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宏芳
摘 要: 本文从概念整合模式下的认知翻译观看中国古诗翻译。概念整合下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一个四空间的整合过程。通过实例解读,作者认为,诗歌翻译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整合的过程,是一种跨文化的认知活动,除了文本之间的转换外,还涉及源语和译语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是译者在原文和译文认知框架制约下的主观选择过程。
关键词: 概念整合 认知翻译观 诗歌翻译
一、 引言
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曾说:“诗歌是翻译中丢失的东西。”究其原因,首先是诗歌独特的语言特征,如节奏、韵律等,难以在目标语中完全得到转换。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诗歌的语言是“隐喻式的语言”,含有丰富的意象和多种修辞手法,给其翻译带来了困难。诗歌中的隐喻“体现着两个民族对事物的认知体验的共性和差异” (王泽霞,2008)。因而,诗歌的翻译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的认知活动。
Fauconnier在专著《思维与语言中的映射》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1997)中提出概念整合理论。该理论以心理空间理论为基础,当一个心理空间中的概念和另一个心理空间中的概念产生映射关系后,便会形成新的心理空间,从而产生新的概念。该理论包括四个心理空间:输入空间1、输入空间2、类属空间和整合空间。总体来说,读者共有的类属空间是各个输入空间彼此形成类比和建立映射的基础。将概念整合理论的四个空间对应翻译过程,得出相应的四个空间,即:源语文本空间(source text space);译者空间(translators space);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目的语文本空间(translation space),即译文的生成空间。
王斌在《概念整合与翻译》一文中这样解释翻译过程:源语文本及其文化认知图式作为一个输入空间(Input I),译语表达形式及其文化认知图式作为另一个输入空间(Input II),它们共同投射至第三空间:交织空间(blending space)。 在同类空间(generic space)制约下形成自己的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产生新的表达形式(译文文本)(王斌,2001)。译文是译者在原文和译文认知框架制约下的主观选择过程。因此,译文只能是源语文化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译语文化表现形式在第三个概念域内的整合。
本文以该认知翻译观为指导,通过对《国风·卫风·氓》译文的对比分析,提出翻译是人的有规律的认知运作的结果,而非文本自身无定规的游戏。
二、 概念整合理论下的翻译观
《国风·卫风·氓》出自《诗经》。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此诗通过弃妇的自述,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受压迫和损害的现象。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通过描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诗中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开头,先以茂盛的桑树比照自己的青春,继而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①Ah! Thou young lady/Seek no licentious pleasure with a gentleman,/When a gentleman indulges in such pleasure,/Something may still be said for him,/When a lady does so,/Nothing can be said for her. ——James Legge
②And the maidens love for the youth is sweet,/Though the sweetness will pass away;/ And a bitter end is reserved in store,/ For the maiden who goes astray./A man by his gallant or useful deeds,/His folly may expiate./But how can a woman,who sins,atone?/As I find to my cost,too late.——C.F.R Allen
③O Maiden fair,not yet a spouse,/List lightly hot to lovers vows!/A man may do this wrong,and time/ Will fling its shadow oer his crime,/A woman who has lost name/Is doomed to everlasting shame. ——Herbert A. Giles
④And thou,whose fence/Is innocence,/Seek no sweet pleasuring with and youth!/For when a man hath sinned,but little shame/Is fastened to his name,/Yet erring woman wears the garb of Ruth. ——L Granmer-Byng
⑤O ladies,ladies,/Do not take you pleasure with men/For a man to take his pleasure/Is a thing that may be condoned/That a girl should take her pleasure/Cannot be condoned. ——Arthur Waley
从字面意义来看,诗中的“耽”意为“迷恋、沉迷于爱情”,“说”通“脱”,意为“解脱”。全句的意思是“唉,姑娘呀,不要沉溺于男子的爱情中。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在第一个版本的译文中,里雅格运用了“licentious love”这样强烈的字眼延伸了原文的涵义,给诗中的爱情添加了负面色彩。同时,译者未能理解“说”在古汉语中通假字的含义,而按照现代汉语的意义翻译,导致译文错误。第二个版本的译文中,C.F.R Allen同样运用“goes astray”,“sin”,“atone”这样的词汇,暗示在这场婚姻中,妻子背叛了婚姻,是个“罪”人。事实上,诗中女子婚后被丈夫氓当牛马般使用,甚至被打被弃。原因就在于当时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而只是丈夫的附庸。第三个译文中,Herbert A. Giles使用了abc的押韵结构结尾。为了押韵,他用 “crime”代替“sin”,“shame”代替“atone”,但同样认为是诗中女子背叛了婚姻才会被抛弃。 第四个译文中,译者提到了《圣经》中的语言和故事,“And thou,whose fence is innocence” , “Yet erring woman wears the garb of Ruth”,在基督教中,所有人都是上帝的子民,是纯洁的羔羊,而上帝是牧羊人。路德是《圣经》里描述的一位女性,她贤惠、忠贞、勤劳,一直无私地照顾自己的婆婆。“犯了罪的女人要穿路德的衣服”这一译文暗示了诗中女子犯了错误,应当被救赎。第五个译文无一例外地认为诗中的女主人公犯了“罪”,所以才后悔不堪,并且“cannot be condoned”。
同样的源语文本空间,经过和五个译者空间、类属空间整合之后,形成了五种不同的目的语文本空间。然而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五位译者均来自西方国家,深受西方宗教的影响,按照自己的认知方式翻译,使得五种译文有相似之处。五位译者使用了“sin”,“shame”,“atone”,“condone” , “garb of Ruth”这样富含宗教色彩的词汇,把诗中女子的形象改变成了一个“有罪的女子”(“erring woman”)。所有这些给西方读者的暗示是这位来自中国的女子没有品德,她需要上帝的救赎。这位来自中国的女子,她的经历能够折射出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和习俗。在源语文本空间内,没有“罪”、“救赎”这样的概念。并且,这位被抛弃的女子未做任何对不起丈夫或违背上帝旨意的事,她只是后悔自己年轻时盲目和冲动的行为,后悔自己沉溺于爱情而没有看清丈夫的本质。婚后,这位女子每天早起晚睡,辛勤操练家务,从无怨言,她的丈夫却违背誓言不念旧情。在西方,“原罪”的概念是人们普遍信奉的,人只有通过信仰上帝才能洗刷身上的罪,得到救赎。西方的传教士通过这一概念让人们皈依基督教。这五位译者按照自己的认知方式,认为这位女子由于自己的“罪”自然而然地生活在痛苦和悔恨中。
三、 结语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认知活动,除了文本之间的转换外,还涉及源语和译语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是译者在原文和译文认知框架制约下的主观选择过程。这首诗在整合之后,中国女性的形象被西方译者重塑,被目的语文化社会中的价值观和信念系统过滤,这一切与语境因素、文化因素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illes.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2]王斌. 概念整合与翻译[J]. 中国翻译,2001(3).
[3]王泽霞,杨忠. 英语新闻话语意识形态分析模式的研究 [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4]吕叔湘.中诗英译笔录[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5]许渊冲.中诗英韵探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许渊冲.唐诗三百首新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8/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