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喜剧中悲剧因素的流变和表现

2014-09-19 01:02:36成立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5期
关键词:流变表现莎士比亚

摘 要:莎士比亚把喜剧创作贯穿于一生始终,他的喜剧风格独特,特别是善于把悲与喜的因素紧密相融。这既是辩证的表现方式,也是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本文就莎士比亚喜剧中悲剧因素的流变和表现作了具体探讨。

关键词:莎士比亚;喜剧;悲剧因素;流变;表现

喜剧在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类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风格独特。就数量而论,喜剧就有十六部,超过莎剧总数的百分之四十。就风格来说,莎士比亚的喜剧明显受到了古希腊喜剧的影响。古希腊喜剧往往含有讽刺、批判或滑稽色彩,风格严肃,在一定程度上存有悲剧因素。而莎士比亚在继承古希腊喜剧特色的同时,加入了抒情和浪漫格调,悲剧因素不一而论,大致是随着时代的更迭而发生变化。而且,我们注意到莎士比亚喜剧的风格也与后来的古典喜剧差异颇大,古典喜剧强调喜剧中不能带有悲剧因素,悲喜应该“泾渭分明”。这种前后对照的差异性凸显出莎士比亚喜剧的独特之处,故莎士比亚喜剧中悲剧因素如何变化和表现就成了值得探讨的话题。

莎士比亚在其一生的三个阶段都进行了喜剧的创作,这些喜剧的一个共通之处在于悲剧因素或多或少地存在其中。莎士比亚似乎认为这样的喜剧才更贴近生活的真实,在他看来,没有绝对的喜剧或悲剧,悲和喜是辩证存在的。从莎士比亚喜剧创作的轨迹来看,大致是经历了一个悲剧因素由淡转浓的过程。这样的变化既与莎士比亚生活时代环境的变迁有关,也与作者自己心态的改变紧密相连。

莎士比亚的喜剧主要创作于早期,一共十部,大约作于1593年至1600年间,这正属于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极盛时期。当时的英国在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全面的繁荣,社会比较稳定,即便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是可以逐步得到解决的,这与作者心怀的人文主义理想没有太大的冲突。所以莎士比亚的心境是持乐观态度的,在他的创作中欢乐、浪漫、抒情的气氛就表现得特别浓烈,这使得其悲剧因素的成分显得很少。

莎士比亚写的第一部喜剧是《错中错》。剧中的悲剧因素仅体现在故事开头,即西拉鸠斯商人伊济安触犯禁律来到哀非索斯,遭到逮捕,即将被判处死刑。这种悲剧情调的开头与后来的《第十二夜》高度吻合。二者篇幅均短小,更像是滑稽剧,悲情色彩较淡。《驯悍妇》主要讲述了皮图秋以特别的手段迎娶、驯服妻子的过程。剧中唯一的悲剧因素来自于皮图秋“驯妻”的做法,他采用了“以毒攻毒”的办法医治女方的怪脾气,甚至是随意摆布,折腾得对方终于俯首听命。这似乎渲染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对女方也不近人情,悲剧因素还是存在的。在《维洛那二绅士》中,记述了瓦伦坦在经历朋友的背叛后落草为寇,最后他得到公爵的认可,与其女儿结为连理。该剧的悲剧因素表现在普洛蒂阿斯背弃了与女友的海誓山盟,为了夺得西尔维亚,出卖了好友瓦伦坦,把对方的秘密透露给了公爵,导致了瓦伦坦的沦落,而后他在森林里企图强行占有西尔维亚,使得悲剧进一步加深,所以普洛蒂阿斯这一人物是造成诸多主人公不幸的直接推手。《空爱一场》涉及了“禁欲”的主题,写了拿瓦尔国王和三位大臣出于研究学术,便立誓三年内不见任何女人。但后来法国公主及三位侍女的到来打破了计划,于是国王和几位大臣争先求爱,却最终无果。该剧的悲剧因素有两方面:一是法国使者带来的公主父亲去世的消息给男女们的谈情说爱蒙上阴影;二是谈爱的结果不是结合而是分离。按照莎士比亚的喜剧模式,剧中几对情侣该在末尾举行婚礼,而剧中人物已意识到了与传统习惯的差异。因此,当公主与侍女们离开时,伯龙说:“我们的求婚未能像旧戏那样结束,才子没有配上佳人……”,故结局缺少了一幕团圆的场面,这是让人觉得感伤和遗憾的地方。从《仲夏夜梦》起,莎士比亚喜剧创作进入了高潮时期,其部分剧中的悲剧因素较之前几部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仲》剧情节主要围绕雅典的两对恋人的爱情纠葛而展开。在经历了一段“混乱的关系”之后,恋人们各得所愿。剧中的悲剧因素主要体现在恋人经历的不幸:义济阿斯要把女儿荷米亚嫁给地美特阿利斯,而荷米亚却爱赖桑德,故义济阿斯将通过法律手段制裁女儿及赖桑德。这个决定直接导致了悲剧的产生。而另一个悲剧因素存在于一群丑角扮演的“皮拉摩斯与提斯璧的悲剧”,其剧中剧的故事内容本身就带有悲剧性质,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来评点盲目爱情的荒谬愚行。《无事自扰》讲述了两对年轻人充满周折的爱情故事。其中克劳底欧和希罗的爱恋经受波折。由于他人的嫉妒,便有意制造出希罗失贞的“事实”,并故意让克劳底欧等人亲眼目睹,这就造成了悲剧的产生。而克劳底欧在没有弄清真相的情况下,断然在举行婚礼之时辱骂希罗,使她当众受辱,这导致了悲剧的蔓延,其结局离悲剧只有咫尺之遥。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喜剧中的代表之作。剧中包含了三段故事:安图尼欧为了帮助朋友而与夏洛克签下“一磅肉借约”,而后因不能按时还钱陷入困境;巴珊尼欧得到了好友的帮助去了贝尔蒙,并实现了向波西亚的求婚;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逃出家庭,与洛兰邹私奔。剧中悲剧因素的体现主要有三点:一是安图尼欧贸然与夏洛克签订了契约。这个契约带有“割肉”的内容,明眼人都知道这既不人道也不合理,带有“谋害”的性质,其中的悲剧因素自然是存在的。二是夏洛克的个人遭遇带有了悲剧的意味。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犹太人备受鄙视的现象已经存在,剧中夏洛克就抱怨过,安图尼欧经常骂他,叫他犹太狗,把唾沫吐在他的袍子上,还用脚踢他,显然这应属于民族偏见。这种不幸的遭遇,无疑带有了悲剧的因素。但也有人指出,夏洛克之所以有如此遭遇,并不在于种族因素,而是因为他的高利贷商人的身份,所以这仅属于经济矛盾。可是,我们也注意到,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依然被朋友称为异教徒,可见这样的“偏见”不可能不存在。三是波西亚被约束的婚姻选择。波西亚父亲留下的遗嘱就明确规定,向波西亚求婚的人必须在金、银、铅三个匣子中进行选择,只有选中带有波西亚肖像的那一个才能求婚成功。这意味着波西亚失去了主动选择的权利,她只能被动的接受命运的安排,这对于充满生气、富有智慧的“新女性”而言显然是悲剧性的,只是好在她所中意的人选择对了匣子,才避免了她陷入悲剧的结果。

莎士比亚在创作中期,写了两部喜剧。这个阶段写的喜剧与早期有所不同,具有阴暗忧郁的情调,被称为“阴郁喜剧”。其创作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末期和詹姆斯一世统治的初期。期间莎士比亚更多地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和丑恶,他的心情也异常沉重,其创作也以悲剧为主。故这时期的喜剧的基调不再像早期那样的轻松、活泼,而是低沉、凝重,矛盾冲突往往向着难以解决的方向发展,如果结局不是团圆,我们很难断定这些剧作属于喜剧类型。

其中一部是《皆大欢喜》。它讲述了一个名为海伦娜的女子,通过不懈追求,并采用了特殊的方式,使其地位终于得到了丈夫的承认。在故事中,海伦娜在国王的认可下选择了贝绰姆,但贝绰姆却嫌海伦娜身份低微,不愿接纳她,并决然离去。海伦娜的一片痴心却得不到回报,她的不幸给剧情蒙上一层悲情的阴影。而剧情随后的发展似乎更不利于她:贝绰姆在侍从的引诱下去勾引一名寡妇的女儿,这使悲情的色彩进一步加深。海伦娜最终通过自己的机智实现了团圆。结局固然很好,但海伦娜的做法却值得商榷:贝绰姆抛弃她,甚至有极不道德的行为,而她却千方百计地投入对方的怀抱,这种强求的爱情能否圆满,婚后贝绰姆是否会真心爱她,这着实令人担忧。另一部是《恶有恶报》。该剧主要写了伊萨白拉在公爵的帮助下救助被判死罪的弟弟的过程。一开始,伊萨白拉的弟弟被判死罪,悲的因素便漫延开来。接着执行官安哲娄为了满足情欲,想迫使伊萨白拉答应来拯救其弟弟,使悲剧逐步加深。而后安哲娄背信弃义,杀人灭口使悲的色彩达到顶点,最后公爵的出面化解了矛盾。但他作出的安排让人质疑:安哲娄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安哲娄也是被迫与未婚妻结合,这些都多少留下了隐患。

在晚年,莎士比亚还创作了四部喜剧,不少人把其称为“悲喜剧”。在这一阶段,面对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罪恶、重重矛盾,莎士比亚愤懑激越,自己的人文理想在现实中已经难以实现,对一些问题的解决已不抱有希望,陷入一种绝望的境地,于是他只能倾向于通过幻想,借助超自然的力量来消除罪恶,使美好的事物取得胜利。所以,这一时期喜剧的悲剧色彩异常浓重,反映在剧情中,或者悲喜紧密交织,或者悲剧因素几乎贯穿始终。

在《暴风雨》中,记述了米兰公爵普洛斯帕罗实现复仇的过程。他的弟弟西巴斯善在整个悲剧形成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他先是在十几年前夺取哥哥的爵位,流放了哥哥及其女儿,而后在荒岛上又是他鼓动那不勒斯国王谋害他人。而普洛斯帕罗收养的奴隶卡力班出于不满情绪,怂恿他人谋害主人。在剧中,悲剧色彩始终弥漫左右,如果不是依靠普洛斯帕罗的法力和众多精灵的相助,我们很难相信结局会是完满。在《辛伯林》中,剧情围绕着父子、父女、夫妻、朋友、君臣关系从破裂到复原来展开。悲剧因素的存在来自多个方面:辛伯林的偏见导致了波斯邱默斯、伊慕贞夫妻的分离,他听信谗言致使臣子的悖逆;王后的阴谋造成了主人公生死未卜;克娄顿的无耻追求使伊慕贞陷入险境;波斯邱默斯的打赌差点间接害死妻子;义阿基摩的谎言加重了主人公的不幸。特别是伊慕贞千里寻夫的过程更是充满了艰辛和波折,悲喜相生的特点尤为突出。《冬天的故事》中悲剧的引发主要集中于利昂蒂斯一人。他的无端猜疑造成了妻子的蒙冤而死,朋友的决裂,臣子的叛逃,女儿被遗弃,儿子受惊死去。如果没有后面女儿的失而复得,恐怕这是部彻头彻尾的悲剧了。在《波里克利斯》中,波里克利斯在求婚不成的情况下,先后遭遇了追杀,意外的海难,失去妻子,与女儿分离。他的女儿同样面临不幸,从被人嫉妒谋害到沦落妓院,也是经历九死一生。倘若没有之后的父女、夫妻偶然团圆,剧中喜的成分将荡然无存。

由以上论述可见,莎士比亚一生创作的喜剧始终与悲剧因素天然相成,没有纯粹的喜,却更贴近生活中悲喜相融的真实。这既是很辩证的表现方式,也是莎士比亚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深刻认识的反映。这样的喜剧才更易引起观众和读者的共鸣,才更易被人们所接受。而这种创作也对后世的“严肃戏剧”、“问题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程雪猛.解读莎士比亚戏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张薇.莎士比亚精读[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

[3]张丽.莎士比亚戏剧分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成立(1981-),男,四川宣汉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莎学、戏剧学和叙事学研究。

猜你喜欢
流变表现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素描)
当代人(2022年3期)2022-03-30 01:28:46
向威廉·莎士比亚致敬
浅谈民歌《茉莉花》的流变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3:56:07
霸王别姬:在流变中书写性别
唐宋草书流变与唐宋文化转型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6:32:07
儿童插画在平面设计中的表现形式及发展趋势探究
浅谈新闻报道模式化的表现与对策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58:27
中国就业版图“流变”
时代风采(2016年15期)2016-10-22 12:04:34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