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微叙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维度

2014-09-19 05:27朱斌
考试周刊 2014年64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朱斌

摘 要: 当前,中国社会正向“微时代”迈进。网络微叙事平台的兴起为新时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新方式、新视角和新理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微叙事方式,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微阵地”:要运用网络“微载体”,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要建设网络“微文化”,塑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要关注网络“微话语”,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表达方式;要引导网络“微舆论”,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旋律。

关键词: 网络微叙事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新维度

在网络“微时代”语境下,网络微叙事平台的兴起为新时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新方式、新视角和新理念。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能仅仅被动地认识、接受和应对,而应该主动思考、出谋策划,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微叙事方式,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策略。

一、网络微叙事的概念及其特点

叙事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行为,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叙述和故事,或者说“讲什么”和“如何讲”,即“通过语言或其他媒介来再现发生在特定时间和空间里的事件”[1]P2。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家热奈特将“叙事”概括为三种含义:“第一是指讲述一个事件或一系列事件的口头或书面的话语,即叙事话语;第二是指叙事话语中讲述的真实或虚构的事件(故事);第三是指某人讲述某事的行为。”[2]P11叙事原本是文学的一种样式,是以小说为主的叙事文学的主要元素和手法。20世纪中后期以降,叙事研究引起了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关注。80年代中后期,美国人格教育学派将叙事研究应用到价值领域,并开发了系列与道德叙事相匹配的课程教学资源,达到了显著的教育效果。洛朗·理查森认为,叙事“是人们将各种经验组织成为有现实意义的事件的基本方式……叙事既是一种推理模式,又是一种表达模式。人们可以通过叙事‘理解世界,也可以通过叙事‘讲述世界”[3]P9。之所以,叙事不仅指讲故事,叙事过程实质上也是价值传递过程。叙事作为一种久远弥新的教育方式,可以激发教育的内隐价值,促使教育过程中各要素发生交互作用,在无形之中完成价值观的传递,叙事所特有的潜移默化的价值传递方式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了新思路。

“叙述伴随着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演进。从钻木取火的远古时代对神话故事的讲述,到有文字记载以来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进行的编撰、解释,以及电影表达、舞台再现、网络讲述,都是最宽泛意义上的叙述”[1]P2。当今,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信息传播快速、信息交互便捷的网络微文化时代。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完善,微博、微信、BBS、QQ空间等成为大学生进行文化思想传播、知识学习与话语交流的重要手段,并将大学生带入了微交往、微传播和信息微循环的时代。网络微叙事平台随之应运而生,人们逐渐体会到网络微叙事是一种亲切、随和、灵活、个性化和人性化的生活样态和文化风格。究竟何为网络微叙事?目前为止没有一个明确概念。在吸取“叙事”及“道德叙事”定义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网络微叙事定义为:指叙事主体通过网络空间,借助文字、图像、表情、视频等再现在特定时间和空间里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网络微叙事不仅是一种传播技术,而且是一种文化样态,更标志着日常生活样态的转型。网络微叙事具有超时空性、便捷性、渗透性、世俗化和平等化等特点,它不以抽象的概念或符号压制教育生活的情节和情趣,而是用自由真实的情感、便捷平等的对话呼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然而,其去中心化、动态化、碎片化、零散化、即时化等特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巨大挑战。当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网络微叙事研究主要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通过对有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件进行描述、分析,发掘或揭示其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与方法的一种研究方式,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解与阐释。

二、依托网络微叙事平台,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微阵地”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微叙事平台突破了传统的时空束缚,每个大学生都是信息传播的发起者、传播者和接受者,既受他人的影响,又影响他人。微叙事平台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可或缺的载体和阵地,发挥思想引导、舆论宣传和氛围营造等功能,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提供“微阵地”。

(一)综合运用“微载体”,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场域。

相对于传统的宏大叙事模式而言,网络微叙事平台具有微型化、个性化、即时性、便捷性、多边性等特质,其符合大学生的价值理念、信息习惯与生活习性,能满足大学生群体思想多元化和追求个性化的需求现状,深受大学生群体的追捧,成为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的有效平台。在网络微时代语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可以依托微叙事平台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时空局限,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复杂的社会现象,通过博客、BBS论坛、QQ群、微博、微信等即时信息平台,进行深入探讨,及时答疑解惑,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富有时代性、立体感和生活气息。同时,通过网络“微载体”进行议题设置,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社会热点话题,让学生共同参与研讨,引导学生理性对待、辩证思考、全面理解,实现共同探讨、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标,使网络微叙事平台发展成为大学生明辨“正”“负”能量的“微阵地”。因此,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网络“微载体”,拓展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场域。

网络时代的大学校园,大学生几乎无处不网,无时不网,无人不网。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建立了校园网、BBS论坛、校园微博、辅导员博客、学校微信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拓展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一些学校还专门建立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红色网站”,如北京大学的“红旗在线”、清华大学的“红色网站”、南开大学德“觉悟网站”、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党建之窗”、南京大学德“网上青年共产主义学校”、华中科技大学的“党校在线”、河北大学的“红色战线”、重庆邮电大学德“红岩网校”等。在这些平台中,基本都设有红色艺术、经典重读、焦点话题(时事评论)、网上讨论区、两课之窗、党建专题等栏目。学生通过浏览网站的文字、视频、图片、FLASH动画等,较轻松地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也可以在自由讨论区和同学、老师之间进行自由讨论交流,互相学习,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随着网络信息技术与网络设备不断更新换代,校园网、校园微博、红色网站等网络平台建设取得很大进步,但在网站创新、主题栏目、内容更新、技术维护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一些红色网站存在功能比较单一、内容更新过慢、技术维护滞后等问题,造成其对某些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强的现状。因此,迫切需要加强网络微叙述平台的建设,弥补网络微叙事平台的不足,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与影响力。首先,要加强人员培训,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又熟练网络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具有网络监控防御能力、检测预警能力和覆盖孵化能力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其次,网站内容建设要注重趣味性和生动性,要借助网络多媒体技术进行精心设计、精心布局,将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经典的影视剧作、重大时政新闻放到网上,进行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交流。再次,要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及时性优势,让师生积极参与,主动沟通,使之成为师生的网上精神乐园和生活中的良师益友。总之,网络“微载体”是将网络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有效拓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场域。

(二)建设网络“微文化”,塑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

网络“微文化”是一种开放性的信息表现形式,已成为校园文化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情感理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行为习惯等。网络“微文化”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紧密相连,网络“微文化”生态中既有丰富并融入到主流意识形态中的积极、健康、向上的公益文化,又有游离于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琐碎、平实的“小众文化”。网络文化观念的碰撞、相互依存及由此产生的网络文化变革,对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很大冲击。因此,构建高校网络“微文化”是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展的客观要求,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生态环境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怎样创建良好的网络“微文化”,成为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崭新课题。首先,要利用网络“微文化”简洁明快、操作简便、覆盖面广、渗透力强的特点,综合运用网络文化媒介,占领思想文化新阵地,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作为“微文化”工作的核心内容。其次,要加强专题性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开辟国内热点问题、国际动态、历史回顾、校园生活等网络讨论栏目,并组成专家进行深度分析与评论,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的同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再次,运用充分发挥网络视频的叙事功能,让大学生在自觉接收信息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正如丁锦宏所指出:“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新描述世界的模式,不管是记忆性的,还是虚构的故事,都给我们提供了生活的意义和归属,它们把我们同他人联系起来,同历史联系起来,通过提供一种具有丰富的时间、空间、人物甚至对生活的建议的丰富多彩的画面,使我们在道德上产生共鸣,促进我们对他人、世界和自己的认识。”[4]因此,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通过筛选具有教育意义的网络视频,借助网络对故事(包括寓言、神话、歌谣、英雄人物、典故、生活事件、生命故事等)的叙述,有效化解大学生自我价值与主流意识形态间的冲突,帮助大学生消化、吸收、接纳、理解社会主流文化,促进其思想道德水平与觉悟的提高。

(三)关注“微话语”,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表达方式。

语言是人类活动的重要载体,人在语言中得到了相互理解的可能性。正如伽达默尔所说:“对于人类来说,世界就是存在于那里的世界……但世界的这种存在都是通过语言被把握的。”[5]P10语言创造了人类拥有世界的可能性,话语也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

在网络虚拟社会系统中,网络流行语是新时代的特殊语言。网络流行语日益盛行并融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正从“网上”走入“网下”,从小众走向大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任务就在于,在一定的语境下如何描述以及能在什么程度上描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推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6]。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在网络流行语的喧嚣声中受到质疑与挑战,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空间被铺天盖地的网络流行语挤占,使得对社会认识尚浅的大学生在价值观的选择上出现迷茫,进而影响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同时,网络流行语不仅是一种交流方式,某些网络流行语的背后也具有一定的正确价值,而且其语言具有时尚幽默、创造性、生活化、内容新潮、形式新颖等特点,深受大学生的青睐,更值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借鉴。例如“把一切平凡的事做好即不平凡,把一切简单的事做对即不简单”、“人长得漂亮不如活得漂亮”、“学习要加,骄傲要减,机会要乘,懒惰要除”等流行话语隐含着正能量。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呈现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描述。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微叙事平台更新话语表达形式,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微旋律”。首先,将网络流行语的语言风格引入微叙事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之中,改变其抽象化、命令化的话语传统,消解教育者的话语霸权。网络媒介的兴起冲破了话语霸权的坚固藩篱,开创了一个话语权日益平等、言说方式日益多元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顺应这一潮流,利用网络流行语的积极作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主动争取话语权。其次,要理性的对待网络流行语,汲取网络流行语中的积极因素,从中获取新话语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对当前流行的、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精神和初级阶段国情的网络流行语进行精选,将具有知识性、哲理性、趣味性、警示性等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网络流行语进行分类归纳,进一步提炼出思想政治教育新话语。再次,要关注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变化,以此了解和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探析时代的动向,掌握话语创新规律,创造出更多具有吸引力的网络微叙事话语,提高其实效性。如,多创造一些类似“糖衣炮弹”、“三座大山”、“不要四面出击”、“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等生动形象、易于传播的话语。

(四)引导网络“微舆论”,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旋律。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是历史的产物,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在网络“微时代”语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应根据当前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有目的、有步骤地将主流价值观输送给受教育者,唱响主旋律。网络舆论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范畴,学术界对于“网络舆论”还没有统一定义。谭伟认为:“网络舆论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7]海量信息容易导致信息“泛滥成灾”,网络舆论的观点如果与意识形态主旋律的方向一致,网络舆论就会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开展;反之,就会削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成效,对意识形态主旋律形成冲击。因此,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的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网络舆论引导其实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渐进过程,不具备硬约束力。网络舆论引导要发挥作用: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要实现从“灌输者”到“引导者”的角色转变,着力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机制。第二,要实行教师引导与学生参与相结合,创建一支精干的专兼职相结合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将舆情引导和价值引导有机结合。第三,要实行网上引导与网下引导相结合,综合运用多种现代网络信息交流方式,灵活运用“疏、导、堵”等方式,以平等身份交流,增强网上正面声音,保证网上信息的导向和质量。

三、结语

当代大学生借助互联网建构属于自己的学习与交往场所,创造和发展属于自己的网上精神文化空间。网络微叙事交流不同于正式场合的课堂教学,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新鲜、时尚、个性化学习交流平台。利用网络微叙事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是为了运用一种新的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用先进文化占领新的思想阵地,塑造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观念。总之,在“微时代”语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必须正视现实,主动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坚持将长期的、持之以恒的、春风化雨式的网络微叙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补充,不断探索如何利用网络微叙事平台加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热奈特.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博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丁锦宏.道德教育中的叙事方法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3(12).

[5]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译者序言)[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6]邱仁富.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基本命题[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7]谭伟.网络舆论概念与特征[J].湖南社会科学,2003(5).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独立学院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析
创新体育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提高艺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启示
基于学生主体地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探究
浅析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
关于“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的问题意识探索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