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大学生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2014-09-17 18:49:23丁访维
考试周刊 2014年59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大学生

丁访维

摘 要: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本文阐释了文化、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指出某些大学生存在有悖优秀传统文化的现象,提出对大学生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思考,对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 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则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对他们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主要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

二、传统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界定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其主要包含热爱祖国、自强不息的精神;诚实守信的做人原则;和为贵、仁爱、尊老爱幼、尊师重道、厚德载物等内容。

三、部分大学生有悖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现象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对国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首先要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其次要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从总体上来看,当前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健康的,肯定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但在部分大学生身上,存在与优秀传统文化相悖的行为习惯,不利于优秀的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因此必须对大学生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1.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学习动力,没有远大目标和理想,怕苦怕累,缺乏拼搏与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自强不息”就是为了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而执著追求,这种积极向上、坚韧奋发、革故鼎新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始终不屈不挠、傲然挺立的重要原因。大学生无论什么时候都需要传承这种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自强不息”精神。

2.部分大学生抗挫能力差,在做事态度上往往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某些大学生一旦受挫,会在一段时间内感到精神空虚,迷失了方向,失去了理想,失去了动力,追求及时行乐,导致他们对他人对社会漠不关心。

3.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奉献,强调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实现,强调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然而在价值观的选择上,部分大学生更注重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崇尚物质,把金钱和利益放在第一位。国家意识、集体意识淡漠,缺乏积极为社会、为国家、为他人奉献的精神。如有的学生为了评优或奖学金,不惜花重金请客吃饭或拉选票;反之, 对自己没有“甜头”的事则不关心、不过问。

4.部分大学生缺乏团结、互助、合作之精神,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往往会和父母、同学争得面红耳赤,不考虑他人感受,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个人主义严重。一个社会只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的社会风气,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

5.部分大学生在接受国外先进思想和文化的同时,崇洋媚外,总想着毕业后出国留学,降低了本国民族的自豪感,放弃毕业后报效国家的远大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抱负。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人自古就热爱祖国,具有爱国主义思想,敢于并且主动担负社会责任,在社会安定之时励精图治,在民族危亡之际救亡图存,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前途牢牢联系在一起。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部分大学生缺乏诚实守信的美德,如毕业后不偿还国家无息贷款的大学生已不鲜见。诚实自古就已经成为我们民族先人的重要道德规范,被看成是做人的根本,正所谓“君子养心莫于诚”。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中,一诺千金、重诺守信是人与人之间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因此,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是每位大学生都必须传承的优秀文化传统。

四、对当代大学生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在政治、文化日益多元化的今天,重视本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之始终保持民族性与时代性,对于国家的发展尤为重要。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理应承担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责任,因此,加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与自豪感,有利于创造我们生生不息的精神家园。

1.加强学校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2006年9月国务院《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校要继续发挥思政课的积极作用,不断丰富教学形式,增强思想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增强大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全部力量。”

2.利用校园传媒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文学、艺术、学生文艺活动、学校讲座、电子报刊等载体中,唤起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热情,营造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环境和学习氛围。

3.高校应多向大学生宣传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引导大学生走进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华夏文明的深厚底蕴。如举办励志讲座、学习《弟子规》,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践行优良传统美德,增强大学生传承优秀文化的信心和勇气。

4.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发扬优良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合力,提高大学思想道德素质。让大学生从典籍、故事及真实的人或事上感受中华传统美德,养成崇高品性,在自己的言行举止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志报效祖国不但是当代大学生应尽的义务,而且是每位中华儿女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更是伟大祖国对我们的要求和期待。只有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良传统美德,才能使人们真正懂得真善美,自觉抵制假丑恶,为中华民族营造美好的精神家园;只有发扬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强我民族之魂;只有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文明,国家才会更加兴旺发达。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张岂之.挖掘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J].人民日报,2012-12-10.

[3]党的十八大报告学习读本.

[4]余卉.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3,12.

[5]串冬梅.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2009-11-11.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7:13:51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56:25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43:28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2:24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40:02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