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日暖 陈洪义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行为的深刻变革。教师观念的转变,是课堂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与表现,没有教师观念的转变,教育改革就不会取得成功,然而观念的转变却又是最难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韩立福认为“课堂教学所面对的最大‘瓶颈,是教师观念的深度转型问题”。教师教育观念转型是一个‘隐形工程,是一个深度的渐变过程,这一渐变过程需要经过教师自身的反思以及教师的实践来推动。为此,湛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制定了“观念转变促行为自觉”的推进策略,在实施过程中坚持以“观念转变为目标”,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分类分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2004年以来,学校始终坚持“课程是主载体、教学是主渠道、课堂是主阵地”的工作思路,在开齐课程、上足课时,不增加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前提下,调整教学关系,积极构建“双主”学习型课堂,走出了一条“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改革之路,让课堂真正焕发了生机与活力,促进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助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实现了高考本科上线率连续四年全市第一、高考上线率100%的突破。近两年有60多名教师分别获得国家、省、市荣誉和称号;2013年已有9个教研组被评为“湛江市示范教研组”。
理念先行:引领教师的课堂教学角色转变
教学理念是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信念,更是指导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中心思想。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不仅是新课程素质教育的召唤,更是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学校教学工作的前提和根本。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浪潮,2007年学校召开教学工作会议,林文良校长作《提高教学工作质量 关键在于狠抓“落实”》报告,报告在充分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要把课堂教学作为达成课程标准的主阵地,把延伸学习作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补充。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精讲、善导、激趣、引思”,把“微笑、尊重、宽容、民主、探究、合作”带进课堂,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重视学法研究,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尊师、乐学、勤问、竞先”的良好风气。报告还指出:必须运用新观念,灵活实施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多给学生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这份报告在学校几十年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依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正式提出以“双主协调,共同发展”作为学校新的教学理念。“双主”指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双主”作用发挥是目的,更是手段,实现师生共同发展才是最终目的。这一教学理念的确立,让学校各项教学工作的开展有了更加明确的思路,也为学校新的课堂教学改革明确了方向。
面对新课改,面对新理念,如何才能让教师以最积极的方式,最主动的态度,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新课程改革呢?学校确立了《新课程实施与中学教师的适应性研究》的课题,课题由林文良校长亲自挂帅,带领各教研组长和各学科的骨干教师,以积极的态度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知识与理论,并对课改实践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进行总结与研讨,寻找对策。课题组经常性地开展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等多种形式交流活动。课题实施不到两年,带动和影响了大多数教师,让他们对课程改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有效的促进了他们的教学观念的转变,也为学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模式引领:让课堂教学改革在实践中前行
课程改革是挑战,更是机遇。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浪潮,学校第一时间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对接,提出“双主协调,共同发展”的教学理念,同时,及时和准确地将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普适性的教学策略,引导教师在实践中改变教学方式,养成新的课堂行为习惯,建立起民主平等的课堂新文化。
一方面,学校在领悟课改理念的基础上,组织一批骨干教师通过理论学习、课堂观察、交流研讨、征求意见等方式,根据不同课型的需要,制定了符合学校实际,又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两个二十分钟的操作要求”和“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量化标准”,以“操作要求”来引领,以新的“评价方案”来促进教师新的教学理念的形成。“两个二十分钟的操作要求” 从时间上严格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师生各主20分钟,强调师生各有约20分钟的教与学的活动过程,教师“善教”的意义在于有效地指导学生会学、爱学、学好。这是落实常规教学中的分层教学和实现全效学习的有效途径。
另一方面,学校又依据“双主协调,共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设计出文理两类“双主”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确立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双主协调,全效教学”研究项目,组织骨干教师先行实验。项目确立前,学校通过个别访问和座谈,了解到很多教师对“双主协调”的理解还比较肤浅和片面,真正要教师们转变观念还有一个很长的过程。如何才能缩短这一个过程,尽快让“双主”理念在全校的教学活动中体现呢?通过充分讨论,我们认识到学校非常有必要组织一部分教师先动起来,做出成效,为广大教师树立榜样,从点到面影响犹豫不决那一部分教师放下包袱。为此,学校提出了“双主协调,全效教学”的研究项目,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研究让教师们进一步明晰其理念的内涵;二是通过组织一个由各层次教师参加的团队,开展全方位的持续的课堂实验,探索出能有效地发挥“双主”作用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便全校教师实践与操作。几年来,项目组通过集中或分散形式组织了218节实验课。实验教师从落实“双主”理念出发,根据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的实际,对研究目标与内容进行实验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对项目“预设”的“双主教学模式”进行论证与完善。这一实验与研究成果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三等奖”。
课题推进:分学科破解课堂教学改革难题
在开展“新课程背景下的双主协调,全效教学”的项目实验过程中,学校遇到的最大困扰和难题是:课改必须借助一定的模式来推进教学规范,但矛盾的是:如果完全按照模式化教学,势必教条僵硬没有生机,而且很难兼顾不同层次不同个性学生的发展现状与需要;如果完全按个性化教学,又显得随性缺乏规范,教学改革难以深入,甚至难以保证。
考虑到不同层次和不同个性学生的发展现状与需要的不同,学校在“双主协调,全效教学”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分层教学”的要求:分层教学法包括行政的分层和课内的分层。学校一方面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程度,分成几类不同层次的班级,并对教师资源进行合理的搭配,以实现最优化搭配。另一方面,在行政分班的基础上,提出要求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兼顾同一班级内不同学生的发展现状与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长。这样,“双主协调,全效教学”的内涵更加丰富,课堂教学模式也更具可操作性。
同一模式,在不同学科的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差异与困难。考虑到不同学科的特点,2009年9月,学校制定了“分学科破解课堂教学改革难题”的策略。要求并指导各学科在领会新课程理念与“双主协调,共同发展”新理念的前提下,充分吸收和借鉴“新课程背景下双主协调,全效教学”项目研究成果,结合学科特点与实际,寻找切入点,深入开展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为了推动和配合这项工作顺利进行,学校制定了《湛师附中课题研究管理办法》,启动“校本课题”研究工作。三年来,学校12个教研组共组织了100多项校本立项与研究,这些研究有效地推进了“双主协调,共同发展”理念在学科教学中的实现。其中,历史科开展的《基于课堂的情景探究式历史教学研究》、数学科开展的《问题导学模式下的数学教学》、地理科开展的《三环节地理教学》等14项校本课题还被省市教研部门立项,成为省市“十一五”“十二五”规划课题,已有30多篇研究成果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奖,其中有3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全文复印与转载;数学科林文良校长提出的“数学问题导学教学法”实践成果《新课程数学教材教法》获“第八届广东省普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这种先进行模式化教学,再进行探索创新的推进策略,使各学科展现出有规范有个性的教师“双主”教学风格,为培育出有规范有个性高素质的学生创造了条件。
文化重塑:唤醒教师的专业自觉与教研自觉
课堂教学改革绝不仅仅是观念、模式、方式、行为的变革,即教学活动本身的改革,它首先而且主要是课堂教学文化的重建——这是核心、根本和终极追求。课堂教学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土壤”,是课堂教学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元气”,是课堂教学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没有课堂教学文化的重建,课堂教学改革必将走向形式化、最终无功而回。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的,课堂教学总是存在着某种文化,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学生都在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其本质就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对学生的影响。重要的问题就在于,教师应当创造一种怎样的“教学文化”?
2013年初,湛江市教育局颁布了《湛江市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方案》,《方案》提供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参考模式。考虑到这一参考模式的探索已比较成熟,近几年来学校在这一方案的指导下,积极围绕教学观念的转变这一关键点,根据“立足学校实际、讲求实效”的原则,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典型示范、分类指导、分步推进”,取得了扎实成效。现在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已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学校决定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塑课堂教学文化,唤醒教师专业自觉”上。学校结合市里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的精神,从几年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提炼出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与追求:“自由与平等,理解与倾听,信任与尊重,开放与分享”,并提出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是:献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献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献给学生一个探究的课堂;献给学生一个建构的课堂;献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献给学生一个快乐的课堂。
为了让这种教学文化与追求在广大教师课堂中全面实现,学校制定了《湛师附中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方案》,《方案》以重建课堂教学文化为目标,计划用两年时间,全面推进。为了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一方面重新修订《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量化标准》,以完善的评价促教学文化重建;另一方面,制定《湛师附中教学巡视制度》,通过组织定期与不定期的教学巡视活动,强力推进课堂教学文化的重建。另外,学校还积极通过开展“党员示范岗”、茶馆研修、教学教研竞赛等活动,多形式多渠道促进课堂教学文化的重建。
(本文照片由湛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