心;建筑
中图分类号:TU984.1 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024(2017)02-0075-01
1.区位优势
红坊位于淮海西路(570-588号)核心地段,南邻淮海西路、徐家汇商业中心,西靠虹桥CBD商务区和新华路历史风貌保护区。距轻轨3号线虹桥路站步行不到5分钟,交通便捷、区位优越。虽然地处市中心绝佳地段,却少了淮海中路段步行商业街区的繁华,多了梧桐的掩映,闹中取静。又因处长宁、徐汇、静安三区交界地带,更从区位上兼具了向三方辐射的优势力。
2.开发模式
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是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由上海市城市雕塑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规划建设的。旨在建立一个开放性、公益性、国际性的雕塑艺术平台,为上海搭建起一个集展示交流、制作孵化、雕塑储备、艺术教育四位一体的具有国际水准的城市雕塑艺术中心。上海城雕艺术中心总展示面积达2万平方米。整体计划分两步走:先期开放的A、B展示区共5000多平方米;第二步是建成画廊群,引进各类设计工作室、手工作坊等,并配备酒吧、咖啡厅、西餐厅等休闲服务设施。
3.运营模式
城市雕塑艺术中心采取公益性的民营非企业机构运作方式,计划每年春、秋两季举办具有国际水准的城雕展,每月举办一次专题展,以此带动上海城雕建设的发展,促进上海与国际雕塑界的广泛联系。同时,城雕艺术中心也是一个公益性对外开放的平台,通过不定期举办雕塑艺术家讲座、提供场所和材料给青少年和对雕塑有浓厚兴趣的市民,进行雕塑创作等大众活动来普及雕塑教育、提高市民素质、增强市民的鉴赏水平。
4.规划总平面及功能分析
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区域占地面积约55000平方米,由城市雕塑艺术中心、雕塑广场以及相关配套设施构成。按照规划,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的建成将带动该地区逐步发展成为上海城市中心区最具活力的公共艺术中心。
项目分为三期建设,其中一期项目总建筑面积为18000平方米。包括A、B、C三个区域,其中商务办公面积11000平方米。项目内另有2600平方米大型展示厅、1400平方米画廊和2000平方米酒吧、咖啡厅、西餐厅等休闲场所及1000平方米手工作坊。二期项目包括D、E、F、G区和三号楼,其中D、E区主要功能为文化办公;F、G区及三号楼主要功能为艺术展览、办公及酒吧、咖啡厅、西餐厅等配套商业设施。三期的H区是非常富有特色的新建艺术展览及创意办公区。
5.厂房改造
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改建于上钢十厂原轧钢厂厂房,A、B、c、F区曾近是原上钢十厂冷轧带钢车间、酸洗车间的主体建筑,原厂房创建于1956年,具有相当的保留价值。
改造利用老工业建筑的钢筋铁骨,将厂房的高大空间、框架结构等特点与现代建筑艺术相结合,既传承了老建筑与生俱来的历史肌理,保护其原生态感,又作乐通风、安全、和谐的细节处理,使新旧空间互相结合、流动、自然过度,打造成为了一个综合文化中心。
5.1整旧如旧。A、B展示区共5000多平方米,类似法国奥赛博物馆,是个狭长的展厅。可共容纳最多1500人左右。改造中采用了“整旧如旧”的方法,展厅基本恢复原厂房的整体面貌,最大可能地保持原有的肌理与空间特征,保留、改造和加固原空间的构件、器件。其中A区保留了原有冷轧车间的冷却水池,深3-5米,这样不仅可以摆放大型雕塑,还用于设置多媒体屏幕等。
在保留主体结构的同时也注重保护其原生态感,强调阳光、通风、适宜和安全。公共区域和局部办公区域顶楼采用全透明玻璃屋顶,以营造一种通透阳光的效果。供暖系统和保温系统使用法国节能新型材料。
5.2新旧对比。D、E、G区通过嵌入的方式将新、旧建筑并置排列,新、老建筑在同一场景同时出现并发挥着相同的功能,两个不同时间感的存在又互相认同彼此的异质性而共存,使建筑得以生生不息。外墙亦通过清洁和修补,突出原有肌理,经年的红砖与混凝土墙面体现了建筑的真实性与历史性。
6.小结
产业遗存作为近代人类产业文明的历史成果,无论从社会、历史、建筑、旅游、审美、技术等层面都对社会、对人类有着重要的记忆与见证的价值。国内外先进经验证明,比起草率的拆除重建,通过适度的、科学合理与多样性的保护开发利用,产业遗存完全可以成为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角色。因此,必须通过务实的、可行的、可持续的方式,将产业遗存的改造与旅游发展、历史记忆及现代价值观等结合起来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