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国英,许加明
(淮阴工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关注重点从数量扩张转入质量提升。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把“全面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五大议题之首,胡锦涛主席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更明确提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1]
纵观目前各研究领域对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方法,如:各类大学排行榜,政府持续推进的大学质量评估与监控,市场以诸多形式对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寄以的期望等等,基本都是通过外部舆论、制度和市场的压力来迫使或督促高校推进教育质量的改进。而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表明,真正能够影响高校教育质量,尤其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并不是上述那些外部压力,而是已经内化成高校自身核心功能的活动的品质与水平。正如哈佛大学前校长博克所说:大学教育的核心事务是“教育目标”与“教育方法”,“真正影响教育品质的事发生在大学课堂、师生互动的教学情景中。”[2]
对很多院校尤其是资源占有没有优势的地方本科院校来说,短期内很难做到经费投入与生源质量的根本性改变。为切实提高教育质量,院校应该采取一些更有效的策略。比如说:立足院校学情,诊断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尝试改变教育教学实践,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以获得更大的学习收获。衡量现代大学的水平,不仅要通过其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条件、师资水平、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等进行评价,更需要考量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投入和努力达成学习目标的程度,以及由生师互动、生生互动等共同构成的生机勃勃的教学过程。后者是现今的教育评价体系易忽略之处,也是本研究进行调查研究的重点内容。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数据分析与学生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使用的工具是全美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 (NSSE)问卷的汉化版(NSSE-China)。在淮阴工学院(以下简称:淮工)本科生总体数据库中随机抽取1400 名被试,发放1400份问卷,回收1226份,回收率为87.6%。数据整理和录入时技术删除4份,因此实际参与数据分析的被试数为1222人。
对调查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单总体均数显著性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对均数进行效应大小检验(Effect Size),以诊断实际差异。
本研究通过调查得到淮工NSSE—China 2012所有题项的数据,以及清华课题组提供的NSSE—China 2012全国年级常模、全国分院校类型年级常模、全国学科常模和全国分院校类型学科常模①,分别从五大可比指标及教育环节诊断指标两个部分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
通过t检验及效应大小检验发现,淮工在五大可比指标上的状况均不如地方本科院校的总体表现,其中:在校园环境支持度(SCE)指标上,淮工与全国地方本科院校常模无实质性差异(Effect Size<0.2),而在其他四项指标与全国地方本科院校常模均存在实质性差异(Effect Size>0.2),得分显著低于全国地方本科院校常模。考虑到淮工与地方本科院校的样本量差异太大, 本研究又做了效应大小检验( effect size) , 前者说明二者在统计学上的差异, 后者说明在实际中的意义。具体数据及检验见表1。
表1 淮工与全国地方本科院校常模在五大可比指标上的比较
说明:1.***P<0.001,**P<0.01;2.Effect size >0.2 表示有差异但差异较小, >0.5 表示差异程度中等, >0.8 表示差异较大,<0.2差异无实际意义。
由表1可见,淮工在五大可比指标上,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呈上升趋势,其中学业挑战度(LAC)上升最不明显,而生师互动水平(SFI)上升幅度最大。与全国百分等级常模比对,淮工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只有教育经验的丰富度(EEE) 以及校园环境的支持度(SCE)表现较好,到高年级基本达到中等水平。
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发现,淮工涉及到的8个学科中,理学表现最好,五大指标都达到和超过全国常模;法学次之,学业挑战度(LAC)和校园环境支持度(SCE)超过了全国常模,其它三项指标略差;工学、文学、经济学、农学、管理学5个学科五大指标都略显逊色;艺术学表现较差,五大指标差距均较大(艺术学的样本量仅为3,可能造成调查结果与目标总体相比有较大的偏差)。
与地方本科院校年级常模间分析比较可见,淮工在一、二、三年级五大可比指标方面都逊色,尤其是生师互动水平(SFI)差异最大,教育经验的丰富度(EEE)次之。而到了四年级,校园环境的支持程度(SCE)已基本持平,教育经验的丰富度(EEE)也只有微弱差异。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 其本质就是促进个体发展的积极的生师互动, 为了深入诊断淮工究竟在哪些环节上存在问题, 我们对淮工及地方本科院校在生师互动行为模式上的水平差异, 进行了深入剖析。见图1、图2。
图1 淮工与地方本科院校生师互动指标比较(一年级)
图2 淮工与地方本科院校生师互动指标比较(四年级)
由图1、图2可见,课外与任课老师讨论课程问题、教师对学生未来职业计划的指导两个指标特别需要关注。38.7% 的学生在自我报告中陈述从未在课外与任课老师讨论过课程中的问题,仅有16.7%的学生表示经常与老师进行课外讨论。学生自我报告显示:在讨论职业计划时,与班主任、辅导员和任课老师的交流收益情况相差不大,40%以上的学生从未与老师进行过讨论,由此可见班主任、辅导员和任课老师在学生的职业发展方面发挥着几乎同样重要的作用。
如果说, 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给予及时反馈是教师职业的基本属性, 那么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给予必要指导则是大学教师职业的特定属性, 这和大学知识分化(专业设置与专业教育)的属性分不开, 也与大学教育直接和职业市场对接的现实有关。对于淮工这样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这两个重要指标上的表现不尽如意, 应该引起学校和教师们的注意。
清华项目组在保留原(NSSE)题目的基础上,分别从不同方面分析淮工教育环节的学情状况。为更好契合本次调查的课程评价目的, 清华项目组对布鲁姆的教育认知目标分类(2001年版本) 进行了调整, 将其整合为:记忆、分析、综合、判断和运用[3]。
2.3.1课程目标达成和要求的严格程度
与地方本科院校常模相比,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淮工在五个等级目标的达成方面均存在水平差异,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在运用、综合等高级思维技能上,与地方本科院校常模出现较大差距。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载体, 课程教育目标的达成状况不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水平, 而且是体现学校教育质量的核心指标, 该调查结果对于以应用型本科定位并一贯追求卓越的淮工来说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将“课程要求的严格程度”子量表的数据与全国大学常模及地方本科院校常模进行比较,可发现淮工在各项指标均劣于两个常模。从内部来考查,可发现这样几个特点:(1)课程挑战度不够高,学生自我报告“非常努力学习才能达到课程要求”的频率较低;(2)阅读量偏低,尤其是期刊阅读量偏低;(3)课程考核方式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差别较为明显,以作用大小排序分别为独立完成作业、小组合作、考试、实验报告、论文/报告。
2.3.2课程学习行为和拓展性学习
在课前、课中与课后的表现,淮工学生均不如地方本科院校常模,尤其是课堂提问、积极回答问题、课上质疑老师观点、师生课外讨论学习等几个环节显得比较突出。其中两个方面尤其值得注意:(1)课外学习时间的投入并未明显少于地方本科院校常模;(2)使用媒介讨论作业这一环节上发生频率略高于地方本科院校。
淮工学生课外拓展性学习行为明显差于全国大学常模及地方本科院校常模,尤其是在听各类讲座报告、志愿服务、学习团体参与、与老师一起研究、语言学习、海外学习、选/辅修、学术类投稿等环节显得比较突出。
2.3.3自我报告的教育收获
调查结果显示,淮工学生自我报告的教育收获总体低于地方本科院校常模,其中:知识涉猎能力、专业知识能力、批判思维、解决问题能力、理解不同文化和价值观、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差距明显;口头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信息技术能力、价值观确立等方面稍有差距;有效合作能力和认识自我能力不相上下。
从淮工内部来考量,在教育收获的三个维度中,学生的价值观收获最多,知识收获最少,能力收获居中。t检验及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学生的总教育收获和知识收获、能力收获与年级有关系,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总教育收获和知识收获、能力收获都会越来越多,而不同年级之间学生价值观的收获上则没有显著性差异。(2)不同学科之间的学生其教育收获没有显著性差异;(3)学生总教育收获和知识收获、能力收获的多少与生源地有关系,家在本市学生的总教育收获和知识收获、能力收获显著高于家在外地的大学生,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在价值观收获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4)来自农村的学生在知识收获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来自城区的大学生。
2.3.4向学/厌学情况与在校满意度
在克服学习困难、学习意义感、学业期望等方面的表现,淮工学生与地方本科院校常模不相上下,但在学习动力、学习成长、学习乐趣、专业兴趣、专业帮助几个方面则稍显不足。进一步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各年级之间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大一学生显著高于大三和大四学生,大二学生显著高于大四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学习意义感提升得比较明显,而学业期望则呈非常明显的下降趋势。
学生在校满意度总体水平低于地方本科院校常模,其中:学业指导满意度差距最小,就读经历满意度次之,差距最大的是“重新选择该校”。学生对就读经历满意度最高,重新选择该校的意愿最低,学业指导满意度居中。t检验及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女生的总满意度和学业指导、就读经历满意度显著高于男生,不同性别学生在重新选择该校的意愿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2)学生的满意度与年级有关系,大一、大二、大三学生的满意度没有根本性的变化,而进入大四则到达满意度的巅峰;(3)不同学科之间的学生满意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4)重新选择该校的意愿与生源地有关系,家在本市的学生重新选择该校的意愿显著高于家在外地的大学生,总满意度及学业指导、就读经历两个方面的具体满意度的大小则与生源地没有显著相关。
通过对淮工与全国大学常模和地方本科院校常模进行不同程度的比较和分析,在五大可比指标和主要教育环节可初步得出结论:(1)淮工五大可比指标中,校园环境支持度表现最优,生师互动表现最差;(2)淮工五大可比指标按学科分类与全国常模比较发现,所涉及的8个学科总体表现呈橄榄形,理学表现最优,法学次之,工学、文学、经济学、农学、管理学这5个学科表现一般,艺术学表现较差;(3)部分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缺乏针对性;(4) 课程挑战度不够,学生整体学习行为表现不够理想;(5)课程外的拓展性学习急需加强。
3.2.1继续改善校园环境支持度
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是个体行为与院校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4],淮工校园环境支持度是五大可比指标中最优秀,这是打造校园支持度优势奠定良好的基础,除了改善硬件条件外,应更重视提高软环境的支持性,为学生提供较高的校园环境支持[5]。可从组织集体活动、为学生的学业提供支持与帮助、帮助学生应对人际关系或情感问题、帮助学生应对完成学业中的经济问题、与任课教师(包含:班主任/辅导员、办公室行政人员)之间能形成相互支持与理解的良好关系等方面来入手。
3.2.2制定改善生师互动水平的相应政策
访谈中同学们谈到,除上课时间外极少有机会与老师进行交流;有些老师甚至从不布置作业,即便偶尔布置作业也从不批改、不点评、不答疑;大部分学生从未参与过老师的课题研究。数据显示这些问题在淮工并非个别现象,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大众化势必引发诸多资源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但近些年淮工正在经历着跨越式发展道路,软硬件设施等指标均保持着较好水平,生均占有的校园资源、师生比等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生师互动水平不高恐怕更多要从制度上找原因,如何激发老师们关爱、亲近学生的热情及责任心,需要大环境的引导和支持,仅靠老师们的自我激励和自律是不够的。
3.2.3课程设置还需更加合理且有针对性
课程与教学是直接触及、影响学生的教育活动,教育改革和政策目标不真正进入课程层面,不真正转化成教学实践,就不能真正惠及学生,也不可能真正实现[6]。作为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淮工若要追求综合性大学一样的课程目标既不科学的,也是不合理的。调查数据显示,淮工学生的分析和运用能力总体不佳,而这两项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正是淮工课程目标达成的重点所在。淮工是以工为主的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但工科的优势在淮工并没有凸显出来,学校应当增加对工科课程的改革力度。
3.2.4有针对性地加强课程的拓展性学习
淮工学生的学习投入时间上并不输于其他高校的学生,给予合理的学习指导并制定引导保障机制,来鼓励和激发他们投入更多学习时间、获取更多学习收获、增加就业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关注,不仅在课堂教学上,还要延伸到课外,要在课堂内外的融会贯通中实现教学目标[7]。譬如:开办更多的学习团体;增加老师带领学生开展研究的投入,创造更多师生合作的机会;开拓海外学习交流平台;完善选/辅修制;引导和鼓励学生的学术类投稿等。
注释:
① 本文中的“全国常模”与“地方本科院校常模”是由清华大学项目组基于全国大学和地方本科院校的代表性样本构建而成,此处的地方本科院校指“985工程”、“211工程”院校之外的大学本科、学院本科和独立学院本科。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EB/OL].[2011-04-25]http://www.bj.xinhuanet.com/bjpd_sdzx/2011-04/25/content_22604972.htm.
[2] 史敬寰.从大学生学情调查看我国大学教育质量及改革[EB/OL].[2010-12-19]http://www.hie.edu.cn/old/zhuanti(xin)/zhuantihtml.
[3] 罗燕,史静寰,涂冬波.清华大学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2009——与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的比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10):1-13.
[4] 王纾.研究型大学学生学习性投入对学习收获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2009年“中国大学生学情调查”的数据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4):24-32.
[5][6] 史静寰,涂冬波,王纾,等.基于学习过程的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2009[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4): 9-23.
[7] 汪云香,田立新,符永宏.卓越人才自主学习行为的观察与思考——对江苏某高校“卓越班”学生的NSSE学情调研[J].高等教育管理,2013(4):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