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友洋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9)
■管理学
基于双向拍卖理论的商业模式运作效率提升机制研究
崔友洋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9)
提升商业模式的运作效率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利益主体。本文基于双向拍卖理论,设计出具有多个资源供给者与多个资源需求者参与的、并由商业模式“仲裁人”协调的激励相容机制,通过该机制能使商业模式的内在资源在一定的交易周期内保持出清,实现商业模式运作的经济性与高效性,并通过算例证实了该机制的有效性。
双向拍卖;商业模式;资源整合;激励相容
现代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企业为了求生存谋发展而不得不改变传统而又单一的经营模式,从只关注企业内生产转变到企业外,从只注重单个企业的经营行为转变到多企业和跨行业合作方面。随着这些交易活动的日益增加和交易程度的日趋加深,企业也开始尝试采用新的经营方式来不断扩充其组织边界[1]。这些求新的出于企业自发的变化扩大了企业价值创造的范围,开阔了企业经营的视野,使企业不仅仅局限于其内部资源的协作生产,而且也扩展到了传统企业边界以外,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和整合企业组织外的各种资源,从而促使企业与其经营环境之间出现了一种新的跨组织边界的分析单元,即商业模式[2]。可以说,商业模式开辟了企业在行业内部以及跨企业和行业边界从事经济交易活动的新方式[3],可以通过提升顾客的购买意愿或降低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机会成本来创造价值[4],是一个能发挥企业资源效能和经营潜能,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现代性系统。
商业模式为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提供了一种可实现的路径。然而,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对商业模式的功能探讨或是把商业模式作为一种既定的存在物来分析商业模式的作用,显然是不够的。正如罗纳德·科斯打破常规,运用交易费用思想来解开何为企业之谜一样,我们也要了解商业模式内在资源的运作机制,进而为商业模式实现功能价值的最大化厘清思路。诚如上文所指出的,商业模式是个复杂适应系统(CAS),涉及到多个利益主体的交互关系。如果从投入与产出视角来分析,这个复杂适应系统,包含了称之为输入变量的基于组织管理企业所需的各种资源,如资金、原材料、人力资源、品牌和知识产权、企业所处的环境、创新力等,还有称之为输出变量的能为消费者提供其无法自力生产但又必须购买的相关产品和服务。正是因为涉及到如此多的要素,而且所形成的经营模式又是独特的,即具有他人无法复制但自我又能复制能力的特性,因而Zott等指出要从整体层次上来理解和阐释企业构建商业模式的内在目的,要从系统结构或全局均衡的视角上来探究和把握企业是如何“做生意”的[5]。
“整合”(Integration)是将组织中的个人、各部门的活动综合并协调一致的过程[6],是知识和信息的流动[7]。在商业模式的运营过程中涉及到很多资源要素和信息的流动交互,如企业的资金、原材料、人力资源、品牌和知识产权等,还有消费者对于产品和服务的各式偏好特征等。如何实现这些资源的有序流动和协调运作,是企业构建商业模式,实现商业模式的价值所在。可以说,提升商业模式运行效率的关键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资源与消费者资源的匹配程度[8],最大限度地减少两者之间的交易费用,进而实现企业与消费者的互利共赢。而对商业模式进行系统性的资源整合,使企业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锁定客户,并将相关产品卖给该客户,并使客户也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所需商品,满足自己的偏好,这是整合对于商业模式运营的重要意义。正如国际著名电脑品牌公司“戴尔(Dell)电脑”所推广的那种借助互联网实现零库存的商业模式那样,以系统性地资源整合,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费用,实现了消费者与厂商的双赢。可以说,通过整合资源,能为商业模式实现高效运营提供一条可实现的路径。
然而,商业模式,对于我国的大部分企业来说还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运作方式,很多企业都没有涉足或正有意愿构建。同时,由于受我国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的企业经营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忽视了企业自身成长和发展的本质特性,也忽略了市场对于企业的诱导作用。虽然经过近些年的改革与创新,现有的企业经营管理方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在面向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和灵活的资源配置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企业所生产的产品难以满足消费者愿望或消费者所急需的产品难以反馈给企业的现象,也即生产与消费之间存在着相互脱钩的现象。出现这种资源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现象,会导致企业在构建商业模式的过程中会因信息阻塞或不对称而导致交易费用过高和相关资源的严重浪费,难以形成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进而无法实现企业的价值。Zott和Amit指出,商业模式是一种具有调节市场战略绩效功能的组织情境,合理匹配的商业模式对于企业价值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影响[9]。可以看出,通过合理的匹配和资源的整合,可以破解企业在构建商业模式过程中因资源匹配所引致的信息不对称和降低交易费用,提升商业模式的运作效率。
那么,如何来提升我国企业在商业模式运作过程中内在资源的整合力度呢?双向拍卖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可实现的路径。双向拍卖理论是拍卖(Auction)理论的一部分,是仲裁人要为对生产成本拥有私人信息的卖方和对意愿收益拥有私人信息的买方而设计的一种交易机制[10],可使买卖双方交易的期望收益最大化。双向拍卖机制的特点在于其市场结构是“多对多”(Many-to-Many,M:M),即有多个卖方对应多个买方,在这个市场结构中买卖双方失去了在单向拍卖中操纵市场的相对优势,他们之间的关系已演变为一种平等的供求关系,能体现交易行为的多样性和市场信息的不充分性,并激励参与者披露真实信息,减少参与者默契勾结,进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对商业模式中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也涉及到多个资源输入变量与多个资源输出变量,符合双向拍卖“多对多”的资源配置特点。因而,我们可以借助双向拍卖理论来探究商业模式中的资源整合之道。本文余下的内容为:第二部分为文献述评,通过回顾相关文献凸显本文的研究价值;第三部分为双向拍卖机制的设计,从理论上设计商业模式实现资源整合的机制;第四部分为一个算例分析,借助算例分析来论证第三部分理论设计的合理性;最后是结论,对全文进行总结。
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最早是由国外学者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主要关注企业赢利的实现性与客户价值的提升性。我国学者对商业模式的关注相对来说比较晚,主要是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而开始的[11]。从对现有与商业模式研究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大部分学者主要是围绕对商业模式的概念界定、功能扩展和构成要素等方面展开的。
如在概念界定方面,Zott认为商业模式是一种可以增强顾客对所需商品的购买偏好或降低供应商、合作伙伴与目标企业经营合作的机会成本,进而可以为目标企业创造价值的经营方式[4]。我国学者原磊则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逻辑,是一种描述企业如何通过对经济逻辑、运营结构和战略方向等具有内部关联性的变量进行定位和整合的概念性工具,并认为迄今为止,学术界尚未对“什么是商业模式”这一最根本的问题取得共识,对商业模式概念的混乱和理论的零散导致了商业模式研究的连续性和科学性大打折扣[12]。
在功能扩展方面,Zott和Amit认为商业模式能够调节企业的市场战略绩效,能够与产品市场战略实现优势互补[13]。李东基于 Meta分析了商业模式的结构特征,并认为商业模式驱动着企业的技术、管理、营销等多方面的开发与创新活动,并发挥着其他类型创新活动的促进剂和方向指引(价值识别)功能[14]。
在构成要素方面,Morris等基于决策变量的角度,认为商业模式包括价值主张、经济模式、内部流程、外部定位、消费者和投资者等因素[15]。Chesbrough等认为商业模式结构中包含了一系列相互依赖的构成要素,如顾客价值主张、关键流程、伙伴网络、核心能力等[16]。Johnson则将商业模式解构为四个密切相关的基本要素,即“客户价值主张”、“赢利模式”、“关键资源”和“关键流程”等[17]。
还有学者基于结构复杂性和竞争战略研究了商业模式的内在特征和运行方式。如,吕鸿江等构建了从整体层面分析商业模式结构特征的构念,即商业模式结构复杂性(CAS),并通过统计学中的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基于实地调研所获得的数据,开发了一个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商业模式结构复杂性测量模型[11]。罗倩等以Zott模型为基础,将商业模式和竞争战略因素纳入同一个分析框架中,构建了一个整合商业模式与竞争战略的匹配模型,并以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样本,通过分析认为商业模式与竞争战略的匹配性与盈利性业绩指标呈显著性线性正相关关系,与成长性业绩指标则呈非显著性相关关系[18]。
综上所述,从现有文献的研究来看,诸多学者已对商业模式做了较为丰富的研究,但鲜有从资源整合的视角运用双向拍卖理论来剖析和探究商业模式如何实现企业价值和消费者愿望同时兼顾的文献,很多文献主要集中于将双向拍卖理论运用于电力市场的机制设计、网上拍卖的机制设计和金融市场中的交易机制设计等[19-24],这就为本文提供了可切入性视角。本文基于双向拍卖理论,针对商业模式资源整合过程中的运作特点与方式,通过引入商业模式“仲裁人”即类似于商业信息系统平台,在市场出清的前提下,对多个资源供给者与多个资源需求者的交易信息进行匹配做了尝试性的研究。
构建双向拍卖机制,需要建构一个类似于瓦尔拉斯“拍卖人”的一个角色,其主要作用就在于协调好买卖双方之间资源的互配性,实现市场出清的目的。因此,本文在对商业模式资源整合过程中也引入了一个资源“拍卖人”,可称之为资源“仲裁人”,即对商业模式资源的供求信息进行搜索、协调的中间组织者,对应在实际生活中最为相似的机构可能就是中介组织或是商业平台①,其主要作用是减少商业模式中作为资源供给者的企业与作为资源需求者的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及其所产生的交易费用。另外,整个商业模式资源整合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间隔型双向拍卖的交易过程,即具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或交易周期。
(一)拍卖流程
针对商业模式资源整合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交易费用过高的情形,商业模式资源整合过程的双向拍卖机制可按如下步骤进行(具体见图1所示)。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与现有基于双向拍卖理论的研究文献保持一致,将商业模式运作过程中提供产品的企业称之为资源供给者②,将需要产品的消费者称之为资源需求者。
图1:商业模式资源整合的双向拍卖机制流程
由图1所示,首先根据商业模式的运作特点和规律,资源供给者与需求者可在一定的交易时期内即所谓的一个拍卖周期内,根据各自的边际生产成本或边际效用(使用价值),向商业模式资源“仲裁人”提交一个有效的报价(即真实的报价)以及在该报价下相应的能够提供或需求的资源量。其次,商业模式资源“仲裁人”对报价进行审核、归类分档,构建报价数据库,并根据报价数据库中的报价信息进行相关处理,形成一个市场出清价格以及能够赢得拍卖的资源供给者与需求者的集合。第三,商业模式资源“仲裁人”对集合内的资源供给者与需求者进行匹配,匹配成功的交易双方订立合同,进行信息交换与实物交割;匹配不成功的进行下一轮的报价、拍卖和交割等,以此类推。这是基于供需视角的商业模式运作效率提升的初步框架,下面我们将具体给出如何来实现商业模式内在资源的有效整合。
(二)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
明确商业模式资源整合的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对商业模式资源“仲裁人”设计既合理又经济的资源分配方式,进而实现商业模式资源的有效整合是至关重要的。假设通过商业模式资源“仲裁人”的匹配,资源供给者从整合过程中获得的收益为Rs,所能提供的资源量为Qs,其整合前的保留收益为ϖs;资源需求者从整合过程中获得的收益为Rd,所能“消费”的资源量为Qd,其整合前的保留收益为ϖd;整个商业模式资源整合过程中所产生的交易费用为C( Qsd)。商业模式资源“仲裁人”所设计的双向拍卖机制的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为:
其中,(1)式为目标函数,即最小化整个商业模式的运作成本,也即拍卖过程中的交易费用;(2)式为资源供给者与资源需求者的个人理性制约(IR,individual rationality),即参与约束,只有通过整合所获得的收益不小于整合前的保留收益,资源供给者与需求者才会有动力参与此轮商业模式的运作;(3)式为资源供给者与资源需求者的激励相容制约(IC,incentive-compatibility),即要诱使资源供给者与资源需求者参与资源整合,就必须使他们通过整合所获得的收益要大于通过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收益,也即相较而言,通过资源整合平台能给企业和消费者带来更多的收益;(4)式为市场出清约束,即通过资源整合能使资源供给量与资源需求量在交易周期内实现均衡③。
(三)交易规则
在明确商业模式资源整合的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的前提下,需要进一步给出实现商业模式资源整合所应遵循的交易规则。商业模式资源“仲裁人”所定义的交易规则是按照第M+1价位的定价原则来使资源供给量与资源需求量达到均衡。
该定价原则陈述如下:假设在一定的拍卖周期内,商业模式资源市场上有l个参与人,其中资源供给者有m人,资源需求者有 n( n =l-m )人,他们分别进行独立的报价并提交给商业模式资源“仲裁人”;商业模式资源“仲裁人”单位化所有参与人的交易量,并把处理后的资源供给量进行加总,设为M个单位;按照所有参与人报价的高低及所对应的单位化后的交易量进行排序,并按第M+1位的价格来决定交易集,即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当第M+1价位的报价者是资源供给者时,所有排序在第M+1之后的资源供给者(即报价低于第M+1价位的)以及所有排序在第M+1之前的资源需求者(即报价高于第M+1价位的)都进入交易集;当第M+1价位的报价者是资源需求者时,交易集的确定规则同上并要排除第M+1价位的报价。这样定义交易集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当边际报价者(即第M+1价格的报价者)是资源需求者时,他总是不能赢得拍卖,从而保证赢得投标的资源需求者的数量总是能够完全被满足。这样处理也可以使得对于赢得投标的资源供给者来说,当他是边际内资源供给者时,他的成交量就是他的资源供给量;而当他是边际资源供给者时,他的成交量则可能少于他的资源供给量。
(四)归一价格
一般来说,对资源需求量较高的需求者应该给予一定的优惠,使之能在报价相同的情况下优先被匹配,这对于减少交易费用、提高整合效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因此,可以通过引入归一价格对资源需求者的报价进行处理,以保证在报价相同时对资源需求高的能优先赢得拍卖或满足。
现以一个有20个资源供给者和20个资源需求者参与的、由某商业模式资源“仲裁人”组织协调的商业模式资源整合为例,以具体地来说明上述所构建的商业模式的资源整合机制。首先,构建资源供给者与资源需求者的具体报价及相应的供需量集合(见表1所示);其次,给出商业模式资源整合过程中所产生的交易费用(如表2所示),其满足随着交易量或交易次数的增加,交易成本是不断减少的要求,即边际交易成本递减原则。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建构的报价数据库和交易成本都是随机产生的,并非刻意取值,这就保证了数据来源的客观性和合理性。
表1:资源供给者与资源需求者的单位报价及供需量
表2:交易成本
价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重新排序,具体见表3所示。
表3:归一化后的报价信息
根据本文所定义的交易规则,以第M+1价位的报价来进行定价,即出清价为第62位的报价20.34。由此可确定,资源供给方的交易集为{Q , R, O, K, F, D, G, J },资源需求方的交易集为{r, g, d, k, s, n},所达成的交易量为 120。按照交易规则,资源供给量最多的供给方与对资源需求最
强烈的需求方进行匹配,商业模式资源“仲裁人”可确定的匹配方案为:{D · k} 、{Q , J·g }、{K ·n} 、{G · d }、{R , F·s}、{O · r},供需方资源量实现均衡。
以此算例分析本文基于双向拍卖机制的激励相容性。对于任意的资源需求方如 h,其真实报价为20.14。若真实报价,由表3可知其不在交易集中,达不成交易;如果报价比真实成本高,如20.25,归一价格后的报价为20.50,经重新排序后第M+1价格是资源需求方r的报价20.39,此时资源需求方h能够赢得交易,但是其在此报价下实现的盈利为-2.75;若报价比20.14低,其更是无法赢得拍卖,达成交易。又如资源需求者k,报价为22.37,其在交易集中且获得了所需的资源,若其改变报价,要么仍在交易集中要么被排除在交易集外。比如其报价改为20.32,归一价格后的报价为20.64,重新排序后第M+1价格仍为20.34,其仍在交易集中;若其报价改为20.01,经归一价格化的报价为20.33,经重新排序后,其刚好为出清价,但根据交易规则,若第M+1价位刚好为资源需求者时应被排除在交易集外,所以k改变报价后就不能进入交易集。因此,对于所有的资源需求者来说,按真实估价进行报价是其惟一的占优策略,是激励相容的。
同理可对任意一个资源供给者进行激励相容性分析。比如资源供给者M,报价为21.02,不在交易集中,不能达成交易,如果其降低报价至20.12,在交易集中并能达成交易,但其实现的盈利为-13.5,出现亏损;若其再提高报价,则其更不可能在交易集中。比如资源供给者O,报价为19.47,在交易集中,能达成交易,若其提高报价至20.33,仍在交易中,对其没有影响;但若其报价变为20.99,经重新排序后的第M+1价格为20.39,其被排除在交易集外。再比如资源供给者Q,其报价刚好为出清价格,若其提高报价变为20.38,可多获得0.6的盈利,但是其无法预知自己就是决定出清价格的第M+1价位的报价者,因为要成为第M+1价位的报价者的概率只有1/130。因此,对于所有的资源供给者来说,按照边际成本进行报价也是其惟一的占优策略,是激励相容的。
因而,总体来说,按照真实报价,不仅能够增进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或剩余,保障双向拍卖的有效运作,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费用,提升商业模式的运作效率。
商业模式运行效率的提高,离不开对其内部交易主体关系的理顺和相关资源的交互匹配。本文针对商业模式运行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复杂性,即围绕商业运作会涉及到诸多的交易主体,运用双向拍卖理论,基于资源整合的实际特征,设计了具有多个商业模式资源供给者与多个商业模式资源需求者参与的,并由商业模式资源“仲裁人”进行协调组织的双向拍卖机制。该机制能够保证在一定的交易周期内,在所构建的报价数据库的基础上,使商业模式资源的供给量与需求量保持出清并且对商业模式资源参与者来说都能实现激励相容。
企业围绕产品买卖所构建商业模式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企业价值,即通过商业模式尽可能多地获取经营利润,并让消费者也从中尽可能多地获取消费者剩余。本文所构建的基于双向拍卖理论的商业模式资源整合机制,可以为企业的企业价值的实现提供一种可实现的路径。当然,这种路径的实现需要商业模式资源供求方、商业模式资源中介组织、政府等三维一体的互动与沟通。如对资源供求方来说,要尽可能地从经营意愿和消费偏好方面予以真实地报价,因为一般而言,说真话才是最优策略,才能获得最高的匹配价值;对于商业模式的资源整合者或者中介组织来说,要尽可能地提高资源整合效率和公开透明度,可以借助现代化的计算技术和通信设备,高效地对相关资源进行匹配;对于相关政府部门来说,除了要对这种实现机制加以积极的引导和提供相应的资金政策扶持外,还要加以严格的监督,避免出现机会主义行为,使得在保障信息快速透明交互的基础上,实现商业模式中的企业和客户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匹配到最合适的资源,减少交易费用,提高资源整合效率。
[注 释]
① 这个中介组织也可以由构建商业模式的企业自行承担,并不需要专门地设立这么一个机构或者组织。比较典型的是戴尔公司,其零库存的商业模式,就是建立在自己既是产品经营者又是产品拍卖者,其主要通过构筑网络销售平台,为不同偏好的消费者和不同类型的电脑产品实现了最大程度地匹配,构筑了戴尔模式。但不论企业是否自行构建,该中介组织或资源站者的角色功能,与企业经营产品的功能还是存在着不同的。前者主要是起信息交互匹配的融通作用,后者则主要是对产品进行改进以满足消费者偏好的作用。
② 这里的资源供给者,我们应作广义上的理解,即有可能是由一个企业所提供的具有多种特性并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产品类型,也有可能是确实有多个提供差异性产品的企业所构成的大型商业模式。
③ 这个交易机制类似于信息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理论,即要实现合作,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诸如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等。
[1] FOSS N J.New Organizational Forms-Critical Perspectiv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Economics of Business,2002,9(1):1-8.
[2] AMIT R,ZOTT C.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493-520.
[3] MENDELSON H.Organizational Architecture and Success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J].Management Science,2000,46(4):513-529.
[4] ZOTT C.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the Emergence of Intra-Industry Differential Firm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97-125.
[5] ZOTT C,AMIT R,MASSA L.The Business Model: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Research[J].Journal of Management,2011, 37(4):1019-1042.
[6] 李显君.关于管理整合的初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4):64-69.
[7] FERGUSSON K J,P M TEICHOLZ.Achieving Industrial Facility Quality:Integration is the Key[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1996,12(1):49-56.
[8] ZOTT C,AMIT R.Business Model Design:An Activity System Perspective[J].Long Range Planning,2010,43(2-3):216-226.
[9] ZOTT C,AMIT R.Business Model Design and The Performance of Entrepreneurial Firm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7,18(2):181-199.
[10] 朱•弗登博格,让•梯若尔.博弈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1] 吕鸿江,程明,李晋.商业模式结构复杂性的维度及测量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12(12):110-122.
[12] 原磊.商业模式体系重构[J].中国工业经济,2007(6):70-79.
[13] ZOTT C,AMIT R.The Fit between Product Market Strategy and Business Model:Implications for Firm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8,29(1):1-26.
[14] 李东.基于结构特征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类型、产业效应与策略体系Meta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6(11):141-146.
[15] MORRIS M,SCHINDEHUTTE M,J ALLEN.The Entrepreneur’s Business Model:Toward A Unified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5,58(6):726-735.
[16] CHESBROUCH H,ROSEBLOOM RICHARD S.The Role of the Business Model in Capture Value from Innovation:Evidence from Xerox Corporation’s Technology Spinoff Companies[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2,11( 3):529-555.
[17] JOHNSON M W,CHRISTENSEN C M,HENNING KAGERMANN.Reinventing Your Business Model[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8(12):51-59.
[18] 罗倩,李东,蔡玫.商业模式对高新技术企业业绩的影响—对Zott模型的改进研究[J].科研管理, 2012,33(7):40-47.
[19] 王先甲,殷红.一种激励相容的电力市场双边拍卖机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28(18):7-15.
[20] NICOLAISEN J,PETROV V,L TESFATSION.Market Power and Efficiency in a Computational Electricity Market with Discriminatory Double-auction Pricing[J].IEEE Tra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2001(5):504-523.
[21] 殷红,王先甲.网上双边拍卖机制设计及其实现[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10):110-116.
[22] WURMAN PR.,WALSH WE,WELLMAN M P.Flexible double auctions for electronic commerce:Theory and implementation[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1998,24(1):17-27.
[23] SULIN BA,WHINSTON A B,H.ZHANG.Building trust in online auction markets through an economic incentive mechanism[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3,35(3):273-286.
[24] 刘波,曾勇,李平.连续双向拍卖机制下的短期价格行为分析[J].系统工程学报,2007,22(1):20-26.
本文推荐专家:
孙文远,南京审计学院经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产品分工与区域经济。
邵军,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 微观计量与国际经济学。
Study on the Improvement Mechanism of Business Model 0peration Based on the Double Auction Theory
CUI YOUYANG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1189, China)
The integration of Business Model is system engineering with many involved benefit bodies.Based on the double auction theory, this thesis designs an incentive compatible mechanism of the integration of much resource of Business Model which involves many resource suppliers, demanders and an arbitrator. In this mechanism, the resource of Business Model can be clear so that economic dispatch and effective integration can be realized. Finally, it gives an example to 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echanism.
double auction; Business Model;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 incentive compatible
F272
A
1008-472X(2014)05-0027-10
2014-03-0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3YJC790027);2013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般项目)(13WTB025);东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SKCX20130033、2242014S20098);江苏省教育厅 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2013SJD790035);江苏省社科研究(青年精品)课题(13SQB-016)。
崔友洋(1980-),男,江苏南京人,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