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星 耿天鹏 王悦
摘要: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空壳村”,耕地撂荒和“四荒”闲置现象日趋突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必需正视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山西左权、榆次探索了生态庄园经济这一全新的经济模式,取得了成功实践并在全国多地广泛推广。被誉为“破解中国‘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农村未来发展的新方向,推进现代农业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伟大创举”。
关键词:生态庄园经济;战略创新
生态庄园经济是起源于山西省左权县、延伸在榆次区,在山西省和全国复制推广的一种农业产业开发和经济发展模式,是在中国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实施的一种战略创新和转型式变革。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建设,加快农业农村转型发展,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实践意义。
一、 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给“三农”发展提出新的挑战与思考
城镇化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强大动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解决“三农”问题是我们面临的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能不能处理好“三农”问题是一个对城镇化生死攸关的大问题。因此,必须把城镇化和“三农”工作更多地捆绑在一起统筹考虑,推进农业现代化,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是处理好城镇化进程中“三农”问题的基本准则。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三农”发展出现了一些新挑战、新问题。
1. 改革开放导致“空壳村”大量出现。改革开放30年来,快速发展的城镇化,使大量农民离土离乡,进城务工经商。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有2亿多农民从耕地上转移出来,到二、三产业中就业。随之而来的是多数农村萧条,“空壳村”大量出现,土地撂荒严重,农村各种资源资产闲置。2000年~2010年全国十年减少了90万个自然村,平均每天消失近300个自然村。由于外出务工就业大多是青壮年劳力,农村成为妇女、儿童、老人的留守地。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失,“谁来种地”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2. 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用地锐减。由于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集聚,城市土地快速扩张,农业用地因被挤占而锐减,1981年~2011年我国建成区面积增长了近5倍,而2001年~2011年10年时间全国耕地保有量减少了9 000余万亩,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农业生产力水平呈下降趋势,严重影响到了粮食供给。
3. 粮食产量无法满足消费需求。中央高度重视农业,2003年~2012年全国粮食产量连续九年增长,但是以粮食为主的一些重要农产品的进口数量却在不断增长。一面丰收一面却大幅度的进口?究其原因,第一个原因是2000年以来,我国人口平均每年增长 600万人~700万人,每年需增加70亿斤~80亿斤粮食。第二个原因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变化,粮食用途的多元化,农产品需求大幅增加,农业产出赶不上老百姓消费增长,市场供应出现较大缺口。
4. 城乡发展不协调程度加剧。四是随着城乡二元结构、产业结构变化的加剧,城乡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加快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依然缺乏有效的抓手。
二、 生态庄园经济是解决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三农”问题的破题之策
1. 生态庄园经济的萌芽——左权县。在生态庄园经济最早的起源地——山西省左权县,同样面临着加速城镇化引发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左权是山区、老区、贫困区,人均耕地少,立地条件差。长期以来,群众主要靠传统农业谋生,增收致富缺乏新产业支撑,加之,人口居住过于分散,公共基础投入难以覆盖,加剧了脱贫致富的难度。2000年以来,山西省左权县委、县政府一班人立足实际,经过深入调研、群众讨论和专家论证,设计并实施了一个围绕县城、中心村发展,集中农村散居人口,提高生活质量的“一城34中心村”城镇化发展模式,从2001年到2012年,通过大力度整体移民和引导群众自发搬迁,先后有近5万农村人口进入县城和中心村,农村人居环境极大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镇化率迅速攀升到了45%。大规模的移民搬迁,大量村落消失,出现了许多“空壳村”,这些村庄存在资源被大量毁坏的现象,如水力资源、电力资源以及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四荒”资源更是“无人问津”。对于左权县这样一个立地条件差、耕地十分紧缺的县份来说,“闲置就是浪费”;对左权当政的县委政府来说,“浪费就是失职”,这成为横亘在左权县领导面前一大急需破解的难题。与此同时,左权县全面彻底地推进了工商企业改制改革,工业企业借助改革提供的便利条件,增强了自身的经济储备,同时也使得该领域产生了大量的剩余闲置资本。但苦于“投资无门”,处于迷茫、等待、观望的状态。一方面大量农村闲置资源资产亟待开发,另一方面大量社会资本期待投向。面对这一两难状况,左权当政者以智慧的眼光,审时度势,独辟蹊径,让两者进行了划时代的对接,碰撞出了“生态庄园经济”创新的火种,随之形成了“星火燎原”的发展之势。从2005年开始,左权县采取宣传发动、政策扶持、机制激励、成果促动等办法,大力引导和鼓励社会能人和工商企业老板,在废弃“山庄卧铺”、耕地、“四荒”上推进“园区式”农业产业开发,开启了庄园经济经济的探索和实践。截至2013年年底,山西左权县共计开放生态庄园241处,经济面积达38万亩,实习投资额3.8亿元。生态庄园经济不仅盘活了农村宝贵而庞大的闲置资源资产,使其产生出了显著的综合效益,而且使社会闲散资本发挥出为县域经济发力、为农民增收加劲的正能量。
2. 生态庄园经济的新发展。无独有偶,山西省榆次区也面临着城镇化加速推进带来的农村大量资源资产闲置、土地无序流转、农业经营效益低下等诸多问题。但榆次是山西经济基础比较好的县区之一,交通区位优越,立地条件较好,特别是农业基础非常好、有大量的剩余闲置资本,更有利于生态庄园经济的发展。2010年,榆次成功“嫁接”左权模式,使得更多专家学者开始探索生态庄园模式,并激发了发展生态庄园经济的新一轮高潮。榆次区的生态庄园经济在开发中表现出投资大、标准高、带动强、功能全、内涵广等特点,在传承左权模式本质的同时,又将其特色内涵、开发功能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凸显了在山区、平川多地域、差异性的生存特性。
山西生态庄园经济是利用移民搬迁后闲置资源资产,以庄园为载体、以农业为基础、以生态为特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多赢为目标的新型农业产业开发模式,是山西左权、榆次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创造性地将自然资源、生产要素在地域空间、产业形态上进行重新配置和深度整合,实现规模布局和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村资源资产的高效开发利用,取得了超乎寻常的影响力和成果。2010年,我国农业、经济和改革等领域的诸多专家学者在北京达成的《生态庄园宣言》指出:“生态庄园经济不仅是中国农村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创造,也是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还是中国农村未来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可以说,生态庄园经济在破解城镇化过程中“三农”问题上迈出了创造性、突破性的重要一步。
三、 生态庄园经济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的创新之举
1. 生态庄园经济是新型经营主体的一种创新模式。生态庄园经济实现了多种生产要素的集中,并逐渐摆脱了农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组织等其他新型经营主体面临资本投入、土地规模、资源调配、管理机制等瓶颈制约的“困境”,实现了高层次的规模经营。
与其他新型经营主体相比,生态庄园经济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殊性和优越性:一是民资民营的经济性质使其更具发展活力。民营企业或个人投资是生态庄园资金的主要来源渠道,其产权关系非常明晰,经济利益关系相对独立,并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使得生态庄园先天上具有谋求不断发展的内生活力。二是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使其更具创富实力。生态庄园开发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土地的集约使用和规模经营。开发面积少则几百亩、多则几千亩、甚至上万亩,这种大规模的经营相比于传统上以家庭为单位的组织形式具有更强的生产力和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其规模效益也更加显著。三是公司化运作的管理机制使其更具专业盈利能力。生态庄园在经营农业产业方面引入工业化经营理念,使得销售组织、管理团队、生产组织等方面更加专业化,明显优越于传统的粗放式经营,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四是多元化的产业形态使其更具核心竞争力。生态庄园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一业为主、多元经营,并实现了生产、加工和销售的结合,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结合,生产、生活和生态的结合,大大地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五是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使其更具生态环保性。生态庄园采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实现了绿色发展、清洁生产、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有效融合,使经济发展由传统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模式,转换为绿色、环保、节约、优质、高效的依靠生态型资源开发的循环经济模式。
2. 生态庄园经济是现代农业的一个全新载体。生态庄园经济坚持因地适宜、科学规划、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或是以娱乐餐饮、休闲旅游为主的休闲度假型;亦或是以示范试验新品种、推广新技术为主的科技示范型;亦或是以加工农产品、销售经营为主的市场开拓型;亦或是以养殖、规模种植为主的产业发展型;亦或是集种、养、加、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开发型等,多类型、多功能进行运营组织,实现了科学定位、合理分工,避免了盲目性,体现了差异性,增强了科学性,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成为现代农业的一个全新载体。比如,左权莲花岩生态庄园拟定了“原生态绿色旅游度假为主,果林药种植为辅”的发展方针,投资5 000余万元,打造“莲花岩风光,左权开花调情景园”的品牌,成为休闲度假型庄园的典范。榆次老树天下谷生态庄园,不仅有吃农家饭、进采摘园、住窑洞房等休闲项目,还成立了农民合作社,发展杂粮、红枣等生态有机种植基地3 000亩,形成了休闲娱乐、杂粮种植、加工销售等多位一体的综合经营模式。
3. 生态庄园经济是一个一举多赢的产业形态。生态庄园经济开发实现了资本产业进农村,荒山荒坡增新绿,“空心村”变成“新庄园”,产生出“闲置资源再创值、社会资本再创富、农民群众再创收、生态环境再创绿、政府理念再创新”的一举多赢的功能和效应。闲置资源再创值。生态庄园对移民搬迁后出现的大量“空壳”村、电力、水利、交通等公共资源资产以及“四荒”进行再开发利用。左权生态庄园开发经营面积达35万亩,榆次区生态庄园开发各类土地12.3万亩,开发农村闲置资源面积之多、规模之大,是两地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没发生过的,而且实现了其社会价值,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使得以往的农村资源合理利用等问题得以解决。第一,社会资本再创富。生态庄园经济把大量社会资金吸纳到了被人们忽略但非常重要的农业领域中,不仅避免了资金的缩水和低效利用,也减少了投资风险,同时经济效益明显增幅。比如,在2012年榆次共有 163处生态庄园,共计投资10.5亿元,是中央、省、市、区四级财政支农项目资金总和的30余倍,到2013年生态庄园累计实现收入近2亿元。农民群众再创收。农民不仅可以从土地流转中直接获取收益,而且通过土地、林地等入股参与庄园开发,从中获得股份分红。同时很多农民进入庄园打工,获得工资性收人。榆次每年农民从土地流转上可获得收益550万元,庄园开发每年长期雇工和季节性雇工超过5 000人,人均收入万元以上。第二,生态环境再创绿。大多数生态庄园开发都把发展生态林业放在突出位置,实现了山川增绿、生态优美。左权县生态庄园开发者共投资1.5亿元,庄园造林绿化面积达10万余亩,占到全县造林绿化总面积三成左右。同样,榆次区庄园造林面积也达到5.2万亩,占全区林地面积20%左右。第三,政府理念再创新。生态庄园经济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实施者准确把握时势,大胆探索,创新实践,并通过庄园案例实证研究、专家学者研讨论证、优化机制科学引导等不断规范提升。他们敢于探索、锐意创新的精神,对于激发各级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科学执政的理念和意识,推动城乡统筹、转型发展等具有不可低估的导向和引领作用。
四、 生态庄园经济是推进农业农村转型变革、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有效路径
1. 从经营体制上看,实现了由“一家一户”分散的小农经营向适度规模的专业化、产业化经营的转型与变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曾经和正在发挥和调动着广大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一家一户”的生产组织形式正面临着社会化大生产的浪潮的冲击。生态庄园经济在坚持现行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有效引导以家庭为主的生产经营模式向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模式不断过度,同时也打破了传统每户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格局,实现了土地所有权、承包权、使用权的逐步分离,极大地增强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
2. 从产业形态上看,实现了由过去单一的农业产业向一二三产的联动开发的转型与变革。生态庄园经济是一个多元化的农业综合体, 其特点在于促进第一、第二及第三产业产业的协同发展、现代化农业和农村的紧密融合、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同步转变,彻底改变了原来单一的农业生产方式。
3. 从产业模式上看,实现了由弱质低效的传统农业向各类生产要素高效整合的现代农业的转型与变革。生态庄园经济以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和动力机制,吸纳资金、技术、知识、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进入农业,使过去的劳动力加土地的传统低效农业模式,逐步发展成为土地、劳动力、技术、管理、资本等生产要素优化整合的现代农业模式,实现了对传统农业的根本性改造,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4. 从农民身份上看,实现了由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地务农人向赚取固定工资的农业产业工人的转型与变革。生态庄园开发吸引了大量当地农村劳动力到庄园打工,庄园打工农民由过去春种夏管秋收、靠田吃饭,转变为不论丰歉盈亏都能获得工资性报酬的“农业产业工人”。
5. 从融资方式上看,实现了由农业长期缺乏资本投入向工商企业和社会资本反哺农业的转型与变革。长期以来,传统农业仅靠农民自身的资本投入,其弱质性使农业缺乏吸引力。加之,由于金融管理体制的原因,商业银行从农村索取大量资本并将其输入到城市或工业发展中去,而农民贷款却非常困难,导致农业产业开发资金严重短缺。生态庄园经济打通一条吸引工商企业和社会资本流向农业产业开发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通道,实现了真正的“以城带乡、以工补农”。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山西生态庄园经济以其崭新的业态直接进入了生态文明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轨道,涌现出了许多以不同功能定位为核心竞争力的生态庄园主体,显现出显著的综合效益和强大的生命力,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找到了“一把金钥匙”,为农业农村转型提供了一个可复制、可操作的创新战略支持。在当前全球经济疲软,资源型产业、房地产、股票等领域存在很大投资风险的情势下,生态庄园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以其产业风险小、市场潜力大、功能要素多、综合效益好,必将成为众多投资者的理性选择。
参考文献:
1. 于建嵘.中国现代庄园经济研究.农业经济问题,1999,(3).
2. 张国平.制度创新:现代庄园经济的路径选择.特区经济,1999,(5).
3. 吕日周,刘增光,赵胜奇.贫困山区可发展生态庄园经济——山西省左权县城乡一体化建设调查报告.林业经济,2010,(4).
4. 罗必良.现代农业发展理论——逻辑线索与创新路径.北京:农业出版社,2009.
5. 臧云鹏.中国农业真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6. 谢训华,唐海军,李伟,尹汾海,祁力,杨晓京,孟抗利,胡凤朝,陈金祥,杨德利,伏慧敏,陆建国,张素华.转变发展方式 推进“二次”改革——山西省左权县发展生态庄园经济的实践总结.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2).
基金项目:科技部国家公益专项(项目号:201410049)。
作者简介:王亚星,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耿天鹏,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本科生;王悦,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本科生。
收稿日期:2014-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