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瑞琦 (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 浙江金华 321000) ●胡新颖 (东阳市外国语学校 浙江东阳 322100)
让“问题解决”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
——“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教学实践与思考
●傅瑞琦 (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 浙江金华 321000) ●胡新颖 (东阳市外国语学校 浙江东阳 322100)
“问题解决”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从数学的角度发现、提出和理解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教师需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逐步探索,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问题解决的策略,体验问题解决的方法,培养用“数学”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积累思维的经验.
基于此,本文结合浙江省“携手行动”送教(丽水)活动中的课例“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探讨如何让“问题解决”成为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设计有效问题系列,以问题探究来引导、维持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数学知识这个载体发展思维,将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1.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一个长、宽、高分别为3 m,2 m,2 m的长方体房间内,一蜘蛛在点A处,一苍蝇在点B处.
(1)如图1,点A,B是立方体的顶点,试问:蜘蛛为捉住B处的苍蝇,沿墙面的最近线路如何爬行?
图1
图2
(2)世界谜题:如图2,点A在一面墙的中间,离天花板0.1 m处,点B在对面墙的中间,离地面0.1 m米处,试问:蜘蛛为捉住B处的苍蝇,沿墙面的最近线路如何爬行?
让学生在纸盒实物上画出蜘蛛的爬行线路,与同伴交流,思考:所画的爬行线路是最短的吗?
问题(1)的解决,学生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原理,得出方法:联结AB,沿线段AB爬行即为最短距离;但对问题(2)的解决,学生画出了图形(如图3),引导学生思考,所画的图形中那一种线路最短?依据是什么?
图3
点评展开数学课程的“问题”应该是新颖丰富、具有思维含量、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立方体墙面两点的最近线路问题,自然引导学生用数学观点、数学角度思考,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问题(2)的交流探究过程中,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或经验不能加以解释,产生困惑,引起认知冲突.联系问题(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即如何转化为已有知识来解决问题,感受学习展开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发学习动机.
1.2 引导探究,发现新知
1.2.1 示范演示
如何剪开立方体?
(1)如图4,用剪刀剪开棱AB后,接下去可以沿哪条棱剪呢?
图4
(2)观察剪出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教师演示剪开立方体,一方面给出示范,另一方面不同的剪法得到不同的展开图,自然渗透分类思想.学生观察后得出特点:6个面;沿棱剪开;面相连,并归纳出立方体表面展开图的概念.
1.2.2 探究归纳
4人小组合作,剪出立方体的展开图:
(1)你们组剪出的表面展开图与图4一样吗?如果不一样,请将你的作品展示到黑板上.
(2)观察展开图,你能够得到哪些结论?各小正方形的位置与图4有相似之处吗?立方体相对的2个面,在其展开图中的位置如何?
(3)各组贴到黑板的展开图,呈现比较凌乱,你有办法排排位置吗?
(4)观察整理后的展开图,你发现了什么?
图5
生1:我剪得的展开图5与图4类似,共有3层:第1层有1个正方形,第2层有4个正方形,第3层也是1个正方形.
师:如果把这一类叫做1-4-1型,你剪得的展开图是属于这一类吗?把这一类的放在一起,说说它们的特点?
生2:我们发现的规律是:第2层4个正方形,第1层和第3层是一个正方形的展开图可以任意位置摆放(如图6).
图6
师:其他的展开图,你能够继续分类吗?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生3:第1层有1个正方形,第2层有3个正方形,第3层有2个正方形,称为1-3-2型(如图7).
图7
生4:每一层都是2个正方形,称为2-2-2型(如图8).
图8
图9
图10
师(呈现图9和图10追问):它们会是立方体的展开图吗,你如何判断?
生5:不是,只要把图形折回去或者想象中折一下就可以判断.
师:观察整理后的展开图,说说你们的发现.通过思考讨论,学生归纳出如下结论:
生6:展开图有6个面,一共有11种,根据面的位置可以分为1-4-1型、2-3-1型、2-2-2型.
生7:立方体相对的2个面在其展开图中的位置不相连.
生8:展开图各面“日”相连,没有“凹”相连,也没有“田”相连.
点评学生思维的“渐进”,需要问题的层层引导来完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示范展开图的剪法,为学生的小组探究指明了方向:“你的表面展开图与图4一样吗?”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寻找共同点;面对杂乱无序的展开图,提出“你发现了什么?”增加了问题的探索性,引导学生分析各展开图的特点,进行分类,抽象概括出同一类展开图的共同本质属性;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立方体展开图的方法,即通过实际操作或空间想象,体会“展开与折叠”之间的对应转化关系;在进一步理解展开图的概念时作了精致安排,“图9与图10是否是立方体的展开图?”对展开图的反例作判断,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理性思辨展开图的特点、要素,以便更准确地把握概念.
1.3 新知应用,辨析巩固
1.3.1 我来找一找
(1)选择立方体展开图其中的一面,让你的同伴找出这一面的对面.
(2)图11是一个正方体纸盒的展开图,在各正方形中分别填入 -1,7,2,a,b,c,折叠成正方体后相对面上的2个数互为相反数,则数a,b,c为多少?
图11
图12
1.3.2 我来添一添
图12是否是一个立方体的展开图?如果不是,你能够将小正方形纸片a添加在合适的位置,使它成为一个立方体的展开图吗?
图13是学生得到的结果.
图13
1.3.3 我来算一算
牛奶包装盒如图14所示.为了生产这种包装盒,需要先画出展开图纸样.
图14
(1)如图14,给出甲、乙、丙3种纸样,它们会是包装盒的展开图吗?
图15
(2)从正确的纸样中选出一种,标注上尺寸.
(3)要生产这个牛奶包装盒,你能算出需要多少纸板吗(不计接缝材料)?
生1:(1)图丙错误;
(2)在图甲标上的数据(如图15);
(3)包装盒的面积为
师:你能理解这位同学求包装盒面积的方法吗?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2:这是求立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还可以求展开图的面积=10.5(4+6+4+6)+6×4×2=258(cm2).
师:解题后,说说你的想法.
生3:在展开图中标上尺寸时,需要找到对应的面,找到对应的线段.
生4:计算纸板的面积可以通过计算展开图的面积,也可以通过计算立方体的表面积.
点评这是新知应用的过程,目的是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我来添一添”让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添上一个正方形直接进行判断,也可以利用展开图的图形特征来摆放正方形,体现问题解决方法途径的多样性、开放性,有效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来算一算”中“你能理解这位同学求包装盒面积的方法吗?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引导学生倾听理解他人的思路后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并加以正确表达,丰富问题解决的思路,关注求异思维.解题后,让学生“说说你的想法”,及时引导反思,总结解题经验,以培养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的优化意识.
1.4 小结反思,知识建构
这节课获得的概念是什么?说说你对概念的理解?在解决相关问题时有什么方法可以借鉴?
通过学生的回答归纳如下:
(1)概念:立方体的表面展开图→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体现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2)结论:同一个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并不唯一,可以按不同类型分类;
(3)方法:判断是否是立方体的展开图,一是空间想象,二是动手折叠;
(4)思想:立体图形→平面图形,体现转化思想.
点评从概念、结论、方法和思想这4个层面对本节课总结与反思,优化直棱柱表面展开图的认识,并在深入思考的过程中,深化对数学的认识,为以后的问题解决提供了思路.
1.5 解决问题,拓展提高
呈现引课的世界谜题,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6是一学生根据图2画出的展开图,请你标出点A的位置,并说说你的想法.
标出图形中点A的位置后,学生纷纷表达了各自的想法.
图16
生1:点A与点B所在面是长方体的对面.
生2:就画点A的位置,不需要画出整个展开图,只需画出展开后点A,B所在的面就可以.
生3:有不同的展开方法,AB的距离有可能不同.
(2)小组合作,观察实物模型,画出展开图后思考:如何画出需要的展开图?
图17
图18
组1:以点B所在面不动,这样展开有4种情况,图17 中AB=5;图18 中,
组2:点A,B所在的面分别以上下前后4个面为基础展开,也有4种情况如图19所示.
图19
点评这是一个利用这节课所学知识来解决谜题的过程,问题解决需要“立体到平面”的转化,体现问题解决的通法.如果直接让学生解决谜题,由于展开方法的不同,从不同的爬行路线选择出最短线路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设计问题(1)作为思维台阶,先让学生在已有的展开图中找点A的位置,感受在不同的展开图中AB的距离是不一样的.在问题(2)的解决过程中,关注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和途径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度理解,引发学生的认知迁移.
2.1 整体设计,体现核心内容
这节课的设计给出了一个课题学习的过程,整节课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将“问题解决”作为数学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紧紧围绕“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研究解决方法,解决问题”展开教学活动(如图20所示).
图20
问题情境的创设,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生动活泼的环境.精心设置的“问题”,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引起学生对结论迫切追求的愿望,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参与的位置.抽象数学问题后,组织学生对直棱柱表面展开图进行研究,通过观察、探究、发现,逐个解决系列问题,归纳概括表面展开图的特征,并内化问题解决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新知应用,辨析巩固,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和基本技能,理顺问题解决的思维通道,从而顺利解决引课中提出的世界谜题.
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由于教学设计时能够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以“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的自然、流畅,在每一个环节,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很好地实现了“问题解决”的课程目标,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积累思维经验,增强应用意识.
2.2 问题系列,激活数学思维
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逐步探索、不断进行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这就需要设置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系列,在逐步解决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发现、归纳几何体与展开图之间的关系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如为归纳出展开图的特征,分解成问题序列:学生剪出的展开图与教师剪的有什么相似之处?目的是引导分类,得出1-4-1型展开图;给出图形判断是否是立方体的展开图,得出判断展开图的2种方法;提出对其余展开图如何分类,归纳得出展开图的1-3-2型和2-2-2型;对图9和图10是否是展开图的判断,从反例中进一步辨析展开图的特征;判断立方体相对2个面在其展开图中的位置,让学生进一步总结展开图的特征.这样从最初的猜测、比较判断,到分类,到特征归纳,是一个由易到难、有序递进、动态开放的问题链.依据学生的活动进程,解决的问题可以为后继问题的解决提供思维台阶,形成一种爬坡式的整体感,最后完成对立方体展开图特征的归纳概括.
因此,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经历抽象、推理和建模等数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2.3 解决问题,有效突破难点
包装盒面积的计算、谜题的解决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需要将立体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并将相关数据在平面图形中对应标出,特别是谜题的解决,需要在不同展开图的比较中寻找最短线路,学生还是有困难的.课例安排“我来找一找”、“我来添一添”环节的问题引领,突破“我来算一算”例题的难点;谜题解决时安排“问题(1)”的思考,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对谜题的解决无疑是有效的,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想像、交流等活动中认识立体图形,树立空间观念,完善认知结构.
[1] 史宁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章建跃.探究教学规律造就教学名师[J].中国数学教育,2011(1/2):5-10.
[3]许芬英.自主学习教材全解[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
[4]弗赖登塔尔.中小学数学教学论著译丛:数学教育再探——在中国的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