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四部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赏诗能力

2014-09-15 09:32肖田生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6期
关键词:语文能力师生互动以人为本

肖田生

摘 要:一直以来,不少教师对诗歌的传授仅局限于背诵、默写,而忽视了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这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在语文能力上的进一步提高,也违背了新课程理念中“以人为本”,“师生互动”的宗旨。因此,对学生进行自主、有效的诗歌欣赏训练,全面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力,既是必要的需求,更是现代形势的需要。本人从事语文教学有一定的时间,对诗歌的教学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发现用“四步”教学法,能比较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赏诗能力,现把它写出来与大家共勉。

关键词:语文能力;以人为本;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298-01

一、读一读

语文教学,特别是诗歌教学,朗读尤为重要。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唯有认真、有感情、流利地朗读出来,才有可能领悟其韵味,也才能了解诗歌写了什么。因此,有感情的朗读是欣赏诗歌必不可少的第一步。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把所要学习的诗歌读熟,且几乎要达到能背诵的程度,千万别忽视了朗读的重要性。

二、品一品

通过朗读,了解了诗歌的大致内容后,就必须仔细地品味一下诗歌中所写景、物的特征。很多诗歌,诗人都是通过抓事、景、物的特征来传达自己的某种信息。只有把握了诗歌中事、景、物特征,才能分析它所含的意境。教学时,让同学们找出诗歌中所写的事、景、物,及其特征。如马致远的《秋思》,朗读完后,让学生把词中表示事、景、物及其特征的词找出来,同学们应该能很快找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词。

三、析一析

诗歌的灵魂在于其意境的深远,犹如万物之灵在于其眼睛。一个没有灵魂的人不能称之为人,至少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同样,一首没有意境的诗不能称之为诗,至少不能算是一首完美的诗。透过现象看本质,帮助学生认真分析诗歌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挖掘诗歌的意境是最为关键的一步。还是以《秋思》为例,同学们找到这些事景物后,启发他们想想诗人为什么要把这两组截然不同的画面放在一起,有何用意?

四、悟一悟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诗歌必须注意其内在联系。诗人写诗,不是为写诗而写诗,绝大多数是为了抒情或表达某种愿望,而他们的这种意思又寄寓在这些事、景、物中。只要告诉和引导学生如何把它们串成一个整体,并找出他们的传神之句,那么对诗歌主旨的领悟也就水到渠成。自然,其诗歌的主旨也就跃然于纸上。《秋思》中诗人写这些事、景、物是为了衬托下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即在如此恬静的画面下,思家之情油然而生,可诗人却只能在夕阳下骑着一匹瘦马在异地的古道上奔波,有家而没能回,至此,诗人写这一首词的用意自然就一目了然了。

学习诗歌、欣赏诗歌,如然从以上四步来设计、完成,时刻注意以学生为本体,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概括能力,那么同学们对诗歌的兴趣自然就会越来越高,能力也会随之越来越强。

当然,诗歌教学是一个难点,以上方法也只是一种尝试,要想彻底解决诗歌欣赏的问题,全面提升同学的诗歌欣赏水平,还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语文能力师生互动以人为本
从“听说读写”到“语思审文”——从周丽蓉老师《开学第一课》实录看语文能力的培养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论如何打造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落实多元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