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泽铃
摘 要: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学中要恰当运用合作学习的策略,而要有效地实现合作学习就必须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把握它的精神实质。这对于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合作学习 合作时机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新的教学观所关注的不仅是活动的结果,更关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活动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总结规律,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探索及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学会与别人合作的方法。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将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能否有效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实施合作学习,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科学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把握它的精神实质。
1.在宽松愉快的合作氛围中进行合作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心情舒畅的状态下学习工作,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活跃;而在情绪低落时,思路狭窄,思维迟钝。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敢想、敢说、敢做、敢怀疑、敢标新立异。罗杰斯说:“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无拘无束地展开讨论,必须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时就要因题而异,通过巧妙诱导,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如教学“求数轴上两点间距离”时,我改变以往师问生答的形式,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师生对抗赛。由学生任意报两个有理数,看谁最快地说出数轴上它们之间的距离。当学生才算出两三道题时,我已判断完毕。学生在“惊讶”之余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老师如此神速?这里面肯定有什么奥秘?”于是带着渴求的心理探索其中的规律。当学生为初步得出结论而高兴时,我设计了“已知两点间距离和其中一点表示的数求另一数”的问题情境:一个学生说“只要用距离减去这个数”;另一个学生说“可以用距离减去这个数也可以用这个数减去距离”。两位同学谁说得对?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先探究,然后汇报。这样,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其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从而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在重点、难点处实施合作学习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往往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在这些地方加强合作,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在《平方差公式》一节中,当学生发现了平方差公式后,教师组织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平方差公式自编应用题,看哪组编得又快又多又好。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积极主动,编出了不少有特点的题目,但思维角度基本相同,于是便提醒学生从多个角度编题。这样,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待时机成熟后再合作探究,然后组间交流,较好地发挥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
3.在讨论交流中组织高效的合作学习
在相交线一节的教学中,我安排了一个“讨论”的栏目:任意画两条相交的直线,在形成的四个角中,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根据这种位置关系将它们分类。分别量各个角的度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各自所画的两条直线相交的图形,寻找其中所形成的角,找出它们的位置关系,进一步寻找其中的大小关系,从而得到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以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4.在尝试探究中组织实施有效的合作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思维处于混沌、迷惑状态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有助于澄清概念,加深理解。例如:在《多项式除以单项式》一节中,教师提出问题:应该怎么做?用学过的知识能否解决,怎样转化?引导学生思索,随之展开讨论,然后各组拿出讨论结果,再组间交流、辩论……学生在激烈的语言交流中“学他”和“自检”,经历由模糊到清晰,螺旋渐进,分化整合的过程,最终形成准确、清晰的建构。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但不是所有的数学教学内容都适合,也并非所有的数学学习任务都要通过小组活动完成。班级教学、个人学习具有合作学习所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另外数学学科本身存在许多有趣的规律和诱人的奥秘。要概括学习内容、发现规律、提取思维精华时,可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积极地发现,主动地探求,自觉地运用。从而不仅理解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方法,锻炼思维,培养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