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2014-09-02 15:41林韧卒高军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主体间性创新路径

林韧卒+++高军

摘要:高职院校传统主体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遭遇困境,借鉴主体间性理念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转变、目标界定、内容整合以及教学方式优化等问题进行探索。对于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主体间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2-0055-03一、问题的提出

高职院校是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鲜明的高职特色,如突出能力本位,课程形态多是任务型或项目型课程、“双师型”教师占很大比重等等。这对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以往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束缚于“主体—客体”二分范式,其规模优势随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陷入了某种困境,出现了一系列不适应时代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诸多问题,致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长期处于低效之中。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倡导“学会关心”,将教育的视线更多地转向了人,转向了主体,这充分反映了教育的核心是处理主体与主体之间关系的问题。“学会关心”是主体间性哲学转向教育领域的反映。主体间性主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体间的相互理解与共识,摆脱了以往“主体—客体”范式的徘徊不前的困扰,走出了单极、片面的主体性带来的困境。

随着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崭新的视角。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在批判继承主体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的范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要求,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1]。不断整合创新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这是化解当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困境,增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有效路径。

二、高职院校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困境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主阵地,主旨是育人,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与其重要性不相匹配的是,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无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致使学生对该课程普遍不感兴趣,厌学情绪甚浓,削弱了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与学主体之间的不平等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角色是教育者(教师)与受教育者(学生)。长期以来,教育者的主导性占第一,一直高高在上,把受教育者视为被动的客体、知识的容器,受教育者被排斥和边缘化,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了教育者一个人的独角戏。这种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地位的不平等性,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缺乏对话与合作,难以形成动态互哺,达不到教学预期。

2.教学目标的整齐划一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将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作为教学目标,定位整齐划一,重国家与学校需求,轻企业与受教育者个体需求。教学目标对受教育者要求过高,却未触及对教育者思想道德水平提高的目标要求,忽视受教育者的个性诉求。

3.教学内容存在脱离实际的现象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预设内容多,脱离受教育者普遍关心的理论问题,内容不新颖,难以体现时代元素,使受教育者容易出现认知与认同障碍;生成内容少,忽视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与个体差异,与职业岗位关联度低,缺乏与受教育者必要的对话与沟通,容易出现教育者言者谆谆,受教育者听者藐藐的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差。

4.教学方式略显单一

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系统相对封闭,主要是通过课堂式的单向讲授或灌输的教学方式来开展的,而且大多采用大班额的授课方式,既不能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因专施教,而且也很难实现主体间的对话与沟通、交流与互动。另外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不够。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并不是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彻底否定,而是在汲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模优势的基础上,克服了个体性极度膨胀的缺陷,突破传统主体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极片面主体的界限,走向双向度的对话与沟通,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充分体现和发挥教与学的自主性。“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两种关系的统一: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二者构成了主体—主体的关系;另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复数的主体,他们把教育资料作为共同客体,与教育资料构成主体—客体的关系,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所谓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2]由此可见,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遵循“主体—客体—主体”范式,是“主体—主体”、“主体—客体”双重关系的统一,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沟通、交流、合作、理解、互动,强调主体双方地位的平等,意味着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彼此之间的认可与尊重、理解与沟通,追求主体与自然以及主体自身的和谐,这与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高度契合。

三、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我们要针对高校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需要改进之处,提出行之有效的具体实践路径,只有这样才能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1.树立双主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

“一个有教育思想的教育者才是有灵魂的教育者”[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树立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正确认识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树立主体间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崭新视阈。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主体性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树立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与主体地位的理念,通过唤醒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引导受教育者建立自我意识与他我意识,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通过为受教育者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引导受教育者充分展现自我,塑造主体人格,培养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社会人才。另一方面树立教育者主体性的理念,坚持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提高教育者的教育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厘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

2004年,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全面、系统、科学地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二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三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四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4]针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目标存在的整齐划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要结合学生学龄特点与认知发展规律,分解总体目标,定位分项目标与年级目标,协同学校、企业、家庭目标,确保入口与出口目标的畅通。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与年级目标的整合如图1所示: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教学目标是宏观而抽象的,而不同年级学生具有不同心智模式特点,只有通过具体可操作的各年级目标才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在图1中,年级目标分为三个层级:一年级高职生处于从中学生向大学生角色转换的成长时期,着眼于教学的导向目标,年级目标界定为明确发展方向,提高综合素质;二年级高职生处于由大学生向准职业人角色转换的成才时期,着眼于教学的定向目标,年级目标界定为加强技能训练,培养专业能力;三年级高职生处于从准职业人向社会人、职业人角色转换的成人时期,着眼于教学的去向目标,年级目标界定为实现角色转换,强化职业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目标整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细化得以具体实施,因材施教,注重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3.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复杂,学制短,专业种类繁多,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实施分层次教学。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五大任务,即“三观”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与素质教育,整合序化高职院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并将这六个方面的内容分年段、分层次进行分解,不同的教育阶段形成各自的教学内容,如图2所示:

在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六要素分层式施教的基础上,大力开展价值观、义利观与经济伦理观教育,强化基础道德与底线道德教育,贯穿实施职业素质及就业创业教育,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体系。

4.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充满个性特征的教育对象,主体间性教学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与个体差异,在教育教学方法上要做到因专施教、因人施教,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与内容,设计并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满足主体多样性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在保留传统优秀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鼓励进行教与学双向互动教学方式创新。高职院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的优化与创新,可以概括为“三个结合”,即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与高职各专业学科的德育渗透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社会、企业、家庭及网络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思想政治显性教育与现代传媒相协调的隐性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灌输式一维方法走向对话式多维方法,从封闭型教育转变为开放型教育,为受教育者提供学习的方向方法,营造充足的自由空间,激发和提高他们实现自我完善,培养主体人格。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1).

[2]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9.

[3]伽达默尔.赞美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149-150.

[4]胡锦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工作[EB/OL].[2005-01-19].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5-01/19/content_2478936.htm.

[责任编辑:庞达]

3.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复杂,学制短,专业种类繁多,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实施分层次教学。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五大任务,即“三观”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与素质教育,整合序化高职院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并将这六个方面的内容分年段、分层次进行分解,不同的教育阶段形成各自的教学内容,如图2所示:

在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六要素分层式施教的基础上,大力开展价值观、义利观与经济伦理观教育,强化基础道德与底线道德教育,贯穿实施职业素质及就业创业教育,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体系。

4.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充满个性特征的教育对象,主体间性教学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与个体差异,在教育教学方法上要做到因专施教、因人施教,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与内容,设计并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满足主体多样性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在保留传统优秀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鼓励进行教与学双向互动教学方式创新。高职院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的优化与创新,可以概括为“三个结合”,即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与高职各专业学科的德育渗透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社会、企业、家庭及网络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思想政治显性教育与现代传媒相协调的隐性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灌输式一维方法走向对话式多维方法,从封闭型教育转变为开放型教育,为受教育者提供学习的方向方法,营造充足的自由空间,激发和提高他们实现自我完善,培养主体人格。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1).

[2]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9.

[3]伽达默尔.赞美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149-150.

[4]胡锦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工作[EB/OL].[2005-01-19].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5-01/19/content_2478936.htm.

[责任编辑:庞达]

3.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复杂,学制短,专业种类繁多,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实施分层次教学。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五大任务,即“三观”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与素质教育,整合序化高职院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并将这六个方面的内容分年段、分层次进行分解,不同的教育阶段形成各自的教学内容,如图2所示:

在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六要素分层式施教的基础上,大力开展价值观、义利观与经济伦理观教育,强化基础道德与底线道德教育,贯穿实施职业素质及就业创业教育,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体系。

4.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充满个性特征的教育对象,主体间性教学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与个体差异,在教育教学方法上要做到因专施教、因人施教,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与内容,设计并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满足主体多样性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在保留传统优秀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鼓励进行教与学双向互动教学方式创新。高职院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的优化与创新,可以概括为“三个结合”,即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与高职各专业学科的德育渗透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社会、企业、家庭及网络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思想政治显性教育与现代传媒相协调的隐性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灌输式一维方法走向对话式多维方法,从封闭型教育转变为开放型教育,为受教育者提供学习的方向方法,营造充足的自由空间,激发和提高他们实现自我完善,培养主体人格。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1).

[2]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9.

[3]伽达默尔.赞美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149-150.

[4]胡锦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工作[EB/OL].[2005-01-19].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5-01/19/content_2478936.htm.

[责任编辑:庞达]

猜你喜欢
主体间性创新路径
主体间性理论的高职教师合作文化构建研究
师生主体间性理解的合理性考辨
浅析课堂话语模式的模糊与缺失
中国儒学外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极致新闻:回归受众本位的创新路径
内地青春片场域:期待从对立走向对话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