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莉
摘 要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作为有着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度,其中的优秀文化自然不可忽视,在如今这个时代,该如何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文化的营养,哺育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这是作为语文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 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 道德 文化素养 文化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111-01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积聚的传统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广度,高深莫测的深度,囊括了诸子百家、琴棋书画、传统节日、服饰戏剧等各种形式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语文教师该如何从中选取精炼部分简易又有效深入地传达给学生,让其掌握并产生浓厚的兴趣呢?我想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比较合适的是让他在轻松有趣的过程中体会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感悟并能自主地去探索。因此,作为教师可以把传统文化和学生道德教育、文化素养的积累、文化生活的丰富这三个方面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自主的学习环境中,既培养人文素养、健全人格,又能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一、道德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道德教育。不管是从《三字经》到《弟子规》《道德经》……这样的书籍中,还是历代的“繁文缛节”,无不渗透着古人在道德品质上对己对彼的严格要求。道德不仅能调节社会矛盾,也能催人奋进、追求至善。是一个国家稳定和个人进步发展的必要条件。幸运的是,不管是从书籍、历史故事,我们都能领悟各种道德品质的精髓,这些都是帮助学生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资源。代表传统文化的圣贤君子,堪称人格典范,以他们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典籍传承着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对学生注重思想、行为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道德教育,不仅使学生受益终生,从个体行为对社会的影响来看,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古语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学生与传统文化文本的对话过程中,通过静心阅读或者生动讲述,使自己和历史人物交流,对他们的认识、思想、情感、追求、人格、品位等,或认同,或发问,或共鸣……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思想渐渐摆脱浮躁,让纯洁的心灵不迷失方向并能勇往追求光明之旅。
二、文化素养的积累
语文教学另一块较为重要的内容便是进行语言的积累。中国经典文学读本不胜枚举,在这些古诗文中,勤奋好学、埋头苦干的精神;刚直不阿、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锐意改革、励精图治的政治抱负;能够塑造出热爱祖国、道德高尚的一代新人,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通过熟读成诵的方法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有效手段,传统经典可积累的内容很多,我们根据实际挑选诗文,每天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校园。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这个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
三、文化生活的丰富
中国传统文化生活可谓是丰富多彩,随着时代的发展,部分文化形式正在渐渐淡化,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重拾这些有趣的文化活动,不仅使学生了解了传统文化,也定能增加学习生活的乐趣,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传统节日活动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教师可以结合课程,适时开展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秋节、重阳节组织学生朗读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玩月》、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诗篇,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时引导学生诵读高适的《除夜作》和杜牧的《清明》等诗篇。将节日融入中华经典诵读的内容,都将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幸福生活、建设美好明天的激情。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实践。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通过出板报,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进行交流。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或者观看各类传统艺术的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其中的文化底蕴。
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性情,感悟人生哲理,提升传统文化素养,而且使学生积累了宝贵的写作素材,提高了语文学习水平,可谓是一箭双雕。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努力,需要每个学生的努力,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在传统文化和语文学习中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使语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
(责任编辑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