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中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感受音乐、享受音乐、提高审美能力的前提,也是创设高效音乐课堂的关键。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对课本音乐提不起兴趣,他们只喜欢流行音乐,一提到课本音乐就表现出强烈的排斥,这不仅不能增加学生的音乐知识,还会降低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那么,究竟该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课兴趣呢?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第一,创设愉悦氛围,以“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第二,创新导入方式,以“好奇”带动课堂注意力;第三,重视实践体验,以“创作”提高学习参与度;第四,引导自主赏析,以“互评”呈现评价多元化。希望能和同行切磋,共同创设高效音乐课堂。
一、创设愉悦氛围,以“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识谱能力,这是学习音乐的基础,也是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的前提。大多数中学生都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既不会唱谱也不喜欢唱谱,更别说记谱了,此种现象令人担忧。我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虽然不是培养音乐家,但对学生而言,识读乐谱是一项基本技能,它是表现音乐的重要工具,每个中学生都应学会简单的识谱,不会识谱就不可能学好音乐,因此,培养学生的识谱兴趣,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势在必行。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发现,带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使其迅速掌握所学知识,我称之为趣味背谱法。例如,在教授小提琴曲《新疆之春》一课时,教材要求学生背唱主题旋律,学生们聆听乐曲时兴趣盎然,但当我提出要求他们背唱主题旋律时,他们一个个如霜打的茄子蔫了下来,有的学生甚至慵懒地趴在桌子上,更谈不上用轻松愉悦的声音来背唱了。这时,我采用了趣味背谱法,对学生说:“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学生们马上坐直了,瞪大了眼睛好奇地听游戏规则。我接着说:“从第一小节开始,唱到末尾小节,空两拍以后,循环演唱。但大家注意,在唱的过程中,老师会随机擦掉其中的某个小节,大家在唱的时候要把我擦掉的部分唱出来!”“啊?”学生们略带疑惑却兴致盎然,他们的表情告诉我,尽管有难度但他们还是乐于尝试的。有了兴趣做后盾,学生们演唱的声音一次比一次大,情绪一次比一次高涨,当重复了几遍之后,黑板上只剩下了小节线,他们已经能轻松地背唱下来了!看着学生们开心的笑脸,我和他们一样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常常采用趣味背谱法,只要要求学生背唱乐谱,他们就自主地运用这个方法背唱,对乐谱的抵触情绪渐渐溶解在了轻松愉快的氛围当中,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创新导入方式,以“好奇”带动课堂注意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特别是网络的普及,他们会关注网络上的热门歌曲并广为传唱。音乐课堂如果只捧着一本教材抱残守缺,是无法满足中学生的知识需求的,因此,与时俱进是新时期音乐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导理念,教师要把富含时代气息的作品引入课堂,创新授课方式,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的一节音乐课所教授的内容是欣赏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在课前准备时,考虑到大多数学生对戏曲提不起兴趣,了解越剧的更是寥寥无几,这节课或许会上得枯燥无味。于是,我改变了教学策略,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在上课时先播放时下流行的一首网络歌曲《两只蝴蝶》,熟悉的旋律引导着学生们饶有兴致地哼唱着,纷纷感叹:“这对蝴蝶是多么自由,多么幸福,多么让人羡慕!”这时,我说:“可是,还有一对蝴蝶却不是那么幸运!”我的话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纷纷问为什么。紧接着,我一边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楼台会》,一边向他们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知相爱,却迫于封建家庭的专断双双殉情,死后化作蝴蝶比翼双飞的故事。通过聆听,学生们进入到了梁祝的情境当中,时而赞叹,时而愤怒,时而惋惜……我在此时趁热打铁播放了越剧《楼台会》,让学生体会小提琴协奏曲和越剧在旋律音调、表现形式及情感塑造等方面的异同,学生回答积极、发言踊跃。在这节课中,我将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与课堂音乐巧妙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课堂的主题上来,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兴趣,使课堂气氛浓郁而活跃。
三、重视实践体验,以“创作”提高学习的参与度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用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音乐学习,倡导“教中做”“做中教”“学中做”“做中学”,强调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获得感受和体验的同时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在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起初我不做任何讲解,让学生聆听并想象,把想象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用图画描绘出来,用形体表现出来。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不同的生活经验产生了不同的情感体验,此时,我再做适当的引导,让他们充分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境,通过“音、诗、画”三位一体的欣赏方式让学生感悟音乐,将自己视为“参与者”,把自己想象成作曲家、书画家、诗人,从而理解音乐的内涵。
音乐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鼓励他们自行创编,从而营造“敢想、敢说、敢做”的学习氛围,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适时引导,鼓励他们发挥想象、敢于创新。例如,我在教学《欢乐颂》一课时,把全班分成三组,即演唱组、打击组、舞蹈组,并鼓励学生表演,各组自行设计表演形式。在活动中,学生们积极参与:有的自告奋勇当小指挥,有的尝试用不同的乐器和变换的节奏为歌曲伴奏,有的编排多个舞蹈动作……每位组员既是策划者又是演员,创新使他们看到了自身的闪光点。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曾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流行的名言也是如此:“You hear,you forget(听来的忘得快); You see,you remember(看过的记得住);You do,you understand(做过的才能会)。”将主动权还给学生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音乐课也是如此,音乐课堂要突出实践性,让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中轻松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获得审美体验,增强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与信心。
四、引导自主赏析,以“互评”呈现评价多元化
传统音乐课的评价方式都是以教师评价为主,这样的评价方式抹杀了学生评价的自主性,《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注重学生的自评与他评。因此,教师要在进行激励性评价的同时把评价的部分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评、互评。
例如在教授六年级第一单元《春之声》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作品的情绪,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音乐活动:配乐朗诵朱自清的散文《春》。活动要求是在门德尔松的小提琴曲《春之声》悠扬的乐曲声中,学生根据感受准备表演并上台表演,其他学生做评论员进行评价,挖掘亮点,指出不足,同时,表演的学生也可自评。最后,我再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主要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并指出改进的意见,从而激发他们的表演兴趣。就这样,学生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中主动参与评论,充分体验了自评和他评,同时也感受到了音乐与文学的魅力。
正如《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倡导的: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教学阶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在努力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同时,更要充分发挥和调动自身的创造力,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引领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让他们聆听感悟、体验认知、自主发展,让音乐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灵,让每一名学生都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人。
(作者单位:山东省荣成市石岛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徐晓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