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 宝 新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造就卓越教师,培育未来教育家,增加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资源,是我国免费师范生教育的价值基点与原本夙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家致力于构建高端教师教育服务体系,其中开办免费师范生后续教育——教育硕士专业教育,便是这一教师教育服务体系的关键链环。“保障培养质量是提高社会认可度的跳板。”[1]质量是生命线,是教师教育实践的脉搏,是决定教师教育品质优劣的核心量标。构建网络化的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有力克服制约教育硕士培养的质量瓶颈,是提升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教育质量、回应社会对培养卓越教师关切的最有效途径。
什么是质量?一般有三种理解:一种是指事物本己属性的纯化程度;一种是指事物的功能属性投合了人的某种需求、期待以及达到的程度;一种是指事物中有效成分所占的比重。具体到培养工作,它是指人的教育培养工作的科学化、有效化程度,是指它的自身组织的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程度。就免费师范生而言,其培养质量是指整个师范生培养工作流程相对于卓越型教师培养目标而言的契合程度。当这种培养模式、流程、架构能够造就出中国当代社会所需要的高质量实践型教师,我们就可以判定这种培养模式与流程是科学的,是有品质的。否则,我们就认为这种培养模式是无品质或低质量的。进而言之,免费师范生培养质量是一个形成过程,是整个培养模式的各个环节、各个要素之间相互配合的“组合效应”,它是整个培养工作的结构性品质与过程性机制的有机统一。
因此,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绝非是各个测量指标简单相加的结果,即便是强调这种“结果”,它也只是整个培养工作的表象而已,无法揭示培养质量的内核与途径。免费师范生培养质量是各个培养因素共在互联的结果,这就是“过程+结构”的“二维质量观”。进言之,免费师范生工作的质量源自两个方面:一是对各个关键质量监控要素的准确把握,它们构成了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监控点或观测点,这些质量监控点的合理配置与有机集成,就构成了免费师范生职后培养质量的组织框架与“结构质量”,成为科学的免费师范生职后培养质量指标体系的设定依据;二是各个培养质量监控点之间的有序、有效的作用方式与关联机制,尤其是培养质量形成的关键链环,它们构成了培养质量的关节点,是整个培养工作“过程质量”所在,决定着培养质量的顺利生成。也就是说,如果在这些关键环节上机制不畅,那么整个免费师范生培养工作,就可能会陷入低谷,从而无法逾越制约质量的瓶颈。免费师范生职后培养质量取决于这两种质量形态相复合的结果:前者决定着免费师范生的教育硕士培养体制的构建,后者决定着免费师范生培养机制的确立,这二者共同构成了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工作的质量保障体系。在免费师范生职后培养中,将这些质量观测点与关键点勾连起来,就形成了一幅“培养质量控制图”,它是免费师范生培养工作有序推进的基础。
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形成,是由一系列关键链环有序、有机连接而成,它们环环紧扣、相互牵连、交互影响,促使专业硕士培养质量能级与层级持续提升、梯次推进,形成了免费师范生培养质量的“增循环”态势,进而构成了质量递增图式。如上所言,探寻免费师范生职后“培养质量控制图”的前提是找到相应的质量控制点,即影响培养质量形成的关键要素。要找到这些要素,我们不能靠幻想,而必须到培养实践环节上去抓取,必须到整个质量形成路线中的“薄弱链环”上去捕捉。在免费师范生专业硕士培养中,有六个关键要素日益凸显,不容忽视,成为事关免费师范生职后培养质量体系构建的脆弱链条,即师资团队、课程研发、远程信道、质量监控、终端学习与培养体制。其中,师资团队决定着课程质量,是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原发点;远程信道与质量监控是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延伸点;终端学习是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生成点。在科学、有效、流畅的培养体制中,这三点能够自然衔接、有序勾连、有机配合,确保高质量专业硕士培养机制的形成;相反,在彼此抵牾、内部不畅、控制乏力、缺乏整合的体制中,会使上述质量环节力量耗散,无法形成高品质、高质量的教育硕士培养服务体制。鉴于此,我们认为,上述六大因素是教育硕士培养工程的质量干预点,是优质免费师范生职后教育服务建设的质量枢纽。然而,上述环节在当前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体系中正面临困境与挑战。
(一)师资团队资质不佳
培养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师资团队不容乐观,无论是在数量、质量上,还是在结构、层次上,都存在着重大缺陷。以我校为例:(1)从数量上看,教育学专业学科教师总量严重缺乏,学科教学论教师、专业论文指导教师、教学实践指导教师与5 000名左右的师范生相比,师生比在1∶25;(2)从质量上看,专业硕士授课教师与指导教师中“教非所学”现象严重,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临时受命”、“应急凑合”;(3)从结构上看,严重失衡,经常会出现承担教育硕士授课任务的教师多为现有的教育学专业授课教师,或者由相似学科教师来担任专业课教学工作[2];(4)从层次上看,学科教学论教师晋升职称相对较难,专业硕士授课教师的职称大多是教授以下,在层次上根本无法与学科专业教师同日而语。上述因素与事实的存在,都从源头上制约着师范生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
(二)优质课程建设滞后
有好教师才可能有好课程,这是其一;是好教师,也不一定能开发出好课程,这是其二。在我校,尽管许多教师在学术造诣、教学水平方面表现出色,但由于缺乏国际化课程研发理念,缺乏一支结构合理的课程研发团队,缺乏与课程资源建设部门的人际交流与技术合作,缺乏对教学实践的深入了解以及缺乏从教经验等原因,导致教育硕士优质课程建设速度缓慢,精品教育硕士课程资源相对稀缺,无法满足身处一线的免费师范生对优质课程资源的强烈需求。
(三)远程互动渠道不畅
教育硕士课程向免费师范生发送、传输的主要渠道是远程教育媒体——网络,该信道建设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课程资源的传播效率与传送质量,远程教育的缺陷屏蔽了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在实际运行中,一方面受网络课程开发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免费师范生大多在边远地区任教,许多师范生上网不便,师生双方网上互动渠道单一、机会缺乏且时间难以对接,使网上学习时间、质量与条件都难以保证,远程教育的优势难以发挥。因此,网络学习还无法达到预期的要求。
(四)教学质量控制乏力
人在外,不由帅。教学质量控制乏力是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中最难以突破的一道质量关口。要想借助网络与阶段性考核来监控免费师范生的日常学习活动,构建严密的过程质量监控体系,实在是“难上加难”。学生的网络学习很容易作弊,“网上挂号学习”现象无法避免,尤其是对那些没有学习责任意识的学生来说,网络学习形同虚设。网上考核也同样是一种“形式”,复制答案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另外,师范大学对师范生的实践学习状况也无法把控,完全由实践指导教师的良心来决定;免费师范生的区域内小组研讨学习、定期的同学互助学习更是无从监控;大学对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无法集中管理,教育硕士指导成了他们的“副业”;等等。正是如此,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成为免费师范生专业硕士培养体系中的一条“软肋”。
(五)有效的学习时间偏少
只有当师范生学习了相关课程,才有学习质量可言;只有当他们认真学习了这些课程,优质的学习效果才有可能显现。因此,有效、优质的学习是提高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必备要素与评价指标。免费师范生由于处在“亦师亦生”的中间地带,他们一边要忙于学校工作、家庭生活,一边要忙于专业学习,加之处在入职初期,还没有理顺学习、工作与生活关系,这就导致他们天天忙手忙脚,难以达到最低的学习时间要求,只能忙里偷闲地浏览一下课程网页。假期面授本是师范生最有效的学习时间,但受多方面的条件制约,如师范生难“挤”时间、长途奔波、大学后勤容量有限等,依然无法保障有效的学习时间。
(六)培养体制难以理顺
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体制问题也是一个令师范大学头痛的问题。以我校为例,由于免费师范生规模庞大,管理体制尚需进一步探索。首先,从管理权责上看,是由研究生院、教育学院还是教师教育学院管理,可谓利弊参半,毕竟教育学院管理的优势是专业性强但行政协调能力有限。其次,从日常管理实体来看,是交由网络学院管理,还是交由专业学院管理,同样是矛盾,因为教育硕士培养的主要形式是远程教育,而纯粹依托远程教育学院管理则容易导致纯行政化的管理怪圈,教育硕士教学管理的专业品质被弱化。再次,从培养主体来看,是一线教师为主,还是大学教师为主,同样难以定夺,毕竟教育硕士的首要目标是造就教育实践卓越者而非学术研究者,而一线实践指导教师不在大学教育管理范围之内,培养教育硕士无法构成他们的主责。在这一系列的体制矛盾中,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的宏观环境令人担忧,体制理顺仍然是一个困顿的教育管理话题。
应该说,下文中提到的六个节点既是教育硕士培养质量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又是构建教育质量“增循环”中必不可少的链环,而健康、科学、顺畅和有效的教育硕士质量保障体系,必然是能够破解上述质量“短板”的体系,一定是呵护、营养、维系良性质量循环运转的切入点与使力点。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认为,免费师范生专业硕士培养质量提升的关节点是师资队伍、远程信道、质量监控、学习方式、课程机制与培养体制。师范大学的现实使命正是从这六个节点入手,努力营造教育硕士质量形成与提升的“增循环”态势,促使免费师范生教育质量的提升走上一条持续增长、健康顺畅的道路。
(一)建立宽口径、高素质、优组合的导师团队
一支优秀的导师队伍是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生长点与支撑点。建立一支素质高、结构好、专业精的优秀师资队伍,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首要入手点。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工程的三大特点是:专业为本、实践为主、迈向高端。这也是组建师资队伍的基本要求。从专业属性上看,免费师范生教育隶属于课程与教学专业范畴,具有明显的专业倾向性,因此,教师队伍的组建应该以教育学科学者为主;从培养重点看,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目标以教学素养为主,造就优秀的教育实践者是这一培养活动的首要任务,因此,师资队伍的主体应该是一线教学实践专家,是具有一定教学专长的教育行家;从培养目标上看,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造就的是高端教师而非一般教师,是卓越教师而非普通教育工作者,其“核心目标是帮助他们‘教好书’,成长为一名技艺超群的优秀教师”[3],因此,师资队伍的组建应该坚持品质优先、质量为重的原则和标准,宁缺毋滥。综合上述考虑,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导师团队的组建应该坚持宽口径、高素质的原则,尽可能全校范围内精选理论导师,全国范围内精选实践导师,努力组成素质精良、实践优先、结构合理、专业匹配的导师群体。
(二)建立广渠道、高密度、多层次的互动网络
教育,就其根本的意义而言,是一场师生之间发生的信息、行为、情感的互动实践。能否将一种教育信息顺利送达学习者,引发学习者情感态度、价值倾向、思维方式正向的有效转变,是衡量一种教育活动品质优劣的关键指标。对免费师范生职后读研而言,师生间信息的传递是以网络空间的教学信息互动为主,网络媒体的传输力变得至关重要。因此,扩张网络信道的信息流量与增强互动效果是专业硕士培养质量提高的关键点。在实践中,师范大学应该尽力优化网络学习空间,扩充网络平台的资源总量,增强网络的交互性能,丰富学习渠道,实现自主学习、论坛学习与空中教室之间的整合,充分发挥网络学习的优势。在网络教育平台上,要通过教育博客群、BBS、学习社区、网上报告、专家教室等学习途径的开发,不断丰富网络学习的内容,克服网络课程学习渠道单一的局限。同时,网络教育学院还要重视资源信息的分布密度,尽可能覆盖免费师范生的一切学习领域,如教学理论、课堂教学、教师专业发展、校本教研、课堂反思等,让师范生能够在网上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一切知识资源,从网上平台中获得大量的学习机会,将网络平台组建成为免费师范生的“教育资源超市”。此外,网络教育平台的建设还要考虑到学习对象的层次性,尽可能为学习者提供多层次的学习服务体系。例如,远程教育学院可以根据难易程度将课程分为三个层次——面对初学者的基础知识课程、面对中等学习者的主干理论课程以及面对高级学习者的实践应用型课程,三个层级之间用过关检测题相衔接,师范生通过测验后再进入上一层级的课程学习。只有这样,网络教育信道的承载力、传输力、适应力才会大大增强,整个平台的教育性能才会大大提升。
(三)建立教材开发、资源整合、学生介入“三位一体”的课程形成机制
网络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是免费师范生专业硕士教育质量形成的另一重要环节。要克服既有的课程质量瓶颈,最好的出路是变革教育硕士的课程形成机制,引入多主体参与的、能在动态中生成的新机制,增强课程体系的自我扩展能力。为此,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课程要以纸质版教材为主体,以电子版辅助课程教材建设为依托,鼓励各级、各类教师(包括一线优秀教师、网络技术人员等)以及免费师范生共同介入的方式,大力开发电子版课程教材,将同一课程领域中所有关于教师、学生、管理者的学习体会、见解观点、推荐阅读、授课经验、学习新发现等都纳入电子教材模块,使之成为所有学习者、教学者、管理者共同研发的“大教材”。动态教材的最大优点是能够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多样化的需要,彰显学习者的自主性与创造力。但其缺陷是学习内容的衍生容易脱离主题,偏离核心知识,浪费学习时间与精力,而这些缺陷恰恰是纸质版教材的优势。因此,发挥两本教材——纸质版与电子版的各自优势,形成以纸质版教材为主线,电子版教材为补充、为资源、为拓展的课程资源生发机制很有必要。
(四)建立“校、院、(双)师、生(小组)”四级教学质量控制链
加强学习过程质量监控,增加有效学习量,是教育硕士教学质量掌控的核心。因此,构建层级衔接的教育硕士教学质量控制网络与链环非常重要。我们认为,能对师范生职后学习活动产生影响的各级管理部门、教育主体都是教学质量监控中的责任主体。当然,教学质量的根本责任主体是师范生,其培养质量的形成有利于两种督促力量(自我专业发展的内力和外来学习要求、学习压力)的产生。其中,对师范生提出学习质量标准、形成学习压力,是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管理部门的责任,严格落实这些要求与标准则是指导教师与专业学院的责任。因此,在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形成中,学生是第一级责任主体,指导教师与学院是第二级责任主体,而师范大学是第三级责任主体。具体而言,在这一责任层级中,学校保障培养质量的主要责任是:制定培养目标与考评细则,严格按照质量标准来开展学位管理工作,监督各院系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专业学院的主要责任是:制定专业培养标准与课程计划,完善相关质量考核办法,科学评定每一位研究生的学业成绩;指导教师的主要责任是:按照学院要求开展专业指导,指导学位论文,监督日常学习,负责平时考核。在这一层级式质量监控体系中,各级质量管理责任主体共同对师范生的课程学习状况、专业实践表现、论文写作情况进行共同考核与质量评定,定期为每一位师范生提供一份专业学习情况报告单,及时鼓励学业进步,校正不良倾向,提高师范生的职后专业学习质量。
(五)建立“实践-学习交融”式工作学习理念
处理好工作与学习关系问题,是增加免费师范生有效学习总量的关键点,也是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的切入点。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新的工作学习方式,彻底化解师范生面临的专业学习与教学工作间的冲突。其实,对教师而言,实践、授课就是一次进修,课堂、讲台就是师范生的专业学堂和发展平台,二者之间没有根本矛盾。但在实践中,师范生常常会顾此失彼,难以将理念“溶解”到实践中去,导致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两张皮”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一是专业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之间缺乏“链接带”,教育硕士课程没有体现师范生的特殊专业需要;二是课程开发者没有充分考虑师范生的“学习要求”。要解决这两点问题,在专业硕士培养中,我们要弱化专业课程理论色彩的同时,一定要改变课程学习中的“课后问题”环节,尽可能增加实践作业,引导师范生围绕当下的课堂教学实践来理解理论、应用理论和学习理论,让课后实践作业成为关联师范生的理论学习与教学工作的纽带。为了实现这一学习目标,每门教育硕士课程的设计应该尽可能与师范生的教学工作同步起来,教师应及时布置与所授课内容相关的应用性作业,为师范生实现学用结合和贯通理论与实践提供有效途径。
(六)建立学校监督、学院负责、实践导师参与的培养新体制
专业硕士培养体制设计是整个培养体系的大问题,理顺体制、完善机制、明晰责任、各司其职是促使免费师范生职后教育产生效能、激发活力的关键,要努力形成“倡导多元参与、灵活开放、优势联合”的新体制[4]。所谓的“培养体制”,就是相关培养主体在教育硕士培养工作中的地位能级及其相互关联方式,它是确保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目标实现的工作体制与管理体制。参与免费师范生职后培养工作的主要管理主体是大学研究生院、专业学院与指导教师。培养体制设计改进的主要任务是理顺他们之间的权责关系。我们认为,大学研究生院是整个培养工作的掌舵者,它的主要责任是宏观监管质量。具体而言,有四项责任,即制定培养章程、设计工作蓝图、协调学院工作和做好后勤保障。因此,确保大局稳定、大政有力、大事有方是研究生院的主责;网络教育学院是负责提供技术支持;专业学院是各项具体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者,是教育硕士培养的主要质量责任主体,它承担着五项职责,即制定教学计划、研发课程教材、落实导师责任、负责日常管理和开展各项考核;导师是处于整个培养体制的基础层,双导师共同参与、相互协作、各负其责以确保培养的质量,故导师主要承担三项职责,即专业学习指导、专业发展指导、实践研究指导。在这一培养体制中,相关培养主体就可能在培养目标这一大计上分工协作、有序运作、合力推进,有效遏止权责不对称、责任区间模糊、职能职责不清晰等现象的发生。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免费师范生质量保障体系是一个相关主体鼎力协作、过程环节责任到位、体系化控制有力有效、共促免费师范生培养工作不断接近预期目标与实现实践效果的动态生成过程。免费师范生培养质量控制的重要思路是把控质量形成关节点,努力创造有利于培养目标顺利达成的条件与环境,实现培养质量的阶段性突破与推进。统观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质量形成全程,我们不难发现,该过程的六个关节点依次是:课程服务、导师联盟、学习责任、论文写作、过程控制与质量评估。每一个要素在整个质量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与功能是有差异的。
(一)课程服务是质量控制的基石
在免费师范生培养质量形成中,课程服务无疑是基础性环节,毕竟课程是师范生学习的对象,课程开发的质量与提供的方式与培养质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免费师范生在职后学位教育中要学习的主要课程是学位课程和专业课程。形成课程服务质量的三个重要控制点是:课程结构、教材品质与课程形态。就课程结构而言,匹配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间的比重尤为关键,“突出核心学位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强调综合实践研究课程”是重要的建设任务[5]。在教育硕士培养目标方面,课程结构应该以后者为重,围绕高端教师造就这一中心,着力提高免费师范生的教育实践素养。在教材品质方面,提高开发人员的整体素质、推进精品教材的研发、构建主辅材结合、网络与文本同步更新的教材体系,适度增加教材的延展性,这也是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教材质量控制的重要思路。在课程形态方面,推进隐性课程(如课程文化等)与显性课程、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等之间的结构平衡,不断丰富课程形态,拓宽课程的表达样式,提高课程覆盖免费师范生学习生活空间的能力,充分照顾免费师范生学习者之间的各种差异,这也是课程服务质量的主控点。
(二)导师联盟是质量控制的依托
导师是免费师范生培养质量形成中最具活力、最具能动性的一个因素。能否组建出优质的导师联盟,充分发挥论文导师与实践导师的互补优势,增强导师组的整体专业水平,决定着免费师范生培养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导师的水平决定着学生的专业水平,导师的心态决定着学生的学习状态,导师的修养决定着学生的专业修养。因此,导师水平的提高与内在结构是免费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核心控制点,“它需要在‘共同体’精神的指引下汇集各方面的教师教育者队伍,努力构建一个强大的‘教师教育者联盟’”[3]。导师联盟是免费师范生职后教育培养的重要依托。在这一点上,培养质量的三个主要控制点是导师的专业水平、导师的组配和导师的专业态度。从专业水平上看,加大研修力度、重视研究水平、提升理论素养、增加实践能力是提高导师专业水平的重要路径。坚持在研修中提高、在实践中发展、在学习中突破。促使高水平专业导师不断涌现,是师范大学控制导师质量的入手点。在导师组配上,导师选配异常关键,严把导师入口关、吸引优秀导师参与培养工作、选配好导师组组长、建立导师间的优胜劣汰机制、及时吸收一线名师加入实践导师队伍、加强对导师的定期评估等,都是控制导师团队质量的有效方式。在导师态度上,要及时开展导师队伍的思想教育活动,评选优秀导师及其导师组,提高导师的工作热情,改善导师的工作态度,培养导师的责任心与事业心,促使导师集中精力、创造性地做好专业指导工作,不辜负国家、社会的期待。
(三)学习责任落实是质量控制的关键
师范大学的任何培养工作及其服务的终极目的只有一个,即促使师范生及时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经验,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彰显师范生专业学位教育的质量。任何教育服务都只有落实在了免费师范生的学习上,才可能最终体现培养工作的效果,体现培养活动的实际价值。因此,落实免费师范生的学习责任,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控制环节。免费师范生学习责任意识的有无和强弱与师范生的最终学习效果直接相关。师范生学习责任形成的相关要素控制是学习质量控制的实质。我们认为,免费师范生的学习责任感源自三个方面:学习带来的直接价值感、学习动机的纯洁度与学习督促机制的有力。应该说,参与专业学位学习给师范生工作上带来的直接帮助与收益是其学习价值感的重要来源,也是最有力的动力源,尤其是那些工作与学习密切结合的学位培养教育,最容易激起免费师范生的学习责任意识。学习动机的纯洁度是免费师范生质量控制的又一环节,师范生到底是为拿学位而学习,还是为自我发展而学习,其结果相差迥异,对他们学习责任感的形成有直接影响。有无学习督促机制也是师范生学习责任感形成的一个诱因,尽管它不产生根本作用,但却能引导师范生及时转换学习价值观,克服种种不良学习倾向的诱惑,导正自己的学习责任观念。学习责任心一旦形成,它就可能帮助师范生克服种种学习困难,自觉接近学习资源,达成学习目标,所以师范大学对其不可小视,必须严格加以教育与引控。
(四)学位论文是质量控制的抓手
学位论文是免费师范生获取专业学位的主要凭证,是师范生专业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培养质量控制的集结点之一。“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是关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前者属于共性要求,后者注重个性培养。”[6]学位论文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是间接评定师范生各类课程学习质量、专业实践水平、专业理论修养、研究态度等的工具。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位论文质量控制是各种具体质量控制手段的最终显示点。学位论文质量,首先取决于师范生的专业资质,其次取决于导师的指导水平,最后取决于学校对论文质量控制的科学性。这三者构成了免费师范生学位论文质量控制的核心,构成了学校实施质量控制的抓手。从师范生角度看,师范大学必须加大对师范生平时学习与实践的要求,确保他们在经历了严格的学术训练与丰富的实践积累后再进入选题、开题环节,尤其是要培养他们敏感地察觉实践问题、捕捉工作实践中热点问题的能力,形成研究题目,开展观察研究与行动研究,体现工作研究的要求。从导师角度来看,论文导师要在学位论文写作的全程中,嵌入自己的专业指导,随时回答学生的疑惑,提供专业的咨询与建议,询问学习的进度与方向,把各种可能的研究误区消除在萌芽状态。从学校角度来看,师范大学必须制定严格的《免费师范生论文写作操作规程》,严格规定开题、选题的要求与时间,明确论文的质量规格,提供优秀专业硕士论文的框架,严格论文写作步骤,确保论文写作过程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有序化。
(五)远程教学质量监控是质量控制的难点
免费师范生培养质量控制的主要形式是远程教学质量控制。努力克服这一控制的局限,达到近似直接教学的质量控制水平,是免费师范生培养质量控制的理想状态。如上所言,远程质量控制的三个难点是:网络课堂出席难以监控、专业实践表现信息难以获得、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难以进行。“建立高校内部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是保障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7]为此,在教学中,师范大学必须研究针对性质量控制举措,努力克服远程教学的“软肋”。在这一点上,我们认为,师范生培养质量的监控点应放在虚拟课堂出勤率、个人课例视频收集率、师生虚拟空间互动率上。首先,远程教育学院必须积极研发相关软件,加强对学生虚拟课堂的真实出勤率的监测,甚至可以通过加载视频会话监控的形式切实考核师范生平时课程学习的质量,杜绝“挂课学习”现象;其次,师范大学应该将个人视频课件作业作为重要质量监控点,依托师范生优质课件的打磨环节来提高免费师范生的专业实践水平,加强对师范生专业实践学习过程的控制,确保预期核心培养目标——高端教育实践人才培养的实现;最后,远程教育学院应该加大对虚拟学习空间中师生互动情况的监控,以此补偿学生日常学习中与科任教师、指导教师互动欠少的缺陷,努力形成“接近在校学习”的水平。
(六)培养质量综合评估是质量控制的焦点
免费师范生硕士培养质量形成的枢纽环节是质量综合评估,它是将所有质量控制点连为一体的核心旋钮,质量评估的精神、细则、指标设定的细微变动都可能成为全部教育硕士培养系统发生大变化的一个因素,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就是:“组织相关的管理活动,对教育质量做出评价,及时反馈评价信息,进而保证相关部门的准确调控。”[8]因此,培养质量综合评估是免费师范生质量控制的焦点,是撬动整个教育硕士培养思路转变的主控点。诚然,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质量评估细则来自培养目标,它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与指标化。免费师范生专业硕士培养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全面性与独特性是它的三个控制点。从科学性角度来看,质量综合评估必须强调信度与效度,必须能够评价出“拟评价的内容”,必须保证评估方式、手段、工具的先进性,必须充分发挥评估的各项功能。从全面性角度来看,质量综合评估必须坚持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理念,对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形成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考虑,将教育硕士的理论素养、实践素养与人格素养统摄起来,确保综合评价能够对整个专业学位教育发挥全局影响。从独特性角度来看,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强调培养质量的三个支撑点——免费师范生评估、教育专业评估、硕士水平评估,形成特色评价亮点,避免泛普化、平庸化的评价,全力推进免费师范生职后学位教育走上一条专业色彩浓厚、实践风格明显、关怀高端教师成长的正确道路。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认为: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职后教育高质量的形成是各主体参与、各要素协作、各环节配合的共同结果,需要在一张质量控制图的宏观导引下才能完成。在此,我们将上述质量控制点及其相互关系在一张图表上体现出来,这就构成了专业学位教育硕士质量控制图(参见图1)。
图1 专业学位教育硕士质量控制图
图1表明: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的目标是将师范生造就成为高端教师——教育家型教师,培养质量评估与控制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枢纽环节。要控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正向形成方向,师范大学需要对两类要素进行远程质量控制:一是资源类要素控制,即课程研发质量与导师指导质量,其目的是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二是学习活动类要素控制,即严控论文写作质量与有效学习活动量,确保优质学习活动持续进行,不断提高学习效果。借助培养质量评估环节,将所有质量影响因子“尽收眼底”,对之进行一次全面性评估,确保各个质量控制点都在师范大学的控制视线内,推动免费师范生专业硕士教育协调、健康的发展,是促使预期培养目标顺利达成的必经之途。
[1]屈艺.浅析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J].教育与职业,2012(36):35-37.
[2]王文利,石长地.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育硕士培养质量[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2(11):40-41.
[3]龙宝新.免费师范生在职读研的有效学习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8):19-24.
[4]龙宝新.论免费师范生在职读研模式创建的突破点[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2):19-24.
[5]孙祺.构建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的设想[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70-73.
[6]李光玉.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刍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19-22.
[7]孙祺.构建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的设想[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70-73.
[8]徐丽,韩小娇.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32(4):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