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阅读功能,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2014-09-17 11:53李燕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数学阅读数学能力教学

李燕

[摘 要] 数学阅读,其实是一种培养数学自学能力的有效过程,本文从“数学阅读”出发,探讨了在教学中挖掘教材的阅读功能,以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提升数学教学水平.

[关键词] 数学阅读;数学能力;教学

数学阅读是指学生对数学教材、数学题目等文字、图片进行整理、加工的过程,其将直观的外在信息内化为抽象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进而认知、理解和汲取数学知识. 有效的数学阅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还能形成锁链式的认知过程,使认知环节环环相扣,促进学生在“读中思,思中疑”,从而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如何挖掘教材的阅读功能,以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的数学阅读观念非常淡薄,阅读的兴趣也不高. 良好阅读习惯的缺乏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不甚理想,“不会读”“懒得读”等现象给教师敲响了警钟: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首先要调动学生进行数学阅读的热情.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问题情境具有促使学生阅读的推动力,良好的情境设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还能使学生主动阅读教材,以汲取有用的数学知识. 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阅读水平,有针对性地设计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以形成学生阅读教材的动机.

比如,学习“统计图的选用”时,教师可以利用PPT向学生分别展示某人的身高直线统计图、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条形图,以及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扇形统计图,进而向学生提问: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统计图来搜集、整理和加工数据,从上面的幻灯片中,你们能否归纳统计图的类型以及这些统计图的特点呢?同学们可以阅读教材进行总结分析.

学生在对教材进行深入阅读之后,必然会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加工和整理,保留有用的信息,如哪些数据可用条形统计图来分析,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分别适用于哪些数据等,过滤掉应用性不强的信息,如关于人口普查的介绍等.

以问题情境为动力的数学阅读,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甄别和筛选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2.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阅读材料

“议一议”“做一做”“试一试”“阅读”等教材中所设置的内容都是很好的阅读材料,这些材料内容翔实,语言简明扼要,逻辑性强,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阅读材料往往辅以直观的图表、数字符号,清楚明了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见的数学思想、解题技巧以及数学方法,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中专门设置了“阅读”这一模块——《特殊化》,其向我们介绍了数学重要的思想方法——特殊化,即利用问题的特殊情形所获得的结论或解决方法来探索问题的一般情形. 文章列举了三角形内角和以及多边形外角和两种情况,直观地表现了“特殊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中的运用. 学生阅读之后不仅能知其所以然,掌握“特殊化”的精髓,还能将其运用到解题实际中,从而提高解题效率.

科普常识也是“阅读”模块的重点,如在“幂的运算”一章中,其“阅读”部分分别从基因的特性、个数、载体等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基因的基本情况. 阅读之后,学生不仅能收获课外知识,积累日常知识,还能提高阅读能力. 相对于冷冰冰的数字符号,这些阅读材料往往渗透了人文情怀,对于学生来说,这更是心灵的一个驿站.

培养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

正如法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贝尔纳所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妨碍才能的发挥. ”有效的数学阅读必须从培养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开始. 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具体的数学实例进行引导,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带着兴趣去阅读.

1. 咬文嚼字,反复阅读

数学阅读讲究认真细致,数学的周密性、严谨性和逻辑性使得字词的表达、标点符号的运用都极其准确. 因此,数学阅读切忌“骑兵逛公园,走马观花”,要反复咀嚼,琢磨每一个字词的意思,“吃透”文章大意. 学生不妨将语文课上所掌握的“伎俩”运用到数学阅读中,如运用“找主干”“缩句”等方法,这样不仅能提高阅读效率,还能抓住句子的重点,总结和概括数学知识和问题的精髓.

如学习“从面积到乘法公式”这一章时,导言部分的材料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 “拼图活动,引发我们的灵感;运算推演,证实我们的猜想”,这短短的22个字却蕴涵了较为深刻的数学思想方法,其简洁地阐释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及其作用.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必须咬文嚼字,反复阅读,并能够结合图形和公式进行阅读,以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2. 质疑诘难,比较阅读

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 有效阅读的关键在于质疑和诘难,阅读是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必须本着“不唯上、不唯书、只唯识”的原则,对文本中的问题和留白能够认真地思考、挖掘和探索,从而验证书本结论,理清每一个知识点的联系,知其所以然,并建立知识框架,树立整体意识.

比如学习“单项式乘多项式”一课时,教材从计算一个长为(b+c+d)、宽为a的长方形面积入手,得到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 方法一是将图看成一个大长方形,面积则可表示为a(b+c+d),方法二是把图看成由三个小长方形组成,面积则可表示为ab+ac+ad. 阅读到这里,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疑问:这两个式子之间有什么不同?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毫无疑问,两个式子相等. 接着,教师可以进一步诘难:比较以前我们学习过的乘法分配律,同学们是不是有什么新发现?学生不难得出结论:一般地,对于任意的a,b,c,d,由乘法分配律可以得到:a(b+c+d)=ab+ac+ad.

3. 动手操作,理解阅读

所谓“光说不练假把式”,有效阅读不仅需要“眼到、口到”,还需要“脑到、手到”,全面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之中. 学生结合阅读文本,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动手操作,如折一折、画一画、算一算等,在亲身实践中体验和感受数学魅力.

如在第九章“从面积到乘法公式”的“数学活动”——《拼图·公式》中,学生可以按照文本所示,准备若干块长方形和正方形硬纸片,用这些纸片拼成一个新的长方形,模仿前几课中通过不同方法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自主探索相应的等式. 学生可以马上得出二次三项式的等式:a2+3ab+2b2=(a+2b)(a+b). 接着,教师可以任意写出一个关于a,b的二次三项式,如a2+4ab+3b2,并让学生试用拼一个长方形的方法进行验证.

选择合适的阅读时间

阅读时机的把握相当重要,合适的阅读时机不仅能使学生在关键时候“茅塞顿开”,而且久而久之能提高他们的领悟能力. 课前预习时间、学习新知时间以及总结学法时是进行有效阅读的黄金时间,对于提高数学阅读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课前预习阅读

课前预习主要以阅读输入为主,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学生能够提前把握教学目标,大致了解教学范围和相应的要求,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预习学案,以提高学生阅读的针对性,并促使学生主动阅读.

如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一课时,教师可以布置相关的预习任务:(1)预先让学生阅读P113-114的教材内容,并通过网络收集平行投影的相关知识. (2)完成教材P113《数学实验室》的实验,并猜想相关结论. 当然,预习检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可以随机抽查相关学生,如通过预习与互联网搜索,你从中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课前预习阅读是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一个过程,加上学生自身能力水平的局限,学生不能完全地、深入地掌握知识的精髓 ,这需要教师适当地点拨和指导.

2. 学习新知阅读

由于理解不透彻,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往往会“剑走偏锋”,摸不着头脑,以至于思维“短路”. 教师可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为思维打开“通道”,促使学生扭转思考方向,从而打破定式思维,使其“畅通无阻”.

如学习“乘法公式的再认识——因式分解”一课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因式分解的方法,教师不妨引入新知:将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反过来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同学们能否将ac+ad+bc+bd进行因式分解呢?学生马上会出现以下疑问:既没有可提取的公因式,又不能运用公式法,这要怎么办呢?在问题的驱使下,学生迅速地投入教材的阅读中,教材详细地介绍了思考过程:(1)前两项有公因式a,后两项有公因式b,因此可以得到ac+ad+bc+bd=a(c+d)+b(c+d). (2) a(c+d)+b(c+d)依然不符合几个整式积的形式,式子中还有公因式(c+d),因而可以得到ac+ad+bc+bd=(c+d)·(a+b). 通过阅读,学生打破了公因式只有一项或者一步到位分解方法的定式思维,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结束语

阅读是思维发展的依托和动力,数学阅读改变了以文字为主要材料的阅读方式,数字符号、数学公式以及图表的加入,不仅丰富了阅读素材,而且体现了数学的“人文性”,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数学美”的感受.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应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出发点,以培养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为基点,以选择合适的阅读时间为切入点,将“题看不清”“理解不透彻”“概念混淆”等情况扼杀在“襁褓”之中.

猜你喜欢
数学阅读数学能力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以数学阅读为支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构建“卓越课堂”,提高数学能力
浅论高中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试论初中生数学焦虑对数学阅读的影响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数学课堂教与学研究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创设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意义
“数”山有路“读”为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