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春芹
〔关键词〕 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情境;兴趣;激励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6—0093—01
语言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有声语言就是用言语来表达的语言;无声语言就是用动作、表情等来表达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正确使用语言,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励学生追求上进,甚至会影响到一个学生的一生。为什么好多老师反映学生在上语文课时毫无兴趣、毫无激情,甚至“谈语文而色变”?我认为这跟教学的主导者——教师有很大的关系。心理学家告诉我们,青少年的注意力常为兴趣所左右。在教学过程中,如教师授课没有意思,学生势必苦于听讲,注意力分散。上课有了兴趣,就能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在兴趣的激发下,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感知事物,去研究事物,这就使得他们的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逻辑记忆力增强。同时,由于情趣高涨,克服困难的能力一直也会增强。语文是培养情感的的学科,没有情感就没智力。这就要求通过对语言文字和语言情境的理性认知,借助想象与联想使学生得到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所以语文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文中的真、文中的善、文中的美,文中奔涌的作者那浓浓的情。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恰当的引导以及老师使用的语言是学生喜欢语文的关键。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要有一种能够创设作品情境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语言情境,唤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章不是无情物,选入教材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尤其文学作品,堪称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既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李白佳作,也有被盛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的《史记》;既有世界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契诃夫的名篇,也有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最高代表作《红楼梦》。仔细体味,中学语文教材囊括了深厚宽广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美育因素得天独厚,美感情调四处洋溢,面对如此丰富的教材内容,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艺术地使用语言,以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再配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调,对文章的人物形象、自然、景观、美好情操、高尚心灵、爱国情感等进行描述,把学生引入优美的情境中,让他们充分领略风光描写中的自然美、体味议论文中的理性美,品味社会生活中的人性美,从而产生对美的追求,对学习的渴望。
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我们可以通过作者描绘的荷叶、荷花等形象的优美语言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提高兴趣。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想象,用语言去描述“出淤泥而不染”的荷叶的轮廓,再联想舞蹈演员身着芭蕾短裙的倩影、翩翩起舞的视觉形象,从而让学生体味出荷叶轻盈舒展、挺拔直立的秀美之姿。再如学习作者用歌声比喻荷香的形象描绘一段,可引导学生去想象那种飘忽不定、隐约轻微、时断时续的荷香之美。借助美的语言外壳和联想使学生流连往返于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之中,感受到美,感受到语言的魅力。通过教师这样的启发和深情的语言,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转移到课文的体验上,从而发出了具有共鸣效应的情感波澜。对课文的学习,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高中生正处在从幼稚到成熟的朦胧阶段,对于生理和心理上的某些变化感到迷惑和神秘,作为教师要善于开导他们。有一次在课堂上,我发现有位学生正入迷地看一本关于性方面的书。当时,我没有没收他的书,也没指责他。我停止了讲课,沉默片刻,那位学生发现我注视着他,赶紧把那本书收进抽屉里,并胆怯地望着我。我对他莞尔一笑,他顿时满面通红。事后,他塞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写到:“老师是你的微笑让我无地自容,使我认识到了错误;也是你的微笑挽回了我的尊严,使我不至于在同学中丢脸。你的那一笑 ,使我永远铭记心里,成为激励学生的一个闪光点。感谢老师的微笑,也希望你替我保密。”从这件事中,我深深地懂得,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自尊心非常重要。假如当时我没收了他的书,而且曝光。那么,将会是另外一个结局。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利克特说过:“用激励说服的语言来造成一个人的道德,显然比用法律和约束更能成功。”可见,在教学中艺术地使用语言,不仅能给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而且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