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和文学性

2014-09-15 09:32曹晓华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6期
关键词:整体性文学性语文教学

曹晓华

摘 要:夸美纽斯认为,教学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语文就是美的,语文的教学应该给人以美的享受,学习者应该从语文的学习中得到情感的陶冶、思想的启迪、意志的激励和智慧的感悟。但是在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却把文质兼美的典范文本文章上的干瘪枯燥,索然无味。究其原因,重要的一点是老师忽略了课文教学的整体性和文学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整体性;文学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224-01

语文教学中,忽视课文的整体性和文学性的教学方法,归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误区。

1、孤立课文。《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所编选的基本篇目,应是一个科学的系统。老师没有统揽整个教材体系,没有明确课文在系统中的地位与具体目标,不能使教学设计突出重点,集中用力,有的放矢。

2、依赖教参。我们经常看到、听到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激情澎湃,条分缕析,边讲解边板书。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教师越俎代庖,以自己的理解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的主体性严重缺失。他们没有自己的观点,没有创见,得到的只是“标准答案”,而教师的“标准答案”来自教参,以主观性极强的一家之言来束缚学生的思维。

3、肢解课文。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把一篇课文肢解成单独的段落、句子词语进行深究,更有甚者,撇开语文的整体艺术不谈,只挑选其中语段作练习。练习题目却跳不出结构、词汇、语法这些理论化的框架。以致一篇课文,教师只是给学生注入了一些零散知识点,对文章之所以成为经典的艺术无从体验,无所知晓。

4、忽视互动。有的教师总以为学生自主阅读,或提出问题给学生思考、讨论、发言,耽误时间,不若讲解来得快,来得准,学生把握得好。从而不注重引导学生参与,不以具体的互动形式进行课文学习,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得不到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讨论问题等终生发展受益的自觉、自立的习惯无法养成。

针对传统语文教学中的误区,根据新课标着眼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笔者结合自身在语文教学和教学指导中的实践与思考,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体现整体性和文学性的一些想法。

一、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目标的整体性,以免内容泛化

从系统性的角度来说,选入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不是孤立的,它与一个单元、整册课本、整套教材的整体目标是息息相关的。一篇文章的选入自然有它突显的地方,这突显的地方就是这一篇文章的重点,这重点就是组成一个单元、整册课本、整套教材课程目标的一个部分。一篇文章的重点或教学目标可以是它的严谨结构、精妙文笔、优美声韵、完美形象、奇特想象、感人场景、细腻感情,也可以是人生价值取向的思考等。这就需要教师熟悉教材,统揽教材体系,正确把握每篇课文的具体,注重考虑目标之间的相关性,以生动的形式来具体实现,不必随意扩展,泛化教学内容。

二、朗读,以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体现文章的整体美

语文教学不可能像其他学科那样直接、形象。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明读书对理解的重要作用。比如教学余光中的诗歌《乡愁》,教师可先通过播放专家的配乐朗诵,唤醒伏于文字间的情感,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凭借朗读走进文本的世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和诗歌的意境。再让学生反复开声自读,整体朗读,个人朗读,集体评议,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整体的主题思想、篇章结构和技巧意境,那么对诗歌的阅读赏析也就驾轻就熟了。又如教朱自清的《春》一文,亦可通过配乐范读让学生走进课文所描绘的春色中,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品的自然美,除指导学生在朗读中停顿之外,还在语调和语气加以指导。如:“春风图”的描写,“母亲的手”和“抚摸”,两处重音要处理得语重而情深,令人觉得温煦而舒坦。“清脆”“宛转”“应和”“嘹亮”读音重,使人感到耳畔似科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春开交响曲。

三、结合教学目标和文章主题,设计中心问题,由点及面,处理课文的整体理解

部分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较重的教师,总喜欢按照教参对课文进行逐段分析,或根据有关检测试题的要求选择进行分析,把一篇文章分解得肢离破碎。繁琐分析出的许多文学名篇让学生望而生畏,敬而远之,扼杀了学生的读书兴趣,严重破坏了文章的整体和文学美。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如果老师能抓住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设计中心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学生,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举一反三,完满完成、实现教学目标。

四、突出体现教材文本的文学性,培养学生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佳作。那动人的画面,精彩的修辞,鲜明的感情,个性化的人物,作品的文化意蕴等,使这些作品具有丰富的美学内容、深厚的艺术价值。只有在教学当中,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文学美,学会鉴赏美,才能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欲望,才能保持学生一生读书受用的热情,风景优美的阿尔卑斯山急转弯处有个著名的广告牌:慢慢走,欣赏啊!在语文的教学中也只有慢慢地走曲径,细细地欣赏,语文的文学味才会出来。深圳市程少堂老师在上《荷花淀》这节课上独具匠心,曲径通幽,抓住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三重关系,从中西文化比较视角入手,高屋建瓴,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与学生一起深入解读《荷花淀》,打开了学生的广阔视野,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巧妙地引导学生品味了文章的文学味,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不落窠臼,在语文教学中突出语文文本的文学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成功的快乐,品质的熏陶,精神的愉悦,那么何愁学生不喜欢语文,何愁语文素养、思维品质不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笔者认为在语文的课堂的教学中,如何把握好文本的整体性和文学性,就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汩汩清泉。

猜你喜欢
整体性文学性语文教学
毛泽东诗词文学性英译研究
论《阿达拉》的宗教色彩及其文学性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梁亚力山水画的文学性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社区合唱的整体性研究
浅谈如何上好中学语文期末复习课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