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名名式饮食词语的语义合成分析

2016-12-03 21:53陶晴
人间 2016年30期
关键词:概念整合

摘要:在饮食文化影响下产生的词语随处可见,而由两个名词性成分组成的复合名词又是其中最多产的构词模式。本文以汉语名名式饮食词语为研究对象,以概念整合理论为理论基础,考察这类复合词的语义合成模式。

关键词:名名式;饮食词语;语义合成;概念整合

中图分类号:H3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 191 -01

一、引言

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中国有俗语曰:“民以食为天。”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对汉语言语汇的影响可谓巨大,与饮食有关的语汇处处可见。而隐喻在人们的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是我们进行思维、表达的一种方式。作为人们的生活基础的食物,也被用于隐喻表达,这些饮食词语自然就具有着丰富的语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为语料来源,挑选出了其中的名名式饮食词语,试着对这些饮食词语的语义合成进行分析。

二、隐喻型名名组合类

根据Lakoff(1980)的概念隐喻理论,隐喻是我们借助对一个概念 的已有认识来理解另一个新概念。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被认为是人类认识周围世界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

本文要分析的隐喻由两个名词组合而成,其隐喻意义在于把食物的外形特征或其他性质隐喻到目标名词之上。下面详细论述这几种语义合成模式。

(一)N1隐喻型。

N1隐喻型名名复合词的特点是,合成结构继承N2的指称对象,N1隐喻性地描述N2所指事物的某个特征。N1隐喻型复合词的语义合成程即N1N2是隐喻化的N1凸显N2所指称事物某个特征的结果。在N1和N2合二为一之前N1被隐喻化。合成时,N2所指事物的某个侧面有待被具体化,合成的过程就是N2所指事物未被具体化的某个特征被隐喻化的N1说明。

以“鹅蛋脸”为例,“鹅蛋”本指一种食物,即鹅产下的蛋,“脸”指人的面部,“鹅蛋”和“脸”作为名词,原本指称两个不同的事物,都是独立的自主概念。当两者被合成为“鹅蛋脸”时,隐喻化的“鹅蛋”与“脸”的区别在于,“脸”的一个特征有待被与之搭配为“X脸”的“X”说明和具体化。“鹅蛋”的典型特征是其椭圆的外形,故“鹅蛋”被用于说明“脸”的外形,抽象的“X”被隐喻化的“鹅蛋”说明,构成“鹅蛋脸”,用于指外形和“鹅蛋”相似的“脸”。

(二)N2隐喻型。

N2隐喻型名名复合词的特点是,合成结构继承N1的指称对象,N2隐喻性地描述N1所指事物的某个特征。N2隐喻型复合词的语义合成过程可用图1表示,即N1N2是隐喻化的N2凸显N1所指称事物某个特征的结果。在N1和N2合二为一之前N2被隐喻化。合成时,N1所指事物的某个侧面有待被具体化,合成的过程就是N1所指事物未被具体化的某个特征被隐喻化的N2说明。

以“醋坛子”为例,“坛子”本指一种盛放东西的容器,“醋”指一种调味品,用方框1中的圆圈表示,“醋”和“坛子”作为名词,原本指称两个不同的事物,都是独立的自主概念。当两者被合成为“醋坛子”时,隐喻化的“坛子”与“醋”的区别在于,“醋”的一个特征有待被与之搭配为“醋X”的“X”说明和具体化。因“坛子”的典型特征是下半部比较宽、容量比较大,故“坛子”被用于说明“醋”的储存地方,抽象的“X”被隐喻化的“坛子”说明,构成“醋坛子”,用于指“醋”的存放位置。以“装醋的坛子”为认知活动的参照点,以此来通达“充满醋意的人”的识解。

(三)N1和N2并列隐喻型。

并列隐喻型复合词,由N1和N2构成合成结构N1N2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并列合成,N1和N2组合成并列结构“N1和N2”。N1和N2并列合成为“N1和N2”的过程,就是N1和N2说明“……和……”结构中两个有待具体化的成分的过程。第二个阶段是隐喻,合成结构N1N2的指称对象由“N1和N2”隐喻其他事物,由N1和N2组成的“N1和N2”原本凸显以同类关系并列的N1和N2,隐喻后,合成结构N1N2凸显包含N1和N2的整体。

以“桃李”为例,“桃”和“李”是两个独立的概念,二者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果实。“桃”和“李”并列合成为“桃和李”,就是“桃”和“李”说明“…and…”并列结构两个抽象成分的过程。“‘桃和‘李”分别表示桃子和李子,“桃李”则不同,表示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由表示“‘桃子和‘李子”到表示“所栽培出的果实”到表示“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的变化是隐喻的结果。

(四)N1、N2整体隐喻型。

整体隐喻型名名复合词的合成过程是,在隐喻的基础上建立隐喻化的N1和N2隐喻化的语义关系。隐喻的过程包括两个阶段:首先,N1和N2合成为“N1的N2”。合成前,N1和N2各自独立指称一个事物。合成时,N1所指事物凸显N2所指事物的某个特征,合成为表示“N1的N2”的N1N2,这个合成过程不涉及隐喻。第二阶段,指称对象发生变化。根据“N1的N2”所指事物的显著特征,“N1的N2”隐喻性地指称另一事物。N1和N2的合成过程就是隐喻化的N1说明隐喻化的N2一个特征。合成过程中N1、N2和N1N2之间具有对应关系。

以“大锅饭”为例。“大锅”和“饭”在合成前分别指称两个各自自主的事物,即大锅和米饭。二者合成时,“大锅”和“饭”构成说明和被说明的关系,“大锅”说明“饭”制作的工具,“大锅”和“饭”以工具和事物的关系进行语义合成,由此构成合成结构“大锅里的饭”。因为大锅煮出来的饭都是一样的,没有区别,因而被借用于形容一种平均分配的方式。“大锅饭”的意义变化过程是,由指大锅里的饭变为指平均分配的方式,意义变化的途径是概念隐喻。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Langacker的结构合成思想为理论基础,考察汉语名名式饮食词语的语义合成模式。经过分析,我们把名名式饮食词语根据是N1还是N2发生隐喻或者一起隐喻进行分类。本文的分析用统一的结构合成思路论述各种类型名名式饮食词语的语义合成模式,突显隐喻和转喻名名复合词的构成特点,从而论证名名式饮食词语的语义可析性。

参考文献:

[1]刘正光,刘润清.N +N 概念合成名词的认知发生机制[J].外国语,2004.

[2]沈家煊.“糅合”和“截搭”[J].世界汉语教学,2006.

[3]张秀松,张爱林.生成词库理论简介.[J].当代语言学,2009.

[4]黄洁.论名名复合词的语义合成模式.[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

[5]黄洁.汉语隐喻和转喻名名复合词的定量定性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

作者简介:陶晴(1992-),女,汉族,江苏南京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现代汉语。

猜你喜欢
概念整合
“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习主席讲话中的隐喻概念整合及翻译策略
概念整合视阈下的广告语解读
浅析概念整合理论在语言中的应用
壮族民间信仰的隐喻与概念整合认知研究
汉语歇后语的认知语用解读
有关《语法六讲》方法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