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伟
[摘 要] 要实现有效教学、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而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就必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本文不仅阐述了激趣的内外方法,还提出了要敢于放弃、善于取舍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思考;实践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只是为获取多少知识与技能,而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及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数学活动过程.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在此基础之上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探索、合作交流、激励性评价等手段,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调控,并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营造富有生机的学习氛围,善于取舍数学课堂的优劣,以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经验.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精心预设,以达到精彩的生成,还要善于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激趣促学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关键是要使学生喜欢学数学,怎样才能使小学生喜欢数学呢?可尝试从内外两方面激趣促学.
1. 外在方面——寻求教学方法多样化
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适时地讲一些数学趣事或笑话,课前、课中、课后,教师根据教学情况而定,时间大约一分钟左右. 不单单是教师讲,还可以鼓励孩子轮流上台,要求故事、笑话要讲得令全班同学哈哈大笑. 大家试想一下,在一个班级里,如果在数学课上可以哈哈大笑,那孩子们必然会惦记数学课. 这样,孩子们就会喜欢老师,就会时不时地跟家长讲——我们数学老师好!再比如,还可以不断改变课堂的讲课形式,创设引发学生浓厚兴趣的情境,使他们在学习前处于对知识的“饥饿状态”,促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讨论、探究熟悉的生活问题中不知不觉地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学习数学的热情. 如教学“数对”时,我先告诉孩子们:这几天庄老师在年级办公室向其他老师夸咱们班的小明同学这段时间学习很上进,叫人越看越喜欢. 年级的吴老师听后很想认识小明同学. 如果吴老师现在来到我们教室,你们想一想,不用手指,只用嘴巴描述,怎样用数学方法让吴老师清楚小明的位置呢?同学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有的说:“第四大组左边的第三个. ”马上有人反驳:“到底是以吴老师为准的左边,还是这位同学的左边呢?” 我趁机鼓劲:“是啊,为了不让吴老师产生误会,准确描述很重要. ”立马有同学接过我的话:“第八小组的第三个. ” 我故作疑惑:“吴老师现在能确定哪位同学是小明同学吗?” “能!” 全班异口同声. 接着我又问:“能再简洁点吗?”教室里静寂了一会儿,接着有同学大声地喊出“(8,3)”. 如此一来,原本比较抽象的“数对”表示方法,结合生活中的形象“原形”,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兴趣盎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 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 我先出示一个长方形. 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学生总结:“把边长为1 厘米的正方形依次摆放在长方形上,看能摆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那样就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数. ”我肯定了孩子们的这一做法. 接着问:“学校的操场(长方形) 用摆一摆的方法行吗?简便吗?”有的同学互相看看,“不简便,很麻烦!”看到大家的意见很一致,我又趁势追问:“那怎样做简便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的好奇心再次迸发. 此刻,我不急于让孩子们讨论,而是出示了一个长方形的游泳池图,问:“要知道游泳池的面积,能把单位正方形摆到水面上去吗?”教室里出现了短暂的安静,“不能, 绝对不可能. ”此时此刻,孩子们的探究欲望已经到了巅峰,通过自主探究孩子们很快明了:摆、数的方法并非计算面积的最好方法,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宽. 这种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提高教学效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我们也不要吝惜对学生的表扬,应多采用赞赏、激励的办法,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累积学习的兴趣. 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赏的眼光,都会温暖孩子的心,甚至使他终生难忘.
2. 内在方面——挖掘教材的激趣点
主要是依靠数学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兴趣. 一方面,尽量利用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灵活多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如,教材引入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淘气”“笑笑”“智慧老人”“机灵狗”等卡通形象,设计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情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另一方面,更要借助教材展示数学自身的丰富多彩和无穷魅力,促使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这是引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主要途径. 例如,教材注重展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素材的选择和问题的设计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自己生活中的作用,吸引他们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教材注重展示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创作的火热思考;教材注重展示数学内部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一个整体;教材注重展示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或不同的思考方法,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维的丰富多彩,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教材设计了“数学故事”“数学游戏”“你知道吗”等小栏目,既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有趣,又扩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当然,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耐心,让学生明白数学学习不全是那么“有趣”,更要让学生理解甘于“寂寞”也是学会数学应有的一种品性. 教师应有意识地经常引领学生体会解决难题后的成功体验,欣赏数学的内在美.
例如,解决煎饼时间问题时,可先出示问题:用一只平底锅烙饼,每次只能放2张饼,烙一张饼需要2分钟(正、反各需要1分钟),那么烙熟3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你是怎么想的?问题解决后,教师应有意识地引领学生体会解决难题后的成功体验,随即展示两位学生的作业.
[生1:我是这样想的,先放两张饼烙一分钟,再拿出一张饼放另一张饼进去烙一分钟,这时把烙好的拿出来,放刚才烙了一面的进去烙,一分钟后,三张饼就烙好了,一共用了三分钟.\&][生2:(+1)(+2) (-1)(+3) (-2)(-3)
1+1+1=3(分钟)\&]
展示学生的作业之后,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交流、比较,让他们体会生2的数学解决相对于生1来说更简洁、有效,感受欣赏数学符号简洁的内在美.
敢弃善取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更重要的就是要善于把握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命脉——取舍的艺术.
1. 教学目标、内容的取舍
应敢于舍弃片面追求“知识导向型”,而要善于采取“能力导向型”. 当今世界,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引领世界的领袖人物更多的不是以知识见长,而是以分析、演绎、推理、批判、创新能力见长. 实践也证明了,过多、过重的知识学习常常会压抑和挫伤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很多研究表明,创新所需要的基础并不是知识性基础,而是以好奇、探究、兴趣、质疑等为核心的能力为基础. 因此,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对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取舍,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2. 教学方式的取舍
有位专家讲得好,其实孩子走路并不是你教会的,而只需你创设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让他尝试着去走就行啦!我们应敢于舍弃“要我学”式的“灌”学,而善于采取“我要学”式的“让”学;应变“先讲后练”为“先练后讲”,变“多教少学”为“少教多学”.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自主探索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有效的教学;没有自主探索,就不会有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在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这就是说,课堂上,一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钻研;二要留给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摩、动口表达的适度空间. 自主探索是每一节课都必须要有的环节,而合作交流则不然,合作交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解决教学难点,完成学生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同时,合作学习也是丰富学生经验、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无论是自主探索还是合作交流,都需要教师的适当指导才能达到有效学习,否则,任由学生自主的课堂,只能表现为看似活跃其实低效的课堂. 真正的有效教学应当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真正的效果和效益是让学生逐步掌握了学习方法,增强了学习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取舍. 敢弃、善取,才能让教学“删繁就简”;解放师生,才能让学生“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
总之, 要实现有效教学、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方法,还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 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学;凡是学生能自己动手做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做,尽量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展示能力的机会.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教学”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日臻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