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问 激励思维

2014-09-17 05:49李方
关键词:提问思维

李方

摘 要: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教师要问得准,要引导当,要点的好,要设疑巧,要问得新奇特,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打破常规,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探索出多种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去解决问题。

关键词:有效;提问;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6-041-2

一、提问准 有效思维

要使课堂提问有效,首先要做到问题的指向明确、提问针对性强,学生一听就知道问的是什么,以及期待何种回答。不能不着边际、过于空乏,使学生不知从何回答。提问的语言力求做到准确、简洁、清晰,避免不规范,模棱两可的提问。

例如:一次听一位年轻老师上课,内容是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在初步认识了钟面,了解了整时概念以后,老师出示了几个不同整时的钟面,让小朋友观察几个钟面的时间,意在找出时针分针的特点,以及整时的时候分针和时针的规律。

他问:看了这些钟面,你有什么发现?

生1:这几个钟有长方形的,也有圆的,还有卡通的……

生2:钟的颜色都不一样。

生3:我发现有一个钟面的时针特别粗。

……

为什么学生的答案会如此稀奇百怪?显然和老师的提问有很大关系。如果提问目标明确些,分层设计提问来试一试。

问题一:观察这几个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的长度,粗细,你发现了什么?因为指向明确,就是看针的长短粗细,学生马上能答出来。

问题二:请大家观察分针,它们都指的是数字几,时针呢?

因为提问针对性强,学生一听就知道问的是分针指着数字几,马上找出共同点——原来分针都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如此准确地提问,就能有效引导学生在老师的问题中捕捉数学信息,并且很快找到有用的信息,总结规律。因此提问的准确度、导向性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向的定位,影响学生是否能回答问题及回答问题的水平。教师备课时就要明确提问的目的:为引入新课、为新旧联系、为突出重点、为解决难点、为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还是为促使学生思考或者为总结归纳等等。要尽可能从学生出发,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不清的提问,保留针对性,准确性强,有实际意义,步步分层的提问,使提问目标准确,恰到好处,为教学穿针引线,使学生真正做到有效思维。

二、步步引 启发思维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要努力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应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难易恰当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寻求问题的解决。反之,则会造成学生思维的障碍。因此课堂上的设问应该是步步深入,循序渐进的,设问之前,首先要了解知识体系,知识结构,明确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在学习的知识点,以及下一个相关知识点,有效进行联接。

例如:一次公开课,上的是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这一课,在这节课的最后,老师精心选取了一段视频:有四个孩子在分蛋糕,后来又来四个,变成八个人分蛋糕,等分完,小朋友们想吃的时候又来一个小孩,第八个小孩就把自己蛋糕分了一半给第九个孩子,最后大家都开心地吃到了蛋糕。

教师在视频开始只有四个小朋友分蛋糕时提问:如果是平均分这个蛋糕的话,每个小朋友分到这个蛋糕的几分之一?

生很快答道四分之一,因为这是简单的几分之一的分数知识。

又来了四个小朋友时再追问:这时有几个小朋友在分蛋糕?那如果平均分的话每人分得的是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

通过视频中孩子分蛋糕的动作,明显看出平均分成8份,那每份就是八分之一,虽然问题在深入,但是学生能根据分数的含义很快得到答案。

视频结束后再问:这些孩子懂得分享的快乐,真好,那么最后来的小朋友分到了蛋糕的几分之几?是九分之一吗?

……

通过一个个由浅入深,从基础到开放的问题,步步引导,不仅巩固新知,还不失时机地用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诱导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有效目的。

三、适当点 强化思维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进其知识内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取决于教师的点拨、引导、启发是否得法。

例如:五年级上用替换法解决问题的策略。百货商店运来300双球鞋,分别装在2个木箱和6个纸箱里。如果2个纸箱同1个木箱装的球鞋一样多,那么,每个木箱和每个纸箱各装多少箱球鞋?

题目出示后,教师点拨提问:能不能把两种箱子变为一种呢?哪句话里描述了这个意思?

学生马上想到:2个纸箱同1个木箱装的球鞋一样多。

教师继续点拨:那能不能用把木箱全部变成纸箱的方法来解决呢?

……

通过老师的及时点拨,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学生便能举一反三,用这两种方法都将箱子进行了等量代换,解决了问题,教师的教学也事半功倍。

四、巧设疑 促进思维

有些问题,教师作答固然容易,但倘若把学生思维再推进一步,学生便有可能自行解决,让学生能在开动脑筋的过程中明白最终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样做肯定要比接受老师灌给的一个答案更有价值。它能让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也会自觉地养成“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习惯。

例如:一年级下册看图应用题。第一题图上一共有11支蜡烛,吹灭了9支,还剩几支?根据图上信息一眼就看出还有2支蜡烛还亮着,学生很快完成了这个问题。

可是第二题是这样的:树上原来有18只猴子,下来了9只,还剩多少只?图上一棵大树上只画出了4个猴子头,教师这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反问:图上画了树上还有4只猴子,对吗?学生通过思考发现18-9=9而不是4。这样的设疑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思考发现看来光看图是不对的,有可能调皮的猴子躲在树丛中看不见,要懂得真正意思才能计算正确。

因此,巧设疑,实为套学生口径,顺学生思路,进而导向正确理解过程的一种简捷方法,也是实践中最常用的方法。

五、新奇特 激励思维

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感受自主探究的乐趣。同样一个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就可想而知了。相反,如果变化提问的方式,角度,让学生有一种新奇特的感觉,那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一定非常高。

例题:今天老师来到一家小店门口,看见广告牌上这样写着:好消息,好消息,3个空汽水瓶可以换一瓶汽水,机会难得,大家快来买呀。老师看了很开心,一下子就买了十瓶汽水。猜猜根据广告的说法,老师最多能吃到几瓶汽水?

这样有趣而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一下子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孩子们很快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中去了。

当有的同学说出:买十瓶能喝到十瓶时,教师提示:根据三个空瓶就能换一瓶汽水,你思考了吗?

这时问题卡住了,教师激励说:如果能借一个空瓶给你,你能想出办法再喝一瓶吗?行了,借一个凑满三个,等喝完再用三个空瓶去换一瓶汽水,喝完了再把这个空瓶还掉,那么买的十瓶汽水就一共能喝到15瓶了。

这样的问题一下子就能很好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激励他们的思维,加上教师适时的提示、点拨,引人入深,扣人心弦,真正地激励学生的思维,投身到问题解决的情景中去。endprint

猜你喜欢
提问思维
思维总动员(三十)
巧设提问,让思维多走一步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