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文林+金爱国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教材是依据国家教育部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大纲》,针对江苏现状以及江苏职业院校学生特点编写而成的,是一本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教学用书,是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如何在实践中提升该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科学的指引?
一、把握好课程的目标设置是前提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为: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以及成才观,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增强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和就业、创业的准备。
(一)教材分析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生活化的课程,作为教材的编写者,我们认为“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教材体现了“四结合”的原则:
第一,个体与社会相结合原则。职业生涯规划既要立足于学生个人自身实际,推动个人自身的发展,又要符合社会实际,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二,现实与未来相结合原则。“职业认知”“生涯设计”“就业引导与创业指导”这几个学习领域中均有对个人与社会现实关系的精辟介绍和分析。而“职校启航”“认识自我”“生涯发展”等学习领域中也有对未来职业与个人发展前景的勾勒和描述。
第三,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原则。职业生涯规划是以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为基础的规划过程,社会经济及职业变化是一个日新月异的过程,主观构想能否与客观社会实际相结合,是体现职业生涯规划成效的重要因素。
第四,理论与实操相结合原则。从理论上看,要让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常用方法,形成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以及成才观等。从实操性看,课程强调学生形成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实际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所以说,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践应该将知识传授、能力训练与行为养成相结合,这是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目标最重要的原则。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质
职业生涯规划的“规划”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职业生涯设计的过程,即依据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方法,通过认真思考制订职业生涯发展计划;二是指职业生涯设计的作品,即职业生涯发展计划的文本。无论是过程还是作品,说到底,“职业生涯规划”其实体现的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过程。
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是系统、持续、动态发展的综合性教育活动,是新时期德育的重要内涵。对于中职学生而言,职业生涯教育的重点是职业理想教育,是引导学生关注未来、珍惜现在、重构动力机制的教育;是引导学生从职业的角度了解自己、了解社会,注重“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是正确处理“人选职业”与“职业选人”辩证关系的教育;是引导学生从自卑的阴影中走出来、坚信自己能成功、形成正确成才观的教育;是引导学生注重终身学习,养成良好习惯,争取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引导学生自觉提升职业素养,做好“学校人”向“职业人”角色转换,“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的教育;是让学生理解就业是职业生涯发展的起点、创业是职业生涯发展的飞跃,从而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的教育;是引导学生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把个人职业理想的实现融于“中国梦”的教育。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职业生涯规划”课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是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的主渠道。然而,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门能独立完成的德育课程,必须发挥全员德育的作用,需要根据专业和年级特点的不同,制定、落实、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德育功能。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四门德育课、一门选修课。“职业生涯规划”是起点,引导学生了解、热爱所学专业,追求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把自卑、自弃转化为自信、自强,把自己的梦融于“中国梦”之中,以推进职业生涯教育为重点;“职业道德与法律”引导学生从自觉、强制两个角度理解“做人”的规范,主动适应职业和社会需要,以良好职业道德和遵纪守法的行为表现,为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保证,以道德、法纪教育为重点;“经济政治与社会”帮助学生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点,进一步强化对“中国梦”的追求,以方向性的政治教育为重点;“哲学与人生”引导学生从哲学的高度品味人生,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实施思想教育为重点;“心理健康”则引导学生从适应社会的角度,着力于个人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
在实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时,需要与公共课、专业课教师配合,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落实的过程中,要与公共课、专业课教师协作。专业课、文化课教师可以发挥各自的特长,在终身学习理念形成和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和责任心、团队精神等方面的训练中指导学生。每位教师都能通过职业生涯教育,成为指点人生的导师,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二、选择好课程的教学方式是手段
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知识性教育的课程,更具有实际操作性。可以采取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情境仿真、主题辩论、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相互交叉、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要注重学生参与,注重引导学生在参与过程和实践活动中受到启迪、得到感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计和展开应始终遵循“三贴近”原则:一是贴近实际,以学校专业设置、学生实际情况及社会需求为主要着眼点,立足于学以致用;二是贴近生活,杜绝讲大道理,虚假空唱高调、脱离实际放高炮,要淡化理论灌输,引导学生将课堂教学所得潜移默化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三是贴近学生,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学习、情感、思想和心理,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烦恼和困惑,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培养学生的积极意识。
(一)练内功,提高教师教的水平
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必然要求授课教师重点关注两个转变:从“职业”到“生涯”的转变,从“指导”到“规划”的转变。需要强调学生个体在自身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而不是被动地等待自上而下的“指导”;需要教师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实施职业道德教育、就业与创业教育的同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教学与方法指导。
教师在加强职业生涯课教学的同时,还要从自我和职业认知、自我职业生涯规划以及成功者案例等方面着手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搞好生涯方向设计,引导学生制订“个人生涯发展计划”,让学生明确择业方向的基本原则,引导学生认清形势,特别重视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帮助学生正确处理“我做什么”和“我能做什么”的关系。
(二)重引导,提高学生学的兴趣
以学生为根本,以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理念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教学,避免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采取灵活多样教学方法,注重教学过程构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初衷是要对学生今后的就业有一个比较系统的指导,而不是直接教学生如何去就业。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挖掘学生的认知潜力,使学生在课堂上不拘谨,真正达到“动起来、活起来、笑起来”的效果,让学生大胆地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寻求性格、兴趣、理想、特长、专业等因素与职业的最佳匹配,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心里有底。真正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优势与劣势,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自己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三)立支点,提升学生职业规划的能力
全国“文明风采”大赛是目前我国中职层面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比赛项目。教师要以全国“文明风采”大赛为支点,把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作为教学手段之一,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提升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信心。组织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比赛,既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总结,也是一次加深职业生涯规划理解的良机。通过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可以使学生更加准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专业、规划未来。同时,为了加深对职业的理解,促使学生了解本专业,我们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本校本专业的优秀毕业生,探寻他们成功的轨迹。这些活动对于促进学生提高专业技能,了解职业、了解社会,树立创业意识等都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四)强实践,提升学生职业规划的实效
实践性体验是指通过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行业实践、行业调查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职业世界、认识自我,形成科学的职业观、职业理想、职业目标等,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中职生由于长期生活在校园中,加之年龄较小,特别容易形成不切实际的幻想。只有走出校园,亲身去实践去体验,才能对社会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制定出符合现实的职业生涯规划。
(五)拓内容,开阔学生职业规划的视野
除了教材内容,还应该经常适时地补充一些其他内容和案例,既要充分利用好与“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教材相配套的“巩固拓展学习手册”,还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既可以借鉴社会历史名人的案例,更要大力推荐本校优秀毕业生的案例。
三、掌握好课程的考核评价是关键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的学业成绩评价不仅仅是为了甄别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智力水平,更应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所以,我们要从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的角度出发进行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多重能力,为学生顺利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和能力提升奠定基础。
(一)知识和能力考核相结合
学生的学业评价考核不仅仅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开展主题演讲、相互交流与评价、实践操作等方式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一个知识点可能是比较死板的,但在实践运用中是灵活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适合自己能力发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按照职业改革要求提高情感能力、技能水平、表达能力等,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过程和结果考核相结合
对学生的学业考核不能孤立地考核知识点,而是要把考核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强化教学过程考核,包括:出勤、作业完成、作业质量、课堂表现、课堂活动参与、小组活动情况等,在过程考核中,“三书”是重点,即:职业生涯规划书、求职书和创业计划书。每个学习环节都是学习评价的标准,引导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学习效率。
(三)灵活和稳定考核相结合
学业评价考核一般是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便于教师的考核和学生的执行。学生的学业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评价学生学业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与完善。因此,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必然要重视学生成长的个体差异。评价学生学业要通盘考虑学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因此,我们在实施相对稳定的学生学业考核标准的基础上,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适当地实施不同的考核方案,比如:采用不同的考核难度、考核方式、考核主体等,灵活性评价模式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心理准备,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四)主体和主导考核相结合
传统的学业评价考核一般都是以教师为主导,忽略了学生在考核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往往会产生片面性,为了使考评公开、公平、公正,对学生的学业考核不应该只是教师一人,最终成绩应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评定。考核可以采用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的方式,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考核。由于学生参与了考核过程,学习会更加主动,这样不仅能在相互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分析能力以及合理评价他人的眼光,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为学生更好地进入社会做好职业心理准备。
(作者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