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良美+廖程胜+李平
摘要:借鉴政府财政支出挤入/挤出效应理论,利用1995-2013年统计数据,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和协整模型,对中国水产品人工养殖对天然生产挤出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产品人工养殖对天然生产存在挤出效应,且海水的挤出效应大于淡水。结合实际,进一步分析得出这种挤出效应的传导机制是水产品的价格,并分析了挤出效应产生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挤出效应;人工养殖;天然生产;水产品
中图分类号:F3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3-6316-0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23.076
Abstract:Using theory of the crowd-in and crowd-out effect of government expenditure for reference,the error correction model and cointegration model were established with the statistical data from 1995 to 2013, to analyze the crowd-in and crowd-out effect of artificial breeding of aquatic products on natural production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rtificial breeding of aquatic product had a crowd-out effect on natural production, and the effect of seawater aquaculture was bigger than freshwater. Combined with practices, the further analysis showed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was the aquatic products price, besides the impact of the crowd-out effect was also analyzed. Finally suggestion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crowding-out effect; artificial breeding; natural production; aquatic products
近些年关于中国近海无鱼可捕,天然水产品难求的报道常见报端,人工养殖水产品虽易得,但人们对其品质和安全的抱怨却颇多。从经济学理论上来看,一国适合水产品生长的水域是一个较为稳定的量,水产品的产量来自天然水产品的捕捞量和人工养殖生产量,而由于人们对水产品需求量的增加[1],人工养殖技术的进步使养殖生产量也不断增加,人工养殖与天然生产之间经济学上的挤入挤出效应及其结果影响值得深思。人工养殖对天然生产的挤入挤出效应问题亟待深入研究,旨在得出如何增加水产品人工养殖产出的同时保障稳定的天然水产品产出量,满足人民高水平的生活质量追求,并得到促进生产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策略,促进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
1 挤入/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是经济学上使用较广泛的概念。在市场学中,挤出效应指一个相对平面的市场上,由于供应、需求有新的增加,导致部分资金从原来的预支中挤出,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在财政学中,挤出效应是指政府通过向公众(企业、居民)和商业银行借款等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和借贷资金需求上的竞争,导致民间部门(或非政府部门)支出减少,从而使财政支出的扩张部分或全部被抵消。民间支出的减少主要是民间投资的减少,但也有消费支出和净出口的减少。与挤出效应相对应的是挤入(挤进)效应,它最早是由加拿大经济学家迈克尔·帕金在其所著的《经济学》一书中提出来的。根据帕金的阐述,所謂挤进效应是指政府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时,能够诱导民间消费和投资的增加,从而带动产出总量或就业总量增加的效应。在投资学中,有学者认为FDI的挤入(挤出)效应是指FDI流入量的增加(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行为)对东道国国内投资的影响(东道国国内企业的投资行为)。如果FDI增加1单位,而东道国总投资(等于FDI与国内投资之和)的增加额小于1单位,则表明FDI“挤出”了东道国的国内投资;反之,为“挤入”[2]。Payne[3]认为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是指当政府进行投资时,私人投资减少,政府投资每增加1美元,私人投资有时会减少1美元,有时会减少少于1美元。
从上述有关挤入/挤出效应的阐述中可以得出经济学中挤入/挤出效应的一般性含义:由若干个有相互联系和影响的部分作用并产生的经济总体总量,若某个部分发生增加量引起其他某个或某几个部分增加量的减少或相对较少,导致总量的增加量小于始发部分应该产生的总量增加量,则出现后者或后几者受到始发者的影响,使后者或后几者对总量的贡献量减少或相对减少,则称后者或后几者在总体中受到挤出。产生了前者对后者或后几者的挤出效应;反之若前者增加并未减少后者的增加,甚至还促进了后者对总量贡献增加或相对增加,则前者对后者或后几者产生了挤入效应。
关于挤入/挤出效应的研究,国内外大多数的学者都集中在财政学和投资学领域,有关水产品人工养殖对天然产出的挤入/挤出效应的研究至今还没有。近些年,随着人们对水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人工养殖水产品生产量逐年大幅增加,而天然水产品产量却增加不够明显,甚至会出现减少的情况;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甚至枯竭[4],天然水域面积逐年减少,水资源污染逐年严重,因此关于水产品人工养殖对天然水产品产出的挤入/挤出效应的研究就有着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2 水产品人工养殖对天然生产挤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2.1 数据描述性分析
利用同花顺iFianD数据库1995-2013年水产品产量年度数据进行研究。在进行相关研究之前有必要对原始数据的统计特征进行分析,可以从描述性统计和图形两个方面观察数据的分布特征以及数据间的相互关系。利用Eviews 7.0軟件对数据库提供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的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各个时间序列数据的一些基本统计特征值:均值、中数、最小值、最大值、标准差、偏度、峰度。其中,天然水产品、天然海水产品、天然淡水产品样本峰度大于3,其他3个样本峰度小于3;水产品人工养殖、淡水产品人工养殖样本偏度大于0,其他都小于0。所以与标准正态分布相比,水产品人工养殖、淡水产品人工养殖呈现右偏、凹峰的分布形态;天然水产品、天然海水产品、天然淡水产品呈现左偏、尖峰的分布形态;海水产品人工养殖呈现左偏、凹峰的分布形态。由Jarque-Bera检验可以看出,这些样本基本上都服从正态分布。
由图1可知,1995-2013年所有水产品人工养殖都有着相同的增长形态,一直迅速增长(除1996年短暂下降外),但增幅都不明显;产量总是停留在较低水平上,水产品的天然生产量与人工养殖量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有理由猜想人工养殖对天然水产品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挤出效应。
2.2 数据处理
为了尽量减少数据变化的非线性影响,分别对水产品人工养殖量、水产品天然生产量、淡水产品人工养殖量、淡水产品天然产量、海水产品人工养殖量及海水产品天然产量取自然对数,得lnQw.t、lnQf.t、lnQlw.t、lnQ1f.t、lnQ2w.t、lnQ2f.t。
2.3 单位根检验
建立误差修正模型之前应该确保每个变量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因此要对每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来判断各个变量的平稳性。采用ADF检验法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选择AIC准则确定最优滞后阶数,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本研究中两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5]。
2.4 Johansen协整分析
将各变量的ADF检验统计量值与相应的临界值比较,得出lnQw.t、lnQf.t都是非平稳变量,而它们的一阶差分变量ΔlnQw.t、ΔlnQf.t均平稳。因此可以肯定为lnQw.t、lnQf.t一阶单整序列,满足协整检验前提。
用Johansen方法检验天然水产品与人工养殖水产品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根据AIC准则,选择最佳滞后阶数为3,选择有截距项有趋势项的协整检验形式,得到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6],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都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没有协整关系的原假设,且不能拒绝最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的原假设,说明各变量之间有且仅存在一个协整关系,进一步得到标准化的协整方程[7]:
式中,ecmt为平稳序列,下方括号中为参数的T统计量。
从上述模型可以看出,水产品人工养殖与天然生产存在反向的长期均衡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工养殖水产品产量的对数每增加1%,天然水产品产量的对数会减少0.175%,即水产品的人工养殖对水产品天然产量有一定的挤出效应。
2.5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协整关系反映了水产品人工养殖与水产品天然生产之间长期静态的稳定关系。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来研究二者之间短期动态关系[8]。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标准形式为:
为了使模型更合理,删除不显著的变量后得到水产品天然生产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估计结果为:
式中,下方括号中为估计参数的T统计量。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中,误差修正项的系数显著不为零,说明当变量偏离均衡状态时,模型会以约26%的速度将其调回均衡状态,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得以持续。滞后一期水产品人工养殖的系数也显著不为零,说明水产品人工养殖与水产品天然生产存在短期的关系,短期内人工养殖对天然生产有一个负的影响,人工养殖增长速度的加快会导致天然生产增长速度减慢,水产品人工养殖对水产品天然生产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
2.6 小结
利用同样的方法,分别对1995-2013年淡水产品人工养殖、天然生产以及同时间段的海水产品人工养殖、天然生产之间作相同的回归分析,依次作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以及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得到相应的结果。
其中淡水产品人工养殖、天然生产之间标准化的协整方程为:
海水产品人工养殖、天然生产之间标准化的协整方程为:
从上述协整模型来看,淡水和海水的人工养殖与天然生产都存在反向的长期均衡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工养殖水产品产量的对数每增加1%,淡水的天然水产品量的对数会减少约12%,而海水产品会减少约22%。可以看出,人工养殖对天然生产都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但是人工养殖生产对天然生产的挤出效应海水的大于淡水的。
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中,误差修正项的系数显著不为零,说明当变量偏离均衡状态时,淡水和海水的模型会分别以约5%、29%的的速度将其调回均衡状态,这样维持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在淡水中,滞后一期和滞后两期的水产品人工养殖的系数为负,短期内人工养殖对天然生产有一个负的影响,人工养殖对天然生产也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然而在海水中,滞后两期的人工养殖的系数为正,但很小,说明短期内人工养殖对天然生成有一个微弱的正的影响,也就是人工养殖对天然生产有一个微弱的挤入效应。
综上所述,总体上水产品人工养殖对天然生产存在挤出效应,海水和淡水中水产品人工养殖都对天然生产有挤出效应,而且海水的要大于淡水的。
3 人工养殖对天然生产的挤出效应机制
经济学上认为,引起政府支出“挤出效应”的机制是利率,即利率的上升。由此可以推导,引起人工养殖生产对天然生产的挤出效应的应该是天然水产品价格的上升。由于人工养殖水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低于天然生产的水产品,人们对天然水产品的需求旺盛,导致其价格不断攀升,进一步加剧了对天然水产品的捕捞。过度捕捞加上人工养殖在水域上对天然水产品生产的挤压,破坏了天然水产品的再生能力和环境,天然水产品产量下降。天然水产品产量的下降进一步刺激了其价格的上升,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造成的挤出效应也不断扩大。由图2可知,从2006年5月到2014年3月间,全国海水产品的平均价格不仅明显高于淡水产品的平均价格,且上涨幅度也大于淡水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越大,挤出效应也就越大。
从总量上看,2013年中国海水水产品的产量为3 138.8万t,淡水水产品的产量为3 033.17万t;从增幅上看,海水水产品的产量指数(以1983年为基期,基期值定为100,依次计算以后年度水产品的指数)长期高于淡水(图3),说明海水水产品的产量增长快于淡水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中国淡水人工養殖起步早,人工养殖淡水水产品基数大于海水人工养殖,1983年中国海水人工养殖水产品的产量为54.50万t,淡水人工养殖水产品的产量为142.80万t;另一方面中国可供海水人工养殖的水域较大,为海水人工养殖快速增加提供了空间。
4 挤出效应产生的影响
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FAO)2001年将鱼肉确定为人类21世纪最佳动物蛋白质来源,称世界56%的人口摄入的动物蛋白质中,至少有20%来自鱼类。其中一些品种的鱼、虾、蟹和贝类向来是人们餐桌上的“贵族”。目前全世界的平均水产品消费已经有50%依靠人工养殖,中国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983年中国36.15%的水产品为人工养殖,2012年上升到72.59%,不到20年增长了1倍。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鱼类生产国,养殖的鱼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六成以上。据中国海关统计,2013年中国水产品出口量395.9万t,出口额202.6亿美元,突破200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连续12年位居全球首位。水产品人工养殖不仅为人们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可食用动植物资源,包括鱼、虾、蟹、贝、珍珠和藻类等,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水产类食品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食品消费量巨大,天然水产资源远远不能满足消费需要,未来水产品的供应主要还是依赖人工养殖。人工养殖水产品生产对天然水产品生产的挤出效应实质上是一种负效应,人工养殖水产品生产对天然水产品生产挤出效应产生的负面效应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4.1 抑制天然生产对水产品总量的贡献
挤出效应是一种负效应,即某要素投入应该产生的预期效应打了折扣,抑制其他构成因素应有作用的发挥,减少或相对减少了其他构成因素对总量的贡献。从图1、图2、图3可以明显地看出,人工养殖、天然生产水产品及总体产量的增加幅度并不同步,人工养殖水产品的增幅高于总体产量的增幅,而天然生产水产品的增幅低于总体产量的增幅,说明人工养殖抑制了天然生产对水产品总体产量的贡献。这种挤出效应严重时会加剧天然生产水产品的减少,甚至导致天然水产品资源的枯竭。近几年,由于过度捕捞造成渔业资源枯竭,威海、青岛等地渔民出海成本增加,休渔期未到,不少渔船就已经提前回港,不少渔民弃渔转行。
4.2 不科学的人工养殖对水资源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为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不少养殖水塘、江、湖采用高密度养殖方式,超出了水域的自然承受能力,加剧了水环境的恶化;人工养殖水产品饲料的大量使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为防治水产品疾病、提高产量而大量使用抗生素渔药,导致水域的渔药残留污染。有关检测研究表明,目前中国水域的渔药残留污染程度为:养殖水塘>江湖>近海>远洋。水体的富营养化和药物残留等污染已成为各类水体水功能发挥的阻碍,城市水体饮用水源、渔业养殖、旅游等相应功能下降,引起供水障碍以及人畜饮水安全等。此外,还可能引起生物资源利用的障碍[9]。
4.3 造成水产类食品安全隐患
中国是一个水产养殖大国,且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但养殖过程中滥用抗生素,已成为一个严重的水产品安全问题。一些不良水产养殖户与经营者为了提高水产品的存活率或提高增长速度,在养殖、运输与售卖的过程中违法添加抗生素及激素,而这些过量添加的抗生素与激素对人体尤其是对孕妇及胎儿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近些年中国出口水产品频频被进口国检出氯霉素等渔药残留,药物残留已成为扩大水产品出口贸易的主要障碍。
4.4 水产品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人工养殖造成水产品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人工养殖水域的不断增加,挤占了天然水产品的生存空间,天然水产品生存空间的减少和遭到破坏使失去生存空间和环境的水产生物面临灭绝或频临灭绝的风险。②人工养殖中为追求产量、缩短生长期、密集养殖、大量使用饲料和渔药,导致人工养殖水产品的品质低于天然水产品的品质,优质天然水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价格不断上涨;同时雷达、声呐、炸药和拖网等现代捕鱼技术和设备的应用使得渔民的捕捞收获量大大提升,过度捕捞造成许多水产生物物种面临灭顶之灾。③人工养殖中养殖投入品如肥料、未被摄食的饵料等,会造成水域污染;养鱼的网、笼会滋生病菌,甚至从养鱼场向野生鱼类蔓延,导致天然水产品的死亡。
在以过度捕捞为主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国海洋水产生物中不少种类已成濒危。如黄唇鱼(Bahaba flavolabiata)、儒艮(Dugong dugon)、红珊瑚(Corallium japonicum)、鹦鹉螺(Nautilus pompilius)、多鳃孔舌形虫(Glossobalanus polybronchioporus)和黄岛长吻虫(Saccoglossus hwangtauensis)等,目前列入国家一、二类保护的海洋动物达40余种。
4.5 消费者权益受损
人工养殖水产品的品质与天然水产品的相比较为低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识到人工养殖的水产品在营养、安全及口感上均比不上天然的。对天然水产品的需求增加引致的过度捕捞,会进一步减少天然水产品的产量;天然水产品价格不断推高,消费者福利减少。天然水产品资源减少的代价和风险还在不断增加,并将主要由贫困人口承担,因为贫困人口“付费的意愿”相对较低。鱼类种群的减少对手工捕鱼者、以鱼作为重要蛋白质来源的群体有重大的影响。
5 减少挤出效应的对策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天然渔业品资源愈来愈不能满足人们消费的需要,未来水产品的供应将主要依赖人工养殖。目前全世界的平均水产品消费已有50%来自人工养殖,从1989年开始,中国水产养殖产量就超过捕捞产量,连年居世界首位。中国水产养殖生产逐年增加,但如果放任其对天然水产品的挤出效应的存在和扩大,势必会产生更深的负面影响。为此必需采取措施减少挤出产生的负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