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培珍
摘要:所谓人文素质,指的是人的精神活动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包括道德情操、人格、品味、文明规范、审美情趣、生活作风等。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作用尤为重要。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因素;构建开放灵活的课堂模式;培养阅读习惯,建立阅读评价;勤写作等方法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学内容;课堂模式;阅读;写作
所谓人文素质,指的是人的精神活动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包括道德情操、人格、品味、文明规范、审美情趣、生活作风等。人文素质,从广义来说指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从狭义来说指人文(文史哲艺)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 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文素质比科学知识更为重要,因为一个不遵守社会规范和公正原则的人,一个自私自利而毫无社会责任感的人,无论智力多高,知识多丰富,都不可能成为有用的人。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塑造人、培养人、完善人。“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逐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怎样在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
第一,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因素。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因素包含文化观念、道德观念、审美观念、个性观念、时代观念和哲学观念等等。《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教学内容中要深入挖掘其人文因素。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诚;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都是爱国爱民的崇高思想感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豁达淡然平静的心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道出了一种悠然自得、超凡脱俗的闲适。语文教学应重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挖掘语文学科的思想文化之美,人格魅力之美,语言文字之美,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开阔的胸襟、远大的抱负、旷达的情思,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二,構建开放灵活的课堂模式。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学生在开放、活泼的学习气氛中思考、感悟,更加人性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采取表演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会作品的语言、思想和艺术 。
第三,培养阅读习惯,建立阅读评价。广泛阅读,才能增强人文底蕴。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除了读课本中的作品外,我们可以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和获奖作品。在阅读中思考人生哲理:如“四书五经”告诉我们,要知礼仪、要博爱;《瓦尔登湖》告诉我们,要忍受贫穷;《惶然录》告诉我们,要追寻自我; 在阅读中感受作品主人公和作者的人格魅力,品味和积累文辞优美的语言。适时地建立阅读评价也是促进和培养阅读习惯的有效方法,如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完以后可以开展语“怎样度过青春”的主题班会。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人格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四,多练笔,勤写作。“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积累人文底蕴和语言素材是写出好作品的前提。我们还要善于观察生活和思考生活,观察人、事和大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怀着对社会、人生深切的人文关怀和道德关怀,把对生活的点滴思考和感悟倾注于笔端,诉诸于纸上。“语言是心灵的声音”。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文品代表了人品,作者的人格品味影响文章的选材、立意,决定文章的格调、价值。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民族气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大公无私的雷锋精神,勤俭自律、发奋图强的自立意识,夸父逐日的坚韧毅力,“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高尚人格等等,都是高远的思想和高尚人格的写照,心怀高远才能写出优秀的文章。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而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尤为重要,所以要引起高度重视。 爱语文,学好语文,用好语文,才能提高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现代写作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