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均衡流动意向的调查研究

2014-09-12 09:06:36碚,周
教师教育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农村教师流动学校

沈 小 碚,周 绍 英

(1.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2.中山市良都中学,广东 中山 528455)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显得重要而迫切。教师资源分配不均是制约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以教师流动为突破口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各界的共识。笔者在对教师均衡流动的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教师均衡流动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一、教师均衡流动意向的内涵

“均衡”一般包括“数量均衡”和“质量均衡”。对教师队伍来说,其“数量均衡”是指每个地区、每所学校都要严格按照学生的人数和学校的实际需求来配置教师;而“质量均衡”则是指每个地区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和教学水平应大体一致[1]。“均衡”的出发点和前提在于“公平合理”,其目的是“缩小差距,寻求动态平衡”。教师均衡流动是针对目前我国不正常的教师流动现象而提出的理想状态的流动。教师均衡流动旨在形成合理的流动状态,它是为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分配、满足教师个体发展需要、促进教育公平,由政府、教育部门或学校组织开展的教师合理化流动。

有的研究者认为,“意向”指以一种特定态度决定去做一件特定的事,或是表示个体心目中的目的或计划[2]。根据《简明心理学词典》中的解释,“意向”一般是指朝向某一目标的任何欲望、计划、企图或信念[3]。本文所谈的“意向”可以理解为从事某一活动的目标、动机、期望,而均衡流动意向则是指打破某一方面数量和质量分配不合理的流动计划、动机和目的。

根据上述认识,笔者认为教师均衡流动意向是指针对师资数量和师资质量分配不合理而使教师达到合理流动的欲望、动机和目标。通过教师均衡流动,推动城乡教师的共同发展与校际间的交流合作,以促进教师资源共享,实现教育公平。

二、教师均衡流动意向的调查分析

早在1996年,我国教育部在《关于“九五”期间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打破教师单位所有制和地区所有制,建立教师流动有效机制,实行教师定期交流,促进教育系统内部人力资源合理配置。2006年,我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工作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县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建设薄弱学校。与此同时,全国各地政府部门先后出台了一些相关规章制度。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我们对教师均衡流动意向进行了调查访谈,并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调查研究的质性分析

2011年6月,笔者分别对四川省教育厅、成都市教育局、都江堰市教育局以及乐山市教育局进行了调查访谈,以了解本地区教师流动的基本现状。调查访谈的主要内容包括:(1)本地区近几年教师流动的数量、方向及相关数据;(2)教师流动的主要因素;(3)教师流动中存在的问题;(4)教师流动的利弊;(5)促进教师合理化流动的措施。通过调查了解到教师流动方向大致有三种:农村流向城市,城市流向农村,城市与城市之间流动。第一种流动是教师流动的主要方向,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该地区因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加快、生源的增加而需要更多的教师;另一方面,相对于农村,城市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农村教师则会通过各种考核竞争上岗。第二种流动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政策鼓励。政府每年都会选派城市中较优秀的骨干教师到农村支教,从而有利于教育的均衡发展。第三种流动在城市之间进行,各地区为了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会选派部分教师进行交流学习。

通过调查发现,在政府指导下的教师流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非合理”流动的现象,如“单向上位流动”现象,又如教师的隐性流失(即教师虽没有离开其工作岗位,但是没有将其主要精力用于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城市学校发展机会多、发展空间大,有利于教师晋升、深造。由于农村与城市在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城市教师不愿意前往农村,不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部分农村教师会利用或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进入城市学校,甚至有少数农村教师通过不正当手段进入城市学校。笔者认为,教师流动是教育发展中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教师的合理流动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不合理的教师流动对教育发展则是一种阻碍,不利于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调查研究的量化分析

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教师均衡流动的状况,笔者随机选择了湖南省永州市各区县义务教育阶段的城镇和农村在职教师,对他们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教师均衡流动价值认识、教师均衡流动意愿、教师均衡流动行为倾向(见表1)[4]。此次调查通过性别、婚姻、学校所在地区、学校类型、教龄、职称、学历等7个因素,考察教师均衡流动意向所受到的影响。

1.教师均衡流动整体状况的分析

(1)均衡流动价值认识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多数教师基本认同教师均衡流动的价值。其中的数据体现了教师更加认可刚性流动的价值,对支教价值的认可度最低。通过对教师的半结构采访发现,教师对支教价值认可度低的原因主要在于:目前的支教时间短,流于形式,无法很好地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而刚性流动和校际合作时间则相对较长,交流的力度较大,能更好地平衡教育资源。教师普遍认为教师定期交流虽然能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但是也给教师带来了生活、工作上的不方便,需要耗费教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例如:对“刚性流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保持校际间师资均衡、加大教师的工作压力”这一价值表示认同、不确定和不赞同的被试之比大致为6∶3∶1;而在校际合作方面,50%以上的被试认同“校际合作能缩小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教育科研的发展”这一说法。

表1 教师均衡流动意向问卷指标体系

(2)均衡流动意愿

均衡流动意愿包括流动时间、范围、主体、评价指标和相关福利等方面的意愿。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多数教师赞成1年时间的骨干教师区域内均衡流动。多数教师认为均衡流动的时间期限以1年时间为宜。由于参与交流的教师换到新的环境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适应环境,若交流时间少于1年,则交流的教师刚适应环境就要离开交流学校,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交流作用。在流动教师的评价指标和相关福利方面,多数教师认为应参考教师参与交流合作的成效,同时应对流动的教师给予荣誉奖励和一定的物质奖励。通过访谈发现,在流动主体方面,有些教师担心全体教师参与流动会产生教师队伍不稳定,而让骨干教师参与流动更能发挥带头人的作用,带动学校的发展。在流动范围方面,多数教师在访谈中提到区域内流动更方便照顾家庭,并且流动所产生的隐性消费少。

(3)均衡流动行为倾向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多数教师愿意参加均衡流动,而参加柔性流动的教师比例高于刚性流动。在访谈中,多数教师表示,尽管他们认识到刚性流动的价值高于支教和校际合作,但是他们认为刚性流动的强制性对教师是很大的挑战。首先,刚性流动要求教师适应陌生环境,不仅要适应新的学校规章制度、建立新的同事关系,还要了解新的班集体和新的学生,工作压力增大;其次,刚性流动使得家庭负担增多,无法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最后,若实行刚性流动,教师则会担心自己流动到农村学校,会错过许多培训、发展的机会,从而影响自己的前途。因此多数教师更愿意选择柔性流动。

2.教师均衡流动影响因素的分析

(1)性别、婚姻、学校所在地区、学校类型与教师均衡流动意向的相关度

调查数据表明,性别、婚姻、学校所在地区、学校类型与教师均衡流动价值的认识、教师均衡流动的行为倾向均存在显著相关。其中男教师比女教师对教师流动的价值认可度高,更愿意参加教师均衡流动;未婚教师由于没有家庭压力,更愿意参加教师均衡流动;农村学校教师相对城市学校教师对教师均衡流动的价值认可度更高,更愿意参加均衡流动;普通学校教师对教师均衡流动的价值认可度比重点学校教师高,更愿意参加均衡流动(见表2、表3)。

表2 教师相关因素与教师均衡流动价值认识的相关度

表3 教师相关因素与教师均衡流动行为倾向的相关度

(2)教龄、职称与教师均衡流动意向的相关度

调查数据表明,教龄、职称与教师均衡流动意愿呈显著负相关,而学历则与教师均衡流动意愿无显著相关;教龄、职称与教师均衡流动价值认识呈显著负相关,而学历则与教师均衡流动价值认识无显著相关;教龄、职称、学历都与教师均衡流动行为倾向无显著相关(见表4)。也就是说教师从教年限越长,职称越高,对教师均衡流动的价值认同度越低,对均衡流动的接受度也越低。

表4 教师相关因素与教师均衡流动意愿、价值认识及行为倾向的相关度

三、推进我国教师均衡流动的对策

目前,关于教师合理流动的研究日益形成完善的逻辑体系,研究对象从局部向整体发展,研究方法从理论论证发展为用数据说话,提出的对策更加具体可行。笔者认为,在此需要强调的是教师流动的目的是通过合理流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教师流动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因此,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失衡、无序的教师流动状况,实现一种良性的、有序的、合理的教师流动,一种基于教师个性化选择和学校多样化需求的教师流动,以实现教师更合理、更公平的配置,从而实现教育的和谐发展。在我国,推行教师均衡流动制度的时间不长,相关法律不完善,教师心理接受程度不高,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构建一个规范有序、均衡流动的良好机制。结合此次关于教师均衡流动意向的调查情况,笔者认为在具体落实贯彻教师定期流动政策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教师的意愿,并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柔性推动教师均衡流动,完善教师流动制度

保障教师均衡流动顺利进行的前提是完善教师流动制度。均衡流动应缓步进行,建议先平衡区域内教育资源,柔性推动教师均衡流动。具体应做到以下三点:

多地银行信贷部门负责人向记者反映,企业在政府部门的工商、税务、信用信息等,对贷款审批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现在调取企业信息需要额外付费,这增加了银行放贷成本。

1.明确教师均衡流动要求

流动要求包括流动主体、范围、时间、评价标准4个方面。笔者建议流动的主体应为优秀骨干教师,先进行区域内流动(如市区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的交流、村际学校之间的交流),再推行跨区域教师流动(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学校之间的交流)。另外,根据卡兹组织寿命学说,组织内信息交流的黄金阶段是1.5~5年,因此流动的时间期限应是1.5~5年[5]。关于流动的评价标准,应参考教师交流合作的成效而定。另外,不仅应给予流动的教师名誉上的奖励,在福利补贴方面,还应给予物质补贴,以弥补因流动给教师造成的不便。

2.细化教师均衡流动程序

流动程序应包括教师流动学校的确定、教师流动的申请程序、教师流动结束后回归流出学校的程序、教师申诉程序。细化教师流动程序,改变粗放型的教师流动程序,可让相关部门有章可循,依照规定公平、公正地办事。

3.强化教师均衡流动监督机制

通过教师流动监督机制,集监督、反馈、纠正于一体,不定期地对教师流动现状进行检查,及时发现教师流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症下药,纠正教师流动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以此来保障教师流动制度正确而有效地推行。

(二)提高政策执行者素养,确保政策有效执行

有的学者认为,在达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政策的决策只占10%,而其余的90%则取决于有效执行。政策有效执行的关键在于政策的执行者。教师均衡流动中的政策执行者是校长和教师,因此要从校长和教师入手,提高政策执行者的素养。

目前,我国中小学大多实行校长负责制,所以校长具有很大的决定权,直接决定教师的流动。因此,要规范校长权限,防止“长官意志”,杜绝校长为报复“不听话”的教师而让其流动的现象,纠正校长私下接受教师贿赂并根据贿赂安排教师流动的不正之风。另外,应该提高校长的觉悟,使校长正确认识教师流动的价值。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教师专业发展觉悟

教师是流动的主体,要使参加流动的教师发挥教师均衡流动的作用,必须有三个前提:一是教师积极主动参加流动;二是教师非常明确流动的目标;三是教师有能力实现流动的目标。这就要求加大教师均衡流动的宣传力度,同时可定期表彰参加流动的优秀教师,通过榜样示范促进教师进行专业反思。另外,在流动前应对流动的教师进行短期培训,让流动的教师明确流动的目标,树立起自身专业发展理念,增强文化交流的使命感。

3.制定人才流动法规

目前,有关人才流动的全国性权威法律尚未颁布。尽管某些地区曾经颁布了一些有关人才流动的法律法规,但明显滞后于市场的发展。这些法律法规往往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有的条例甚至已经过时,导致人才流动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法律的欠缺,使教师流动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教师不遵守人才流动的规则,无序流动,给学校造成极大的损失;二是学校无视人才发展的规律,阻挠教师的合理流动。因此,在促进人才流动的同时,必须促进人才流动的法制化。国家应制定关于教师流动的专门法律,充分考虑教育的特殊规律和教师的特点,引导教师合理流动。这是实现平等竞争、合理流动、维护教师队伍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三)建立信息网络系统,提供长期交流学习平台

教师均衡流动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程,不仅要促进流动过程中的交流学习,还应该促进流动后的交流学习。为了方便教师在流动结束后还能进行教学交流,应建立信息网络系统,提供一个让全体教师进行长期交流学习的平台,使教师通过交流讨论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相互切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通过资源共享实现教育资源的平衡。这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可设置三个交流区:学术探讨区、优秀作品展示区、生活交流区。在学术探讨区,教师可以对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相互学习切磋。优秀作品展示区,可展示优秀教学案例、优秀课视屏、体现教师基本功的优秀作品,通过图文、影像的方式形象地展示优秀作品,让教师可直观地进行学习。生活交流区,是教师交流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或展示生活小情调的平台,可匿名进行交流,以增进教师之间的情感。

(四)走农村教育自救路线,从根本上解决城乡教育不均衡问题

目前农村教育条件欠缺,整体教育水平低,而力图通过个别教师短期交流到农村学校来提高整个农村教育质量的想法则是不切实际的。要想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只能走农村自救路线。

1.注入农村教育新血液,活化教师队伍

注入农村教育新血液应抓住两种人才:一种是应届毕业生。应鼓励应届毕业生回生源所在地的乡镇学校执教,对到乡镇学校执教的应届毕业生,政府可补偿其大学学费,并为其提供住房。另一种是“银色人才”,即刚退休但依旧热心于教育事业的人才。通过成立课程教材教法研究小组,发挥“银色人才”的作用,引导年轻教师的专业发展。

2.发展农村教育硬件,吸引教师从教

本次调研通过采访都江堰市教育局,了解到都江堰地区由于地震后重建,许多农村学校规模扩大,硬件配备甚至比城市学校齐全,许多教师选择了留在农村执教,不再大费周章调往城市学校,由此可见学校的硬件条件是吸引教师从教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吸引教师到农村学校执教,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发展农村教育硬件是无法绕开的必由之路。

3.调整教师职称结构,激发农村教师积极性

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城乡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在小学阶段,中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为:城市教师55%、农村教师45%;在中学阶段,城市教师以中教一级职称为主,而农村教师以中教二级职称为主[6]。农村教师职称整体上明显低于城市教师,而且农村教师在获得中级职称后,很难再获得高级职称,许多教师缺乏前进的动力。因此,可在教师职称结构比例方面,适当向农村教师倾斜,适当增加农村学校的教师职称比例,以此来激发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加强农村教师职业生涯设计和管理

把个人的职业生涯设计和组织的职业生涯管理两者结合起来,能创造一个高效率的工作环境。教师职业生涯设计,是对有关教师职业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设想和规划,包括对教师职业的选择、对教师职业目标与成就的设想、对工作岗位的预期、对成长步骤及环境的考虑。学校管理者应帮助教师搞好职业生涯设计,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以达到学校发展需求与个人发展需求之间的平衡。教师职业生涯设计,可以增强教师的成就感、工作满意度以及对学校的忠诚度,是遏止农村教师外流的有效办法。而教师职业生涯管理,可以使优秀的农村教师看清自己在学校中的发展道路,不再为自己目前的处境和未来的发展感到焦虑和迷茫,从而有助于降低优秀农村教师的流失率。

[1]陈世龙.温岭市中小学教师流动的内部因素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张雪莲.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对离职意向的影响作用分析[J].中国教师,2009(S1):180-181.

[3]黄希庭.简明心理学词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470.

[4]沈小碚,周绍英.教师均衡流动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168.

[5]张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88.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7)[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95.

猜你喜欢
农村教师流动学校
流动的光
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6
流动的画
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关于西部S省农村教师培训状况的调查报告
新课程研究(2016年4期)2016-12-01 05:55:00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流动的光线
农村教师补充机制:问题与对策新探
探索(2015年3期)2015-04-17 02:36:54
奇妙学校
论西部农村教师专业信念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