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对东北地区就业的挤出效应

2016-08-20 13:50宫芳赵燕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东北地区国有企业

宫芳 赵燕

〔摘 要〕“新东北现象”源于东北地区所有制结构的特殊性尤其是国有企业比重过高、体制机制僵化的困局。大量的研究表明,国有企业比重过高会对经济发展有拖累效应。在东北地区,国有企业不仅制约经济的发展,还对就业有拖累效应,就业问题由此成了近年来制约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本文通过比较东北地区不同所有制下的就业弹性,阐述了东北地区国有企业对非国有企业的就业挤出效应;通过构建计量模型,找出东北地区就业率低的原因,并验证了奥肯定律的适用性。

〔关键词〕东北地区;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就业弹性;挤出效应;新东北现象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

章编号:10084096(2016)04009206

一、引 言

在国际经济复苏低迷、国内经济“三期叠加”的复杂背景下,东北经济发展进入了寒冰期。国有企业比重高、体制机制僵化、官僚作风严重等问题使老工业基地积重难返。“新东北现象”重新被审视,该现象的背后是人口就业危机,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劣势导致该地区“劳动力结构性”过剩,东北地区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年轻劳动力和人才都倾向于向南部发达地区流失。人口长期净流出,导致人才大量流失,这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无疑是釜底抽薪,进一步恶化了东北地区的经济状况。

学者们对国有企业的经济拖累效应做过大量的分析。从宏观上看,由于国有企业的行业特征与我国资源的“比较优势”并不匹配,必须靠政府的补贴和救助等软预算约束生存,所以会挤占一部分非国有企业的资源,降低了非国有企业的绩效,从而减少了它们的劳动力需求[1]。在微观传导机制上,国有企业产权安排不当导致生产效率和创新效率缺失,阻碍了自身和非国有企业的产业结构变迁[2]。国有企业由于其产业分布特征和政策性负担,不仅很难解决自身就业问题,而且由于存在信贷所有制歧视和融资约束,非国有企业的就业需求也受到抑制[3]。另外,价格机制无法提高国有企业劳动力配置的效率,国有企业的低效率导致了大量的下岗失业[4]。

已有文献对国有企业和就业关系的研究大都是站在全国视角上的,本文基于东北地区的地域特殊性,利用东北地区36个地级市的数据,检验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对就业的影响。

二、理论分析与典型事实

1就业增长弹性及其挤出效应

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是政府宏观经济决策的两大目标,而经济增长又是保证充分就业的关键。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许多方面,既包括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的投入数量,又与制度变迁、所有制结构等方面的因素有关,而经济增长模型就是用来反映这些要素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其中,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应用最为广泛。

衡量不同经济增长水平吸纳就业能力的指标是就业增长弹性。所谓就业增长弹性是指当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不变时,经济增长一单位时带来的就业量的增加,高的就业增长弹性代表了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就业吸纳能力,这有利于实现宏观经济就业和增长的双重目标。对于就业增长弹性模型的构建,本文参照张江雪[5]、方明月等[6]对于就业弹性的处理方法:假设社会的经济增长模型是柯布—道格拉斯形式的,生产要素有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等,经济增长模型为:

其中,Y表示国民生产总值GDP,K表示资本数量,L表示劳动力人数。α和β为估计的参数,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若要得到就业增长弹性,需要对新古典增长模型两边取自然对数,其基本形式为:

lnY=lnA+ρ+αlnK+βlnL

假设资本数量是给定的,方程两边同时对劳动L微分,可得:β=lnYlnL=dY/YdL/L 。从就业增长弹性的定义可见,1/β为就业弹性系数[7]。

理想的社会发展状态是在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的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就是有很高的就业弹性系数。与经济增长一样,就业弹性系数也取决于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所有制结构是影响一个地区就业弹性系数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是不同的。不合理的所有制结构会对就业有挤出效应,就业弹性系数会变小。

2奥肯定律的适用性及其悖论

早在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中就曾提到,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表现出正向的关系,到了新古典经济时代,经济学家把人口中的劳动力要素作为经济增长的一个外生变量,开始把劳动力因素纳入到经济增长的分析中去。在新增长理论中,劳动力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变量,人口红利理论把年龄结构因素纳入经济增长的分析范围。劳动力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就业问题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成了我们研究的重点。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奥肯提出了失业率变动与实际产出增长率变动之间关系的经验统计规律,指出失业率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稳定的负相关关系,具体表现在失业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国民生产总值将下降约3个百分点,这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奥肯定律”。这一定律用方程可以表示为U-U*=-α-(Y–Yp)/Yp。其中,U为实际失业率,U*为自然失业率,Y为实际产出量,Yp为潜在产出量[8]。从奥肯定律可以看出,经济增长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产量增加往往伴随着就业人数的上升。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需要增加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从而吸纳就业,经济增长和就业率之间会表现出正向的关系。但是,当一个地区的经济表现低迷时,往往造成消费和投资不足,社会不能创造足够多的就业岗位,无法吸收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因而就业率会下降,社会就业问题和矛盾凸显。

3东北地区典型事实

东北地区自2013年以来绝大部分城市出现了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经济环境的恶化不利于东北地区就业形势的改善,就业问题成为制约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通过检验2003—2013年以来东北地区就业率和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东北地区的就业率和经济增长表现出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在东北地区,即使经济增长也并没有带来就业率的增加,出现了“奥肯悖论”。

“奥肯悖论”表明“唯GDP论”不适合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单纯地促进经济增长已经不能解决该地区非常严重的人口危机和就业问题。要想解决东北地区的就业问题就必须找到拖累该地区就业的因素,否则只会加剧东北地区的就业形势。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东北地区的“奥肯悖论”呢?考虑到东北地区特殊的产业结构,发现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比率过高,东北三省国有大、中型的企业比率是全国占比最高的地区,过高的国有企业比率拖累了经济增长,挤占了非国有企业的资源,进而挤出了非国有企业的就业机会,使东北地区整体的就业陷入困境。尤其是近几年来,东北地区的城市职工下岗普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遇阻、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和高校人才流失等等矛盾凸显,就业环境逐渐恶化,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显著下降,就业增长弹性系数越来越小。

4研究假设

国有企业拖累了经济增长,破坏了东北地区的就业机制,经济增长没有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奥肯悖论”成了东北地区的新常态。其原因:一方面,国有企业自身吸纳就业的能力有限,国有企业的超饱和就业和过剩就业使得经济越增长,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反而越多;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挤占了民营企业的资源,削弱了民用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对民营企业有就业挤出效应,当国有企业自身吸纳的就业小于民营企业损失的就业能力时,它对整个社会的就业吸纳能力就表现为一种挤出效应[9]。同时,由于“奥肯悖论”的存在,经济增长也内生为影响社会就业能力的一个要素,所以东北地区的就业问题,其影响因素可能是更加复杂的。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两个研究假设:

H1: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的就业有挤出效应,从而降低了整个就业水平,社会的就业增长弹性系数减小。

H2:国有企业拖累东北地区的就业水平,并使东北地区出现“奥肯悖论”。

三、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1变量选取

本文收集了东北地区36个地级市2003—2013年的横截面数据以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来源于相关各期的《辽宁省统计年鉴》、《吉林省统计年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和东北地区地市级的公报。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选取了地区就业比重(EMPR)、地区非国有企业就业比重(NEMPR)和地区国有企业就业比重。同时,本文选取的核心解释变量包括国有企业比重(SOE)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指数(GDPIN)来反映所有制结构的变动和经济增长水平。目的在于考察所有制结构和经济增长变化对于社会就业水平的影响,以及国有企业对社会就业水平是否存在拖累效应。除此之外,本文还选取了城市化率(URB)、教育水平(EDU)和开放程度(OPEN)三个控制变量。每个变量的定义和描述性统计如表1和表2所示。

2模型构建

(1)就业弹性的模型构建

在假设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不变时,就业增长弹性可以通过经济增长率和就业增加率的关系来表示。但是,对于不同所有制结构的企业来说,经济增长相同单位其就业的增加是不一样的,因而在构建模型时,要分别对社会总体就业、国有企业就业和非国有企业就业进行衡量。因此,分别构建以下三个所有制结构不同的回归模型:

(2)国有企业拖累效应的模型检验

“新东北现象”背后的人口危机和就业问题成了制约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掣肘力量。自2003年国务院发布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来,东北地区的经济虽有缓慢增长,但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的增加,就业问题成了制约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第一,从“奥肯悖论”的分析中知道,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的增加,就业增长弹性为负;再加上东北地区国有企业规模大、包袱重,改革进程缓慢。在东北地区,国有企业对就业有挤出效应,加剧了该地区的就业问题。第二,尽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带来了东北地区十余年的经济缓慢增长,但是在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大背景下,国有企业对就业仍然存在着挤出效应,这也进一步印证了东北地区国有企业对就业的拖累。

通过相关文献分析和上述理论框架,本文计量模型的构建主要检验两个问题:第一,是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的就业有挤出效应,拖累了民营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而且国有企业对社会就业存在拖累效应。第二,东北地区的就业并没有因为经济增长而增加,出现了“奥肯悖论”。东北地区的就业水平不仅受国有企业比重、经济增长等因素的影响,还可能受经济增长背景下国有企业比重变化的影响,因而在模型中考虑国有企业比重和经济增长的交互项。同时,为了比较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和社会就业能力的影响,我们将分别建立以下三个国有企业对就业影响的计量模型:

首先,就业增长弹性是一个地区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一个侧面反映,因为经济增长能否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可以通过就业增长弹性的大小和符号表现出来。一般情况下,就业增长弹性e的绝对值介于0和1之间,即0

从表3中对东北地区不同所有制结构下的就业增长弹性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不同所有制结构下的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是不一样的,而且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就业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力,导致该地区社会整体的就业弹性也比较小。东北地区整体的就业弹性系数β1为02258,这说明在东北地区经济每增长一个单位,就业人数大约增加2 258个人。从回归结果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国有企业的就业弹性系数β2等于-00583,这说明在东北地区经济增长时,国有企业的就业人数是减少的,即存在下岗失业的问题,可以看出东北地区国有企业对这时的就业是存在拖累效应的,国有企业的就业与经济增长存在“奥肯悖论”。在东北地区就业吸纳能力比较强的就是非国有企业,其就业弹性系数β3的值为06309,可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解决东北地区目前人口危机的重要途径。

其次,通过对比β2+β3与β1的值的大小可以看出,在东北地区国有企业事实上对民营企业的就业能力产生明显的拖累效应,因为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的就业存在挤出效应。在一定时期,社会财富的总量是一定的,政府财政支出扩张会引起利率上升,利率上升进而会导致私人投资的减少。还有一种解释是政府向公众借款会形成政府与私人部门在资金借贷上的竞争,进而减少了私人部门的资金供应,挤出了私人部门的投资。

在东北地区,对国有企业的软预算约束是存在挤出效应的重要原因,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投资饥渴症”使国有企业大量的投资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导致资源配置扭曲,挤占了非国有企业的很多资源,进而挤出了民营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正如模型(1)所表示的,社会整体的就业弹性β1应该等于国有企业的就业弹性与非国有企业的就业弹性之和β2+β3,但是,在东北地区,β2+β3的值为05727,而β1仅为02258,可以看出β2与β3之和明显大于β1,也就是说,当经济增长一单位时,国有企业减少5 828人,而民营企业增加63 093人,社会总就业人数应该增加57 264人,但是实际上,东北地区社会总的就业人数仅仅增加了22 576人,这一缺口就是挤出弹性,我们可以用挤出弹性来代表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就业的拖累效应。由于国有企业挤占了民营企业的资源,拖累了民营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从而挤出了民营企业的就业。因此,国有企业对非国有企业的挤出弹性为03469。

2东北地区奥肯定律的适用性分析

不同于模型(1)仅考虑就业的增长弹性,在模型(2)中考虑了国有企业比重、经济增长率和二者的交互影响,加入了教育水平、城市化率和开放程度等控制变量,这就接近还原了影响就业的现实的经济运行机制,东北地区的就业挤出效应和“奥肯悖论”就表现得更为明显。

首先,虽然国有企业比重增加能够促进国有企业就业水平提高,但是,国有企业自身吸纳就业的能力极其有限,由于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有挤出效应,国有企业比重增加使民营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从而导致社会整体的就业水平降低。国有企业挤出了民营企业的就业能力进而拖累了社会的就业水平。

其次,“奥肯悖论”在东北地区仍然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说明奥肯定律在中国会存在失效的问题[11]。因为无论是从国有企业的就业水平与GDP的关系、非国有企业就业水平与GDP的关系,还是从社会整体的就业水平与GDP的关系来看,经济增长与就业水平都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即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东北地区就业的增加,这是东北地区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出现“新东北现象”持续存在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再次,随着经济的增长,国有企业比重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因而国有企业比重和经济增长具有交互影响[12]。为了更清晰地说明东北地区国有企业对社会就业的影响,需要分析在不同的经济增长背景下,国有企业比重变化对就业水平的影响。对于非国有企业来说,经济增长时国有企业比重增加可能会刺激就业,但是这种就业刺激是很微弱的,不足以弥补国有企业对就业的拖累。同样,社会整体的就业水平也没有因为经济增长背景下的国有企业拉动作用而增加,国有企业对就业的拖累效应仍然非常明显,国有企业成为了拖累就业水平的重要原因。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新东北困局”的出现更多是因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增长速度减缓、经济结构转化、发展动力改变的大环境,发展的动能减小。同时,东北地区自身的矛盾也逐渐凸显出来,过于僵化的经济体制、过高的国有企业比重、过重的官僚之风等等问题,使经济矛盾逐渐传导到投资、就业等民生问题上,低就业率成为了近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第一,因为人力资本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就业率的减少使东北地区的人力资本受到损失,从而使得知识和技术的积累会逐渐减少,更加不利于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这种由人力资本导致的经济落后的“马太效应”会越来越显著。第二,东北地区就业问题的背后实质上是人口危机。统计资料显示,东北地区人口到2017年将出现负增长。人口从东北地区流出,尤其是很多优秀人才选择南下,再加上东北地区的生育率超低,加剧了东北地区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使东北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的内生性动力减少。东北人口危机和就业率的降低使东北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的人口红利越来越少。

要解决东北地区的就业难题,克服“新东北现象”的发展困境,就要求东北地区要发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祛除被诟病已久的痼疾——国有企业低效率问题,国有企业效率低根源于我国经济所有制结构的历史遗留问题。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效率受到所有制结构、市场化水平和产权归属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市场化改革和企业产权改革的同步性决定了不同所有制结构企业发展的方向、目标和效率。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有其制度性因素,尤其是所有制的原因。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比重很高,很多企业的产权治理和企业结构还是非常落后的。因此,导致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要想改变东北地区发展的困局,必须继续深化东北地区所有制结构的改革。

2016年作为“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供给侧改革的元年。供给侧改革,去产能,是新常态下更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战略、新思想,它旨在通过淘汰守旧行业、整合僵尸企业、削去过剩产能来拯救经济,以便提高民营企业等优质企业的效率,优化资源配置。而供给侧改革的这些药方恰恰是能够治愈“新东北困局”的良药。要走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困境,解决就业难题,东北地区应该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剔除过剩产能,建立东北地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新时期的东北振兴战略也是“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十三五”时期,应该统筹全局,全新谋划东北振兴的“新十年”战略。“新东北振兴战略”的重要出路就是扩大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全力打造经济增长新平台,尤其是加快与与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与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对接,这样才能使东北地区迸发出新的活力。加快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瑞明,石磊国有企业的双重效率损失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10,(1):127-137

[2] 李勇,郭丽丽国有企业的就业拖累效应及其门槛特征[J]财经研究,2015,(2): 135-144

[3] 郭丽丽,李勇国有企业的产业拖累效应及其门槛特征[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1):25-33

[4] 谌新民国有企业就业弱势群体形成原因与治理对策研究——国有企业内部劳动市场的缺陷及其修复[J]中国工业经济,2013,(1):14-22

[5] 张江雪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就业弹性的比较——基于面板数据模型(Panel Data Model)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10):100-110

[6] 方明月,聂辉华,江艇,等中国工业企业就业弹性估计[J]世界经济,2010,(8):3-16

[7] 丁守海 中国就业弹性究竟有多大?——兼论金融危机对就业的滞后冲击[J]管理世界,2009,(5):36-46

[8] 尹碧波,周建军中国经济中的高增长与低就业——奥肯定律的中国经验检验[J]财经科学,2010,(1):56-61

[9] 吴延兵国有企业双重效率损失研究[J]经济研究,2012,(3):15-27

[10] 刘杰,王定祥农业信贷资金配置的经济效应——基于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及误差修正模型[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1-55

[11] 方福前,孙永君奥肯定律在我国的适用性检验[J]经济学动态,2010,(12):20-25

[12] 傅泽风国家所有、社会占有与国企改革[J]管理学刊,2015,(5):21-24

(责任编辑:孟 耀)

猜你喜欢
东北地区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寒露
4月份东北地区工业生产增速同比大幅提高
国有企业每5年至少审计1次
国有企业利润保持稳步增长
国有企业利润保持稳步增长
1—7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272170.9亿元
Brand Value: Excavat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Rural and Village Re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