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玉霞
[摘 要] 在新课程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站在生命关怀视角下重新审视教学,以学生为本,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线索,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与活力. 为此,笔者以初中数学教学为例,探索了如下教学建议与策略.
[关键词] 生命关怀视角;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策略与建议
在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有些教师没有落实新课程理念,以权威者居之,只教而不理,未发动学生力量,学生没有真正参与课堂,没有发挥自己的聪明与智慧,只是被动接受,依赖教师的权威,于是教师教得疲惫,却收效甚微. 实际上,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头脑中蕴涵了无限的智慧与潜力等着被发掘,等着教师点燃学生头脑中的火把,而不是将学生视为“等待装满知识的容器”. 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面对新课程,教师需要体现生命关怀,重建课堂教学,将“学习主人”与“学习主体”等权利交还给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健康地发展,促进师生生命的发展,让课堂焕发灵性,充满活力.
预留探究合作空间,构建学生
生命主体地位
在传统教学中,常见现象就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台下的学生却正襟危坐,或者象征性地附和,没有进入深层探究,未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后得到的知识往往是现成结论. 这样的教学模式,忽视了生命教育中关怀学生自主性的要求,不利于唤醒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剥夺了学生的自学机会. 实际上,教育的根本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鼓舞与激励,激发学生生命发展的自觉,给学生自主发展以不懈的动力,就如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所指出的那样:“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如此,才能更好地点燃学生头脑中的火把,唤醒学生沉睡的经验与思维,才能引领学生主动发展,让课堂变为学生自我教育、智慧成长的场所,学生也不再是等待知识填满的容器. 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感悟的空间与时间,教师的作用就是旁敲侧击、相机启发. 这样,可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最初的“被动接受”走向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分析“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这一知识点时,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已逐渐形成独立的思维模式,可自主观察、思考分析、假设猜想、总结归纳,数学教师只需予以引导,让学生体验知识过程,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首先,可结合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复习、回顾,并思考:是否可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来判定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自然地进入新知探究学习. 探究活动:以小钉绞合两短两长的4根细木条,长度相同的两根木条为对边,形成一个四边形,将其转动,出现形变,那么在变化过程中,四边形始终是平行四边形吗?引导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的木条动手实验、操作观察、大胆猜想结论. 这样,能给学生预留充足的自学与探究空间,唤醒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使其亲身体验学习过程,感受“自主发现”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与能力.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
主体创造意识
在生命关怀视角下,教师需认识到学习是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提问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偏重教师提问,同学们被动回答老师预设的全部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往往站在教学角度,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所提的问题会超出或低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无法调动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展. 实际上,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每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独立思考,敢于批判教材与教师,则显示了学生的生命灵性与智慧. 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首先,营造良好氛围,将提问权还给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面对新的知识与内容,学生会形成各种疑惑与问题,若教师信任学生,将提问权还给学生,给他们创造宽松而平等的学习氛围,不再过多限制,便能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他们自会表露疑惑,大胆提问. 如教学“合并同类项”时,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而后,教师对学生所提的问题加以梳理,引导学生合作解决、多元解答. 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激活学生的批判精神,促进灵动与生成课堂的发展. 或结合生活实际巧设情境,激活学生的经验,让学生想问;以激励、启发性的语言点拨提示,使其放开胆子敢于提问;或故意出错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与批评品质.
其次,指导方法,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与批判能力,会问并善问.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在长期被动的学习方式下,学生的质疑意识不强,当教师没提问时,同学们就没其他问题了. 或者需在教师的诱导与启发下,学生才能主动提问. 此种情况未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鼓励学生质疑,还需渗透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提问、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教材与老师,提出一个个出于预设之外的、具有价值的问题,发表一个个富有思想、新颖奇特的观点,激活课堂. 如:(1)联系质疑法,即对比新知与旧知,探寻问题,分析联系与区别,深化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②因果质疑法. 如学习数学概念、数学定理时,多问“为什么”;解题时,思考解题思路与方法等. ③逆向质疑,即转换角度,由相反方向进行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④多维发散质疑,即多方位、多层次转换与思考. 如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发散质疑;或收集生活素材,引导同学们发现问题,学会在发现中大胆质疑、观察生活、探索数学问题,或动手操作发现有关问题. 如教学“一次函数的图象”时,学生自主画图象,教师不予以提示与指导,而后展示一些学生作品,使其发现问题、自主解决、获取新知.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成数学
开放生成课堂
在生命教育中,要求教师关注生命的独特性与生成性. 其中,生命独特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个性.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于家庭条件、生活经历、认知水平等因素的各异,形成了不同的“心理世界”,表现在性格与气质、兴趣与爱好、智能与动机、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 因而,对相同的数学问题,学生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有所差别,这体现了学生鲜明的个性、独特的思维,这正是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宝贵而永恒的资源. 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尊重个体差异,允许学生自由表达,让数学课堂变成同学们张扬个性的乐园,变为师生交流互动、思维碰撞、动态生成的创造天地,焕发出无限生命与活力.
首先,问题多维而开放.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开放性情境,布置开放性问题,答案不唯一,解答方式多样,营造开放学习空间,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为他们自选信息,留有余地,让学生在探寻解答过程中重建主体认知结构、完善认知,学会多角度思索与探究,并促进师生多向交流. 如依照(+7)+(-5)=2,要求学生写几个不同类型的算式,使其运算结果等于2. 这是开放性问题,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予以引导,由整数→分数,整式→分式,两个数→多个数,单一运算→混合运算等方面进行思考,获得形式多样、独具特色的算式. 其中,知识水平高的学生可多写几个算式,基础差的同学可少写. 这样不仅能调动各层次学生的主动性与智慧创造,使其深化知识,更能体验到成就感,提高学习信心与热情.
其次,引导学生自由表达与补充,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活力. 如分析某一问题时,可鼓励学生自由发言与自由表达,其他学生则予以补充. 对于相左看法和有争议性的见解,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辩论,思维交锋,碰撞智慧. 教师则捕捉生成资源,促进动态生成. 当学生出现思维“卡壳”时,除教师点拨外,还可以请其他学生帮忙,或师生一起探讨,发挥集体力量,焕发蓬勃生机. 这样,可让学生学会倾听,更学会参与,不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活动的主人翁. 当然,对于学生的发言,即便是错误的看法与观点,教师也需多份宽容、机智与欣赏,认真倾听,发掘思维过程的不完善点,灵活点拨,这些错误资源也能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正确构建新知,走向开放与生成的天地. 另外,教师还需将资料查阅、学习评价与反思等权利交给学生,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调控与反思,让学生形成主人翁意识,走向自我发展.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重视生命关怀,体现生命的自主性、独特性、生成性,将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自己充当指导者与促进者的角色,营造多元而开放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意义建构,实现生命生成,打造充满生命与活力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