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科技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的作用

2014-09-18 22:09翟海燕董静汪江平
现代管理科学 2014年9期

翟海燕 董静 汪江平

摘要:政府科技补贴与企业科技投入之间是互补还是替代关系?这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文章以2006年至2009年上海浦东新区292家高科技企业的633份面板数据为样本,对政府科技补贴与企业研发投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短期来看,政府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但这种影响从数值上来说比较微弱;从长期来看,政府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基本没有影响,甚至出现了挤出效应。该研究对反思政府科技投入机制、优化科技政策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政府科技补贴;企业研发投入;挤出效应;杠杆效应

一、 引言

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根据公共产品理论,技术创新的成果属于公共产品,其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导致知识和技术供给的“市场失灵”问题。同时技术创新的高投入、成果的不确定性也导致企业的创新投入动力不足(徐晓雯、闵凡萍,2010)。因此,各国政府纷纷对企业的创新活动予以资助和扶持,以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的调节作用。虽然很多国家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支持企业的研发活动,但这些投入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上究竟产生了怎样的作用还需进行深入研究(González,X. & Pazó,C.,2008)。政府科技投入与企业研发投入之间到底存在何种联系?这是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我国政府明确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为此各级政府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根据2001年~2011年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我国中央和地方的财政科技支出从2001年的703.3亿元上升至2010年的4 114.4亿元,10年间的年增长率高达21.83%,而2011年研发经费支出已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83%。但是, 相对于不断增长的政府投入, 企业具有重大突破意义的独立研发活动并不活跃(安同良, 施浩, & Alcorta, L.,2006),这种现象使我们不禁对我国政府科技资助的效率产生质疑。

本文以企业微观个体为样本,集中探讨政府科技补贴与企业创新投入之间的关系。政府投入最终对企业研发投入产生挤出还是诱导?短期和长期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别?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进一步充实了相关领域的理论探索,也为制定和完善财政科技政策提供决策借鉴。

二、 理论与假设

1. 财政科技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产生双重效应:杠杆效应和替代效应。虽然众多学者认为政府科技投入能促进社会的技术发展,基于产业经济学理论, 科技资助会对企业技术投入造成两种不同的影响: 抑制企业研发投入(替代效应)和促进企业研发投入(杠杆效应)。

本文就当前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相对不足的现状,拟研究财政科技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的两种不同效应。一方面,政府对企业技术开发的资助,能降低创新活动的风险,提高创新项目的收益,缩小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的差距,从而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Lach(2002)通过对以色列制造业企业的分析,发现政府科技资助能有效调动小企业的R&D(研究与开发)投入,这表明,多数小企业在没有社会资助的情况下缺乏进行创新投入的主动性,因此政府补贴能带来额外的技术投入。

另一方面,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政府资助只提高了企业的名义研发投入总量,而非实际的总量,公共投入起初能促进企业的研发活动,伴随着企业对R&D资源需求的增加,使原本有限的研发资源变得更加紧缺,进而导致研发成本上升(Goolsbee,1998;David et al.,2000)。例如研究人员的工资上涨,增加了企业的研发经费,但R&D总量可能在下降。此外,政策的决策和执行者——政府官员崇尚短期性的政绩,偏好那些成功率高和商业回报好的研发项目,而这些项目是企业原本就计划投入的,导致政府的资助直接替代了一部分企业的科技投入,企业的研发投入总量并没有增加,最终使资助政策不能发挥杠杆作用。

2. 变量的选择。被解释变量的选择。不同的研究对企业研发活动指标的选取略有差异。一般来说,国外学者常采用企业研发投入、企业研发投入与销售收入之比、研发人员规模等。国内学者程华、赵祥(2008)采用企业研发投入作为被解释变量,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和数据获得的便利性,本文采用企业研发投入作为模型的因变量,同时为了控制异方差问题,将数据对数化,即lnsub(以下同理,不再赘述)。

关于解释变量。本文选取企业获得的各种政府科技补贴和资助总额的对数,用lnfrd表示。一般而言,政府的科技补贴包括两大类:一是直接拨款,通过财政预算安排科技经费支出;二是间接资助,包括税收、政府采购等各种优惠。从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税收优惠以及直接拨款的支持政策来说,都旨在调动和激发企业进行更多的技术投入和创新活动,因此选用政府科技补贴作为自变量,便于从整体上研究政府科技投入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

控制变量的选择。借鉴Cohen(1996)、安同良等(2006)、秦雪征等(2012)的研究,影响企业研发投入的控制变量主要有:企业销售收入、员工总人数、企业所属行业、管理团队是否持股。企业销售收入是企业研发支出的源泉,毋庸置疑,销售收入(lnrev)是企业研发投入的财力基础,因此它是影响企业研发投入的重要因素,销售收入越高,企业越有资金实力加大研发投入。员工总人数(lnemp)是反映企业特征的一个重要变量。不同的产业政策下,政府科技投入的力度和规模不同,行业采用虚拟变量来表示:D1=1,表明企业属于信息与通讯类行业,反之为0;D2=1,表明企业属于制造业,反之为0;D3=1,表明企业属于采矿业或农林牧渔业,反之为0;D4=1,表明企业为其他服务业,反之为0。管理团队是否持股(holder),影响着企业创新投入的主动性。所有变量的观测周期均为年度。

三、 样本与变量描述

1. 样本说明。本文以浦东科技发展基金的实施效果为例,研究政府科技补贴对企业研发活动的影响。浦东科技发展基金主要面向浦东新区的高科技企业,资助形式多、范围广,涉及科技奖励资金、知识产权资助、孵化器资助、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贷款贴息、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政府主导重大产业项目专项资金等。以浦东科技发展基金为例来研究政府的科技投入,是因为该基金涵盖了形式多样的科技补贴和资助,从而能更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政府科技扶持对企业科技活动的作用效果。

本文以上海浦东高科技术企业为样本,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高科技企业是科技发展基金扶持的重点和主体,有助于分析政府资助与企业科技活动的关系;二是高科技企业研发行为更加活跃,以此为样本对本研究更有针对性。

笔者通过邮件、网络等方式向上海浦东新区837家高新技术企业发放问卷,在此期间得到浦东新区科委的协助,回收问卷共计557份,回收率为66.79%。填写问卷的人员主要包括企业高管、财务或行政经理、办公室文员等。由于人员层次各异,对公司情况掌握程度不同,因而问卷数据缺失情况严重。经过笔者的反复筛选,共获得292家企业2006年~2009年的有效问卷,最终获得了633份动态面板数据。

2. 变量描述。从变量的统计性描述中可知,企业研发投入与企业收入相关性强,说明企业研发投入规模的确受到其销售收入的影响,良好的销售业绩能是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经济基础。政府的研发资助与企业研发投入相关性较强。管理者是否持股与企业研发投入的相关系数为负,但并不显著。此外,因变量与其他变量之间都呈现出正向相关关系。

四、 研究方法与结果

1. 模型回归结果——无滞后期。无滞后期分析旨在研究企业当年的研发投入是否受到当年政府资助的影响,自变量和因变量都采用企业同一年的数据。笔者应用国际通行的数据软件——Stata软件(第11.2版)处理面板数据。表2给出了无滞后期下的回归结果,分别采用了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两种模型,并进行了Hausman检验,以了解两种模型下各自参数估计值的显著性差异,其中Hausman检验的原假设是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不存在显著差异。

Hausman检验显示,回归结果拒绝了原假设,并在5%的显著水平下接受固定效应模型的结果。此外,固定效应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250,对模型的解释程度较好。对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可得出以下结果:政府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虽然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该影响从数值上来说较微弱。这揭示了本研究的主要问题--虽然表明政府科技投入对企业研发投入发挥了杠杆效应,但对企业科技活动的调动作用较微弱,原因之一可能在于政府资助与企业自身科技投入相比,相差悬殊,说明政府扶持力度远远低于企业的期望程度。原因之二是当期的政府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带动作用可能存在时间上的“滞后”。另外,随机效应模型的结果说明,除了政府科技补贴能有效的激励企业的研发投入外,企业当年的销售收入、人员规模和是否属于信息通讯类行业这三个因素对其也产生积极的作用。

2. 模型归结果——加入滞后期。为考察政府补贴对企业研发活动的激励作用是否具有滞后性,将企业获得的科技投入、企业销售收入这两个变量滞后1年,模型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Hausman检验表明,优先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考虑科技补贴影响的滞后性的情况下,固定效应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288,优于没有滞后的模型,故优先考虑滞后期模型的回归结果。滞后一期的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显示,政府科技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不仅不显著,系数反而为负;而随机效应模型中的系数虽然为正,但并不显著。这说明政府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并没有发挥出促进作用,即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励效果,甚至出现"挤出效应"的危险。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可能是:企业在获得政府补贴后,并没有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反而将获得的资助用于其他短期投资见效快的业务领域。

五、 总结与讨论

本文以上海浦东科技发展基金的实施效果为例,采集2006年~2009年浦东292家高科技企业的633份平衡静态面板数据,对政府科技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本研究认为:政府科技补贴在短期能促进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但就长期而言,杠杆效应随之消失,并且这种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基本没有影响。总体来看,政府的科技资助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激励作用不显著,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企业的研发支出。这意味着政府科技补贴在调动企业研发投入积极性上的效果有限,需要通过深入的调查和研究,调整和优化当前政府的科技补贴机制和方式,例如加强对受资助企业的中期考察,推行分阶段的资助形式,根据企业追加的科技投入和最新创新成果进行再资助等。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深入研究科技补贴的不同形式是否对企业科技活动具有不同的影响,例如直接资助或事后补贴,补贴设备或补贴人员,这些补贴方式利弊各异,对企业的作用效果亦有不同。如果有条件开展分类研究,则有助于我们分析比较政府不同补贴方式的效果,进而为科技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提供更有价值的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 Czarnitzki, D., Ebersberger, B. & Fier, A.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D collaboration, subsidies and R&D performanc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Finland and Germany.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2007,22(7):1347-1366.

2. Dominique, Bruno. Applications, Grants and the Value of Patent.Economics Letters,2000,(69):109-114.

3. González,X., Pazó,C.Do public subsidies stimulate private R&D spending?.Research Policy,2008,37(3):371-389.

4. Lach,S.Do R&D subsidies stimulate or displace private R&D? Evidence from Israel.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2002,50(4):369- 390.

5. Link,A.N.An analysis of the composition of R&D spending.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1982,49(2):342-349.

6. Wallsten, S.J.The effects of government- industry R&D programs on private R&D: the case of the Small Business Innovation Research program.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0,31(1):82-100.

7. 安同良,施浩,AlCORTA, L.中国制造业企业R&D行为模式的观测与实证——基于江苏省制造业企业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6,(2):21-3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号:71172146);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号:NCET-12-09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项目号:71102001/G0201);上海财经大学 2012年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项目号:CXJJ-2012-355)。

作者简介:董静,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翟海燕,上海金融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汪江平,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4-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