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工业园区内企业社会工作的思考

2014-09-18 03:27田瑞华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企业员工工业园区

田瑞华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大量企业已成长壮大并走向世界,国内逐渐形成了许多工业园区,但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企业社会工作旨在提高员工的福利水平,其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中一个急需重视的新领域。基于此,在分析国内工业园区中企业社会工作的现状、困难的基础上,主要对企业社会工作的实务路径进行探索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企业员工;企业社会工作;工业园区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8-0195-02

一、企业社会工作的现状概述

企业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专门知识与技术于工业界,协助员工解决个人、家庭和工作上的困扰,提高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形成良好的工作适应关系,使其身心健康,生活稳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取得良好的工作绩效,更快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组织目标[1]。

目前在中国,部分企业聚集在工业园区内,另外一部分零散地分布在工业园区外。本文主要探讨工业园区内的社会工作。工业园区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政府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行政手段划出一块区域,聚集各种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等。

目前,在中国企业社会工作者(以下简称企业社工)的购买方式主要为政府全额购买的岗位社工和政企合作购买的项目社工两大类,工业园区的情况亦是如此。岗位社工即把社工派驻到企业内部,项目社工则多是在某个工业园区建立社区服务中心,服务是面对整个工业园区内的员工。

在深圳实习期间,实习所在的工业园区共有两家社工机构的9名社工服务于所面对的160多家企业和10万余人职工。另外,实习期间还了解了深圳企业社工的整体发展状况。所以本文主要是对某工业园区的体验、观察、分析进行的思考,研究方法主要是观察法等。

二、工业园区内开展社会工作所面对的困难

企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不过十年左右的时间,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工业园区内的企业社会工作所面对的困难是:第一,企业方面。绝大多数企业不知道社会工作是一种什么专业,根本谈不上专业方法的使用。即使知道社会工作的企业也多会认为社工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很少有企业主动出资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少数能开展社会工作的企业也会经常阻碍社工角色的发挥。第二,企业员工方面。员工平常工作繁忙,空余时间少,对社工提供的文体娱乐等服务不感兴趣。笔者实习时经常遇到开展活动时人员招募不满的情况。另外,员工不了解社工,大多把社工看成是政府或公司的管理者,而不是中立方,很多时候不能敞开心扉。 第三,企业社会工作者方面。首先,存在价值冲突。企业以利益最大化为追求目标,社工机构以全体员工和社会的福祉为追求目标,社会工作者“嵌入”企业内部提供服务时常常会遭遇专业价值冲突与职业认同问题,如保密原则与企业知情的矛盾、企业现有体制与社工价值取向的冲突等[2]。其次,人员招募困难。政府或企业购买社工服务目的是让更多的员工能享受到服务,可是活动参与人员及义工无法招募到,即使人员够了,也多是些熟悉的面孔,这样一来没有真正达到目的,这个大困难总会使个案难于挖掘,服务送不出去,不是员工工求助于社工,而是社工“请求”为员工服务。然后,企业社工人数少,所提供的服务未能深入。最后,政府相关部门作为社工的监管方,对服务有一定的指导、监督权力,但是由于社会对于社工这一专业的认知度不够,对于社工的定位不够准确,所以社工在服务方面多受制于社区。

三、工业园区内企业社会工作实务模式路径的探索[JP]

何辉曾指出,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六种运作模式,包括公司内模式;企业外包模式;政府企业合作模式;工会企业社会工作模式;社区(工业园区)企业社会工作;协助雇主服务模式。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学者的不同分类,名称可能会有所差别,但本质内容相似。目前,对于工业园区,国内大多是政府努力在社区搭建企业社会工作服务平台,即运作上述的社区企业社会工作模式,民办社工机构在政府支持下开展社工服务。之前,公司内模式也流行过一段时间。无论何种实务模式,经过几年的过渡时期,应由政府全部出资,逐步变化为政府与企业共同分担出资,再过渡到企业全部出资购买。笔者认为,应对三四年后工业园区内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进行理想化设想,从而引导社工的努力方向。

对于工业园区,面临的企业多且集中,笔者的建议是首先要有社区服务中心,可根据企业和员工人数的数量决定社区服务中心的总量。如果有20家企业就可以就近建立一个社区服务中心,以此类推。另外,还要在企业内部设立岗位社工,中国台湾作为企业社工发展较早的地区,1982年颁布的“厂矿劳工辅导人员设置要点”要求500人以上的企业必须设置规定数额的专职“劳工辅导员”。根据大陆的国情,笔者认为,如果员工人数超过1 000的企业就应至少设立一个岗位社工,人数小于1 000的企业可暂时只接受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这20家企业里的所有岗位社工与社区服务中心的社工应出自于同一家社工机构,社区服务中心算是一个小型的总部,要配一个专业的督导,要有两到三名社工,其中有一个主管领导社区服务中心和岗位社工,主要负责比较大型的娱乐性服务等。岗位社工主要为企业内部的员工服务,可以经常与社区服务中心交流。

这种实务路径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第一,工业园区内一片企业区就是一个小的整体,在这个整体里所有社工也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避免了以前企业内岗位社工隶属于特定的企业管理部门不能充分发挥社工角色的状况,也避免了以前只设立社区服务中心从而不能深入了解企业员工的状况。岗位社工后面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团体的支持,会促使员工增强对企业社工的信任感。

第二,因地理位置方便,岗位社工可定期回社区服务中心述职交流,接受督导的建议。这种交流沟通有助于更好地开展实践工作。所以这种路径下的企业社工专业化水平高、服务效率高、团队合作性强,会较快提高社工的认可度。endprint

所面对的困难及解决策略有:

第一,企业出资购买服务的信心低,这种路径又增加了社工的人数,企业在经费投入方面确实会有困难。一方面只有通过对政府及公司决策层的游说、争取制度性保证、改变管理者对员工及社工的态度,社工真正介入企业领域才有可能。另一方面,有些企业内部也存在类似于社工的人员,但提供的服务不太专业,可劝说管理者整合企业内部已有的类似于社工的服务,腾出经费增加专业社工的人员比例。

第二,企业对社工的接纳度低,管理者可能容易接受把社工纳入自身的管理体系而不容易接受其本质上独立于企业之外,而且企业排斥除进驻社工以外的其他项目组成员。笔者建议,一方面社工还是要努力劝说管理层,讲究陈述的技巧;另一方面提高社工自身综合素质,用实力说话。

四、对企业社会工作的其他建议

1突出中立性这一优势

中立性是企业社工的角色定位,社会工作者既非政府、非企业,也非企业员工,是中立的第四方,他们与企业管理者没有利益上的冲突,所以一定要把握住先天所具备的相对客观的立场,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2把劳务公司纳入企业社会工作的范畴

之前对企业社工的研究很少会提到劳务公司,因为劳务公司和企业两者基本是独立的,他们的联系就是劳务公司为企业招工并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包括委托招聘、培训、代理社保公积金、代发工资等,企业支付劳务公司相应的报酬。这种模式下,个别公司可以不交社会保险,开除员工可以不予赔偿,因此这是一种风险转嫁行为,这里面多少会涉及劳资争议等问题。另外重要的一点是劳务公司对员工表面上承诺有一些比较好的待遇,吸引其入职,但实际上当员工发现承诺与事实相差甚远,就可能怨恨企业,从而形成一系列问题。而且职工入职、离职、领工资等很多情况需要与劳务公司打交道,有些劳务公司过于苛刻,甚至跟企业互相推诿责任。企业社工若想真正地为职工谋到福利,就必须把劳务公司也考虑进来。

3切准员工的需求方向,重视企业基层管理者素质的提高

社工服务应更多定位于车间管理体制的改善,而非仅仅搞些活动来安抚员工的不满。大多数企业员工会产生工作上的问题,与管理体制和其接触最密切的基层管理者都脱不了关系,基层管理者一般是企业的老员工,文化水平较低,管理方式粗暴。另一方面他们有的时候也是弱者,比如一些基层管理者能力有限,因处理不好和一线员工及上级领导的关系而烦恼甚至导致最后的离职,这种情况在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时就多次遇到过。所以,必须重申企业社工的服务对象既有职工又有管理者,而且笔者认为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基层管理者身上,无论是基层管理者还是高层管理者,在他们对社工认识不够全面的情况下,还要防止社工被管理层操纵。调解员工与管理者的纠纷可以做到抓早、抓小、抓苗头,防止矛盾激化,社工并不是等到问题出现了才被想起,而是为了避免问题的出现一直存在的,所以要着重做好预防工作,重点提高基层管理者素质,比如可以多对他们提供一些咨询、培训等。

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对于促进企业员工的发展,推动工业园区的建设,构建和谐企业起着一定的作用。本文的探索和建议都需要以后更多的实践去验证。企业社会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社工界同人们的共同努力。应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来消除企业内外的各种不和谐因素,从而实现“幸福员工、健康企业、和谐社会”的三赢局面,这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马洪波.企业员工危机事件的社会工作介入[J].社会工作:实务版,2010,(8).endprint

猜你喜欢
企业员工工业园区
磐安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城市规划管理体系
该不该在小镇附近建立工业园区
邮亭工业园区管委会
以“三型”人才推动学习型组织建设
员工行为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新形势下企业员工思想状况调查研究
工业园区环境治理之法律思考——以新疆阿克苏市工业园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