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磊
摘要:语文课堂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单调、乏味,是与阅读取向的单一有关联的。在文章式阅读取向一统天下的环境里,我们培养的只是单一的语文学分析能力;而在新课程标准指引下泛滥的鉴赏式阅读,又无法培养出学生批判性的思维和创造性的阅读体验。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151-02
语文课堂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单调、乏味,是与阅读取向的单一有关联的。在文章式阅读取向一统天下的环境里,我们培养的只是单一的语文学分析能力;而在新课程标准指引下泛滥的鉴赏式阅读,又无法培养出学生批判性的思维和创造性的阅读体验。人所面对的阅读对象永远是一个复杂的存在,需要教师提供丰富的阅读方法,才能全面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一、依据文体组织单元,抓住文本的核心价值
教学设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什么”。我国语文教材一直都是以选文型教材为主。课改前很长一段时期,不少教师常常有意无意地把教材选文内容等同于教学内容,教材有什么便教什么,教学被简单地理解为“教教材”,甚至进一步简化为以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为主的奇怪教学模式,语文教学的内容被狭隘地理解成教材内容甚至教参内容。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用教材教”,但也出现所谓“泛语文”的教学倾向。教《想北平》“领略北平开阔大气的城市气质”,教科普文探究文中的科学知识。前后两种教学倾向看似差异很大,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表现:教师对于用选文“教什么”没有明确的把握,未能充分认识选文的价值体系。
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来源广泛,涉及的领域五花八门,在不同的视角下有着多种教学内容,例如社会认知教学内容、品德伦理教学内容、科普教学内容等。我们不否认多种教学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各自的价值,但这些文章既然选入语文教材,其中所包含的语文知识就应当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教材有什么教什么”,是对选文缺乏学科视野的谨慎分析的体现;剥离语文知识的教学倾向,则是对语文教学核心价值的漠视。
语文教学内容设计应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关注文本特征,把训练的重点放到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力和表达力上。不同类型的选文有着不同的文体和语言个性。文体和语言既是文章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作者人格的体现。辨明文章的体裁,整体把握文章气脉,理解作品主题经营的过程,逐步窥探作品的内核,是贴近阅读常态的设计切口;不同的作者在语言上、文体表现形式上又有着不同的特点,这与作者的人格特点、思维方式密不可分,抓住了文体的特征,也就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个性和创新要素。
二、依据单元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多元处理文本的能力
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目标,要以课程观为引领。教师设计教学时应立足于课程观,将教学导入课程化方案,整体审视教学目标与上位目标、生情学情的联系,对创生的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整合,从而把握好教学目标的适切性。
确立合宜的教学目标,首先做到具体而有效。每堂课有相对集中的教学内容。关于教学目标常常出现诸如“培养阅读文章的方法”、“提升人文精神”这样的抽象表述,这样的目标陈述实际上是教学意图模糊的表现。“培养”怎样的“阅读方法”、有哪些“阅读方法”需要“培养”,都应是教师在建构课程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问题。《课标》从实践中分析出知识与技能、過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类教学目标,于是有些设计便以此按图索骥,罗列出大大小小近十条教学目标。这种盲目地照搬《课标》体系的做法,明显忽视了教学过程应有的逻辑。目标不集中,课堂势必为不同的目标取向所割裂,无法形成有效的教学训练。有较为具体和集中的目标,教学中才有清晰的课堂结构,才能为学生提供合理有操作性的学习过程,形成稳定的言语学习图式。
其次,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设计,不再是只针对某篇文章的教学点和教学流程,教师应把《课标》目标体系与单元设计思路、单课教学目标做合理的梳理和分布。每篇选文都有许多各不相同的教学点,面面俱到的做法既无可能也无必要。仅就单篇文章进行设计不仅容易造成与前后学段教学内容的重复,也无法建构出有逻辑的课程体系。教师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哪些是本学段教学的关键点?它们是按照怎样的序列展开的?本单元重点要解决什么问题?单元内不同选文分别承担怎样的教学任务?从课程整体安排上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整合,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有序地学习、提高,保持学习的新鲜感和成就感。
例如科学类文本阅读。一直以来,教学中采用的是文章式的阅读取向,对于这种文体,这自然是一种合宜的解读方式。但这类选文除了文章学上的意义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体现的是文献意义。张玉新老师在执教《<物种起源>导言》一课时,就另辟蹊径,将教学的重点并不放在课文的阅读上,而是通过学生小组合作的方式,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重点,去搜集相关信息,并加以处理、消化,打开了学生的视野。其教学梗概如下[1]:(1)导入。(2)研读文本。第一步:整体阅读。“神创论”与“进化论”(分小组查阅资料,综合观点)第二步:拓展阅读(课堂交流资料与观点)。(3)归纳总结。这堂课实际上并不要求学生能对达尔文的进化论获得怎样的认识——这并不是语文课的教学目标,而是通过这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文献信息阅读处理的能力。这就打开了科学类文本教学的思路,更全面地训练了学生面对这类文本的阅读能力。
三、依据文本意义生成特点,培养学生多元解读文本能力
文本在教学中生成的意义具有不同的类型。依据前述美国文论家艾布拉姆斯对文本要素的四分法,我们可以析出作品意义、作者意义、读者意义、社会生活意义四种意义类型。不同意义类型在不同读者的阅读过程里呈现的顺序也是不同的。要深入地把握某种体裁的阅读方法,必须掌握多种阅读技能,懂得不同阅读取向下的阅读策略。
以必修4戏剧单元为例。对于本单元内的三篇选文,宜设计出不同的侧重点。《雷雨》一文通过对文本的反复诵读,寻找出文本内意义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去努力填充文本本身自足型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复杂情感;《窦娥冤》一文从“三桩誓愿”的典故意义入手;《哈姆莱特》一文则从文本本身的叙事结构入手,探究文本的互文型意义,形成文本认识,并批判性地理解本文。最后以“走向文学大师”这一专题活动课作结,整体性地总结多元阅读文学类文本的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法。
参考文献:
[1]张玉新.张玉新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144-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