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记》中的比较标记

2014-09-17 08:56叶建军
关键词:琵琶记语义上状元

叶建军

(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元末明初著名戏曲家高明(字则诚,浙江瑞安人)所撰南戏《琵琶记》,代表南戏最高成就。《琵琶记》版本颇多,其中清陆贻典钞校本《新刊元本蔡伯喈琵琶记》“是我们现知钞录年代最晚,又是可以追溯底本形成年代最早的古本《琵琶记》版本”,虽然“经后人一定改订,但我们仍可以把它看作是现存《琵琶记》版本中最接近高则诚原作面貌的古本”。[1]钱南扬先生《元本琵琶记校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以陆贻典钞本为底本,校以巾箱本及《九宫正始》所引元本。我们依据钱南扬先生的《元本琵琶记校注》,拟对《琵琶记》中的比较标记进行探讨。马建忠将汉语的比较范畴分为平比、差比与极比三类:“平比者,凡象静字以比两端无轩轾而适相等者也”;“差比者,两端相较有差也”;“极比者,言将所以比之象推至于其极也”。[2]135-140我们这里仅探讨《琵琶记》中的平比标记与差比标记。

一、《琵琶记》中的平比标记

《琵琶记》中的平比标记有“似”类、“如”类及其他平比标记。

(一)“似”类平比标记

《说文解字·人部》:“似,象也。从人,以声。”[3]165“似”的本义是像、如同,用于平比,表示人或事物X与Y在某方面具有相似性。《琵琶记》中“似”类平比标记有“似”“好似”“一似”“相似”等。

1.“似”

平比标记“似”一般用于肯定句式,有37例。例如:

(1)最喜得今朝新酒熟,满目花开似绣。(第二出)

(2)一心忙似箭,两脚走如飞。(第十六出)

(3)侯门深似海,不许外人敲。(第二十五出)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似”“最迟在南宋末期已由表示平比的动词语法化为表示差比的介词,相当于引出差比对象的介词‘于’”,但是例(2)“一心忙似箭”、例(3)“侯门深似海”中的“似”仍然是动词,表示平比,这是因为二例中的比较主体与比较客体均属于不同的语义范畴,而“当‘XA似/如Y’中的X与Y为不同的语义范畴时,我们关注的显然是二者之间的相似性而不是差异性,即便到了现代汉语也是如此”。[4]

有1例“似”与“一般”构成框式平比句式“X似Y一般”。例如:

(4)奴家从来薄晓得些丹青,何似想象画取公婆两个真容,背着一路去,也似相亲傍的一般。(第二十八出)

“似”也可以用于否定句式或反诘句式。“似”字否定句式与“似”字反诘句式在语义上一般是表示人或事物X比不上Y,换言之,二者一般是表示差比。

《琵琶记》中“似”字否定句式均是“X不似Y”构式,可称作“不似”否定句式,共有3例,均是表示差比。例如:

(5)强对南熏奏虞弦,只见指下余音

不似前,那些个流水共高山?(第二十一出)

“似”字反诘句式有“X何似Y”“X争似Y”两种构式,可分别称作“何似”反诘句式、“争似”反诘句式。“何似”反诘句式有8例,均是表示差比。例如:

(6)相公,只是你心里不欢喜的上头,你无心弹,何似教惜春和老姥姥安排酒过来,消遣歇子?(第二十一出)

(7)夫人,这个妇人偏不好?必定是个教化的,何似收留它。(第三十四出)

《琵琶记》8例“何似”反诘句式中的X、Y均为谓词性成分。“何似”原本是“哪似、哪如、怎如”的意思,用反诘语气表示X不如Y或比不上Y。以上“何似”反诘句式已主观化,表示在言者看来应该舍弃X,选取Y,可以认为上例中“何似”已词汇化了。

“争似”反诘句式有1例,也是表示差比。例如:

(8)人爵不如天爵贵,功名争似孝名高?(第四出)

2.“好似”

“好似”相当于“好像”,表示X与Y极其相似。《琵琶记》中“好似”共7例。例如:

(9)女娘撩乱隔墙花,好似半仙戏耍。(第三出)

(10)险跌折了腿也么哥,险摏破了头也么哥,我好似小秦王三跳涧。(第九出)

3.“一似”

“一似”大致相当于“好像、如同”,表示X与Y完全相似。《琵琶记》中“一似”共5例。例如:

(11)须臾之间掉下来,一似狂风吹片瓦。(第九出)

(12)一似瓮中捉鳖,手到拿来。(第十六出)

其中1例“一似”与“一般”形成框式平比句式“X一似Y一般”。例如:

(13)虽然这头发值不得惹多钱,也只把做些意儿,一似教化一般。(第二十四出)

4.“相似”

“相似”有2例,其中1例与介词“和”形成框式平比句式“X和Y相似”。例如:

(14)桃花一岁岁相似,人面一年年不同。(第二十八出)

(15)也道我和他相似,也不放我笑一笑。(第三出)

(二)“如”类平比标记

《说文解字·女部》:“如,从随也。从女,从口。”[3]262“如”的本义是顺从、依照,引申为像、如同,用于平比,表示人或事物X与Y在某方面具有相似性。《琵琶记》中“如”类平比标记有“如”“犹如”等。

1.“如”

平比标记“如”一般用于肯定句式,有38例。例如:

(16)说开说合口如刀,波俏。(第六出)

(17)六宫里呕呕哑哑,乐声奏如鼎沸。(第十五出)

“如”也可以用于否定句式和反诘句式。“如”字否定句式与“如”字反诘句式在语义上均表示人或事物X比不上Y,即表示差比。

《琵琶记》中“如”字否定句式均为“X不如Y”构式,可称作“不如”否定句式,共18例。“不如”否定句式中表示比较的两项X与Y一般是谓词性成分。“不如”否定句式表示X比不上Y,但是往往带有言者的主观倾向性,即在言者看来应该舍弃X,选取Y。“不如”有强烈的词汇化倾向。例如:

(18)我终久是个死,这里有一口井,不如投入井中死。(第十六出)

(19)料想终须饥死,不如早赴黄泉,免把你相牵绊。(第十六出)

《琵琶记》中“如”字反诘句式有“X何如Y”“X怎如Y”“X争如Y”三种构式,可分别称作“何如”反诘句式、“怎如”反诘句式、“争如”反诘句式。“何如”反诘句式有5例。例如:

(20)婚姻事难论高低,论高低何如休嫁与?(第三十出)

(21)日晏下彤闱,平明登紫阁。何如在书案,快哉天下乐。(第三十六出)

“何如”反诘句式中X、Y均为谓词性成分。“何如”原本是“哪如、怎如”的意思,用反诘语气表示X不如或比不上Y。上例中“何如”反诘句式已主观化,表示在言者看来应该舍弃X,选取Y。上例中的“何如”可以认为已词汇化了。

“怎如”反诘句式有3例。例如:

(22)纵有花容月貌,怎如我自家骨血。(第十二出)

(23)悲伤,鹭序鸳行,怎如乌鸟反哺能终养?(第二十三出)

“争如”反诘句式有1例。例如:

(24)途中味,客里身,争如流水蘸柴门?(第七出)

“怎如”反诘句式、“争如”反诘句式也已主观化,均表示在言者看来应舍弃X,选取Y。

2.“犹如”

平比标记“犹如”仅1例。例如:

(25)楼台银铺,遍青山犹如画图。(第四十出)

(三)其他平比标记

《琵琶记》中平比标记除了“似”类、“如”类之外,还有“是”“厮象”“同”“一般”等。

1.“是”

平比标记“是”表示在言者看来X与Y为同一关系,凸显了X与Y在某方面的相似性。《琵琶记》中平比标记“是”有6例。例如:

(26)小娘子是瑶台阆苑神仙,蔡状元是天禄石渠贵客;何况玉音主盟,金口肯与说合;若做了百年夫妇,不枉了一对姻缘。(第十一出)

(27)丈夫,你便是米么,米在他方没寻处。奴便是糠么,怎的把糠救得人饥馁?(第二十出)

其中1例“是”与“一般”形成框式平比句式“X是Y一般”。例如:

(28)你今日既无父母,又无公姑,你便是我孩儿一般。(第三十八出)

2.“厮象”

平比标记“厮象”相当于“相像”,《琵琶记》中有1例,其与介词“和”构成框式平比句式“X和Y厮象”。例如:

(29)有个婆娘来,背着一个琵琶,到和姐姐厮象。(第三十三出)

3.“同”

“同”有1例用于肯定句式,与介词“和”构成框式平比句式“X和Y同”。例如:

(30)我凤枕鸾衾也和他同,到凭兔毫茧纸将他动。(第三十五出)

另有1例“同”用于否定句式,即例(214),“同”前加否定词“不”。“不同”否定句式在语义上表示差比。

4.“一般”

“一般”相当于“一样”,共4例。“一般”可以与平比动词“似”“一似”“是”构成框式平比句式“X似Y一般”“X一似Y一般”“X是Y一般”,各有1例,即例(4)、(13)、(28)。“一般”还可与介词“和”构成框式平比句式“X和Y一般”,有1例。例如:

(31)天下少甚么厮象的,须知仲尼

和阳虎一般庞。(第三十六出)

(四)《琵琶记》与《张协状元》的平比标记比较

南戏《张协状元》由南宋时期温州九山书会编撰,是保存至今最早的南戏剧本,其反映的应该是南宋时期的语言面貌。同为南戏的《琵琶记》反映的是元末明初时期的语言面貌,二者均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温州方言色彩,具有可比性。我们可以将《琵琶记》与《张协状元》中平比标记的使用情况进行比较,详见下表。需要说明的是,表中平比标记包括平比标记的否定式、反诘式,标记后数字表示该标记出现的次数。

表1 《琵琶记》与《张协状元》中平比标记使用情况比较

由上表可以看出:

1.《琵琶记》中“似”类平比标记比《张协状元》丰富。《琵琶记》沿用了《张协状元》中所有的平比标记“似”“好似”“一似”与否定式“不似”,同时又使用了新的平比标记“相似”与反诘式“何似”“争似”。

2.《琵琶记》中“如”类平比标记相对于《张协状元》而言已趋于简化。《张协状元》中平比标记“如”“尤(犹)如”、否定式“不如”与反诘式“争(怎)如”“何如”在《琵琶记》中继续使用,不过平比标记“浑如”“有如”已不见踪迹。

3.《琵琶记》沿用了《张协状元》中的平比标记“是”“一般”与否定式“不同”。《张协状元》中平比标记“像”“若”类平比标记“若、好若、浑若”与否定式“不若”在《琵琶记》中已不再使用,《琵琶记》中出现了平比标记“厮象”“同”。

二、《琵琶记》中的差比标记

《琵琶记》中差比标记有“胜”类、“赛”类及其他差比标记。

(一)“胜”类差比标记

《琵琶记》中“胜”类差比标记有“胜”“胜似”。

1.“胜”

“胜”繁体作“勝”。《说文解字·力部》:“勝,任也。从力,朕声。”[3]292“胜”的本义是胜任,引申为胜利,进一步引申为胜过、超过,用于差比,表示人或事物X胜过或超过Y。《琵琶记》中差比标记“胜”有3例。例如:

(32)张家李家,都来唤我。我每须胜别媒婆。(第十一出)

(33)却不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第十六出)

2.“胜似”

叶建军认为,“‘胜似’是在糅合句式‘X胜似Y’中发生词汇化的”;“在韵律制约、语义范畴变化、用频较高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糅合句式‘X胜似Y’发生了重新分析,即:X+[胜+(似+Y)]→X+[(胜+似)+Y];跨层结构‘胜似’在结构上固化了,在语义上也发生了变化,从而词汇化为一个表示差比的动词”;“最迟在南宋末期‘胜似’已词汇化了”。[4]《琵琶记》中差比标记“胜似”有2例。例如:

(34)你休道无人供养,你做得官呵,三牲五鼎供朝夕,须胜似啜菽并饮水。(第四出)

(35)〔丑〕但愿应时还得见,〔合〕果然胜似岳阳金。(第三十二出)

(二)“赛”类差比标记

《琵琶记》中“赛”类差比标记有“赛”“赛过”。

1.“赛”

《说文解字·贝部》:“赛,报也。从贝,塞省声。”[3]131“赛”的本义是祭祀酬报神恩,特指比赛,引申为胜过、比得上,用于差比,表示人或事物X胜过Y。《琵琶记》中差比标记“赛”仅1例。例如:

(36)风月赛阆苑三千,云雨笑巫山

二六。(第十八出)

2.“赛过”

差比标记“赛过”仅1例。例如:

(37)正是休夸东壁图书府,真个赛过西垣翰墨林。(第三十五出)

(三)其他差比标记

《琵琶记》中差比标记除了“胜”类、“赛”类之外,还有“强如”“比”“于”。

1.“强如”

“强如”相当于“强于”,构成“X强如Y”差比句式,表示X比Y强,或X胜于Y。叶建军认为,“强如”是由跨层结构词汇化而来的[4]。《琵琶记》中差比标记“强如”有5例。例如:

(38)青云路通,一举能高中,三千水击飞冲。又何必扶桑挂弓?也强如剑倚在崆峒。(第九出)

(39)尝闻古贤书,狗彘食人食,公公,婆婆,须强如草根树皮。(第二十出)

2.“比”

《琵琶记》中差比标记“比”一般用于肯定句式,引出差比对象Y,有3例。例如:

(40)我已如今七十岁,比你公婆少一旬。(第二十八出)

(41)姑姑,你比我没个公婆得承奉呵,不枉了教人做话靶。(第三十四出)

“比”也可用于否定句式表示差比,其中“不比”否定句式3例,“比不得”否定句式1例。例如:

(42)我这小娘子不比别的,老相公不轻许,且慢着。(第六出)

(43)公公,这里是冢上坟间,比不得暖阁红炉。(第四十出)

“比”也可用于反诘问句表示差比,只有“怎比”反诘句式,仅1例。例如:

(44)遣臣归,得事双亲,隆恩怎比!(第十五出)

3.“于”

差比标记“于”有1例,引出差比对象Y,形成差比句式“XA于Y”。例如:

(45)你今日既无父母,又无公姑,你便是我孩儿一般;况你婚先归于蔡氏,年又长于我儿,不必多辞。(第三十八出)

(四)《琵琶记》与《张协状元》差比标记比较

《琵琶记》与《张协状元》中差比标记的使用情况可以列表如下。

表2 《琵琶记》与《张协状元》中差比标记使用情况比较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

1.《琵琶记》沿用了《张协状元》中“胜”类差比标记“胜”“胜似”,不过《张协状元》中使用的差比标记“胜如”在《琵琶记》中未见用例。

2.《琵琶记》中出现了新的差比标记“赛”“赛过”,这是《张协状元》所未见的。

3.《琵琶记》沿用了《张协状元》中差比标记“比”、否定式“不比”、反诘式“怎比”与差比标记“于”,《张协状元》中差比标记“强”“强似”“过”否定式“弗比”、反诘式“如何比得”在《琵琶记》中未见使用,《琵琶记》中出现了《张协状元》中未见的差比标记“强如”。

三、结论

南戏《琵琶记》中“似”类平比标记有“似”“好似”“一似”“相似”,其中“似”也可用于否定句式或反诘句式,有“不似”否定句式、“何似”反诘句式、“争似”反诘句式,在语义上均表示差比。“如”类平比标记有“如”“犹如”,其中“如”也可用于否定句式或反诘句式,有“不如”否定句式、“何如”反诘句式、“怎如”反诘句式、“争如”反诘句式,在语义上均表示差比。《琵琶记》中还有“是”“厮象”“同”“一般”等平比标记,其中“同”或与介词“和”构成框式平比句式“X和Y同”,或用于否定句式,即“不同”否定句式,在语义上表示差比。“一般”不单独使用,总是与“似”“一似”、“是”或“和”构成框式平比句式“X似Y一般”“X一似Y一般”“X是Y一般”“X和Y一般”。

《琵琶记》中“胜”类差比标记有“胜”“胜似”,“赛”类差比标记有“赛”“赛过”,另外还有差比标记“强如”“比”“于”等。其中差比标记“比”可以用于否定句式或反诘句式,有“不比”否定句式、“比不得”否定句式、“怎比”反诘句式,其在语义上仍是表示差比。

《琵琶记》中比较标记与南宋时期南戏《张协状元》中比较标记有同也有异,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旧的比较标记的沿用,如“似”“如”“一般”“胜”“胜似”“比”“于”等;二是旧的比较标记的消失,如“浑如 ”“ 有如”“若”“好若”“浑 若”“强似”“过”等;三是新的比较标记的出现,如“赛”“赛过”“强如”等。

[1]孙崇涛.古本《琵琶记》说略[J].中华戏曲,2008(1):110-120.

[2]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4]叶建军.“X胜似Y”的来源、“胜似”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J]. 语言科学,2013(3):235-249.

猜你喜欢
琵琶记语义上状元
如果你在明朝考状元
状元饼
高考报道,不追“状元”追什么
今年我们为什么不追状元?
四级单词对对碰(2)
浅论朱元璋与《琵琶记》的关系
描写物态,仿佛如生
论高明《琵琶记》的悲剧性
去南戏博物馆看《琵琶记》
英语并列结构中的对等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