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以俭
(淮安市供销合作总社,江苏 淮安 223001)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这既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城乡关系一直都是影响我国稳定和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由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改革开放后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30多年里城市空间扩大了2倍~3倍。至2013年,全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3.7%,城镇常住人口为7.3亿人,比1978年增加了5.6亿人[1]。
我国城镇化是基于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推进的,空间城市化并未产生相应的人口城市化,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如: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等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2]。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既要体现在区域规划、基础设施、教育条件、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协调与统筹,还应体现在居民生活的舒适与便捷程度上,新农村尤其离不开发达的农村物流支持,[3]为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其他经济活动提供服务。如何畅通农村物流的绿色通道,选择恰当的路径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将城市物流与农村物流有机结合,成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新课题。
农村物流相比于城市物流,具有季节强、分布广、方式多样、差异大等特征,在基础设施和专业化技术、市场化程度等方面水平总体较低。它既不同于农业物流、农产品物流,也不等于农产品流通,[4]厘清农村物流内涵既有理论上的必要,对保证政府制定政策的准确性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业物流是农村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行业物流概念,是相对于工业物流、商业物流等行业物流而言的,后者是区域物流概念。从内容上分析,农村物流不仅包括农业物流,还包括农村居民生活所需的各种工业品在农村范围内的物流活动。
农产品物流无论是对象还是服务范围都远不能反映出农村物流的全貌,农产品物流是农业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物流又是农村物流的组成部分。农产品物流的客体是农产品,而农村物流除了农产品以外,还包括从城市进入农村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5]从地域范围看,农产品在农村地域范围内的物流活动属于农村物流范畴,但进入城市后就属于城市物流范畴。
农产品流通与农村物流间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农产品商流与农产品物流的统一体,重点是研究如何通过农产品批发、零售等环节进入消费领域,使其价值得以实现和增值,其内涵更倾向于农产品商流。农村物流重点是研究产品在物质形式上,通过加工和流通环节等环节到达农村消费者手中,其重心是产品实体的位移及其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的创造。
农村物流与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相关,农村的特点决定了农村物流有其自身的特征,相对城市物流也显得更为复杂。其分散性、非均衡性、差异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并非发展中国家的农村物流所独有,发达国家的农村物流也同样具备。
农村物流分散性的特征使得农村物流服务的地域范围必然扩大,对支持物流的信息系统也提出了更高、更特殊的要求,对物流体系也会有独特要求。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决定了农村物流具有较强的季节性,由于农资及农副产品分散生产与集中消费的矛盾,导致农村物流具有非均衡性特征。
除了农村居民所需的日常生活用品外,农产品是农村物流的最大客体,由于不同地域自然条件存在差异,农产品的生产方式及品种各不相同,其质量与品质也千差万别。同时,地区间的经济状况和物流发展水平各不相同,既有东部与西部、沿海和内陆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有城乡间既成的结构性差异,还有地区间人文经济条件的差异,农村物流的巨大差异性带来了物流体系本身及其与第三方物流体系间衔接的复杂性。
由于不同地域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人文环境、交通状况的差别,各地农副产品品种复杂多样,人们对物资需求的品种各不相同,导致了农村物流所采取的流通方式也多种多样,组织结构、主导的网络系统也不尽相同。
现阶段我国农村物流的类型主要有四种:一种是邮政物流,主要采取“连锁配送+服务”的模式,根据农民生产、生活需求,将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配送到农户手中。二是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基层网络,主要以“三位一体”、“新网工程”、“3111农资营销新模式”等工程为载体。三是农村交通物流,通过培育不同等级的农村交通物流示范企业来带动农村流通经济。四是“农超对接”,采取“超市+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现农民、市民、商家多方收益。
以城市为中心是物流发展的初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逐步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向中小城市扩散的城市物流圈,可农村物流发展速度相对滞后。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资料,农村物流总额在社会物流总额中占比偏低,①具体见表1。
表1 农产品物流总额与社会物流总额比较表 单位:万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历年发布的统计数据整理。
表1显示,2010年~2013年的4年里,社会物流总额增加了72.4万亿元,年平均增加18.1万亿元,总增长率为57.73%,历年增长率分别为:26.3%、11.9%、11.6%。工业品物流总额增加了68.4万亿元,年平均增加17.1万亿元,总增长率为37.73%,历年增长率分别为:27%、12.8%、12%。农产品物流总额4年里增加了0.32万亿元,总增长率为14.5%,年平均增加0.08万亿元,年增长率分别为:4.5%、4.3%、4.8%。
相比较系列升降指标和构成可见,工业品物流额每年均占据了社会物流总额的90%以上,成为带动社会物流总额增长的主要因素。农产品物流的相关指标不仅远低于工业品物流,也低于社会物流的平均数,甚至远远落后于进口货物的历年总额、年平均增长额(0.68万亿元)、总增长率(28.7%)、年增长率(19.1%、2.6%、5.2%)。在农村物流的主要客体的农产品物流领域,近4年里占社会物流总额的绝对值和相对数比例不增反降,显然与我国农业大国的地位、与7亿农村居民的需求相比显然极不相称。
生产发展水平与物流水平联系紧密,改革开放后农村商品经济有了一定发展,相应的物流业也开始产生并逐步完善,但农村物流与工业品物流和城市物流相比还十分落后。
我国的物流基础设施长时期以来主要侧重于服务城市物流,专门提供或已经耦合农村物流服务的站场相对不足,大部分农村物流设施未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尽管国民经济的基础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农村物流设施仍显得相当落后,表现在道路、运输工具、通讯水平、商品储存保管水平等多方面,多年来投入不足、建设相对滞后。[6]农产品的物理性能决定了对运输效率和保鲜条件有很高的要求,但除了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农产品仓储设施数量严重不足、功能不全,农村物流形式依旧以常温和自然状态为主,由于缺乏现代冷链物流技术,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失很大。
农村公路是保障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设施,《2013-2017年中国公路养护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全国农村公路(含县道、乡道、村道)里程达367.84万公里,99.97%的乡(镇)已通公路(硬化路面占97.43%),99.55%的建制村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面占86.46%)。但路面等级低、交通量小,与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相比,以农村公路为主体的公路网总规模仍相当落后,西部落后地区修路资金紧缺,几乎全靠国家拨款,路面修成之后的养护管理也存在诸多问题有待加强和改进。
物流功能的实现及基础设施与物流技术水平密切相关,路况差则物流效率低、费用高,公共信息平台不畅通,物流信息就不能及时传输,缺乏充足的冷藏设备和科学的加工工艺、技术和基地,鲜活农产品的价值就难以保证。
物流业是专业化和社会化分工的结果,虽然我国农村已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但既成的自然经济烙印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依然相当明显,经营理念、管理模式与现代物流体系的专业化要求匹配度低。[7]农户自我服务能力不强,脆弱集体经济难以完成多种类统一作业服务,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不强,信息指导、运输、配送等服务远没有很好开展起来。大部分物流企业又集中于市区,服务于农村、农产品流通的企业偏少,多数农贸市场、农产品交易市场没有建立专门的物流配送体系,农村物流专业化、社会化水平相对较低,运输效率有待提高。
农村邮政、农村客运、农村超市配送等已有比较完善的网络系统,但相关网络尚未实现共享,发布农业生产各环节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交易信息的信息网络有待完善。整个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经营规模与产品批量偏小、产品竞争能力差、商品化程度与抗风险能力低是目前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市场要素尚未真正形成,制度建设不完善、市场行为不规范,农产品购销政策和流通渠道缺乏连续与稳定性,农产品及农村物流市场社会化组织发育稚嫩。
高度市场化条件形成并发展了现代物流体系,构建农村物流体系既需要确立全新的发展观念和行为准则,更要求政府宏观调控政策,重塑与构造生产组织结构、资源配置方式、市场体系。且农村物流体系本身必须要有强大的适应能力,能在农村市场化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中起引导和促进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具有现代农村物流的强力支撑,选择适宜的农村物流发展路径意义非凡。我国农村目前发展势头良好,农村税费改革十年使得农民受益很大,但农民收入低、农村经济落后、农村市场成长性差依旧是阻碍农村发展的主要问题,农村物流整体发展水平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不相适应。
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是提高农村物流水平的保障,在发展农村物流的各种路径中,政府永远都应该是主导力量。我国农村现状决定了现代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仅靠农村自身积累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通过加大各级政府的财政性投入力度,对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来说,国家的财政支持尤其重要。
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的方式,在农村物流项目的土地供应、启动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充分依托现有农村货运站场,加强农资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与仓储设施、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可以借助规模较大的集贸市场或连锁商超,为农村物流提供专业物流服务,鼓励实施农村客运站改造,耦合货运场站功能,发展农村货运集散中心。
根据不同地区农村物流发展特点,重点扶持特色农业配套物流、农村生产资料配套物流企业,改变规模小、实力弱、服务单调和封闭运行的现状。按照农产品流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加快原有农产品流通企业资产重组改造步伐,重点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运销、进出口、物流配送企业及大型食品连锁超市的扶持力度,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及代理商、中间批发商等中介组织。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全了农业的产业组织体系,改变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格局,改善了单个农民在竞争主体上的弱势地位,为农村物流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提供重要的组织条件,已成为现代农村物流的组织基础和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有效组织形式。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通过政策扶持、有效信息供给、资源整合等途径,促使其走上规模化生产发展的道路,为物流企业进入农村发展物流网络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结合全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推进,通过构建区域农村物流信息平台、开发入户信息系统软件、优势资源共享等途径,加强网络信息中介服务,实现农业信息载体多元化、手段多样化、服务产业化,不断满足现代农民快捷获取各类农业信息的需求。大力实施“农业上网”工程,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养大户等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农业电子商务,促进农产品流通与销售。
发展农村物流最重要的是要让农民感受到现代物流技术带来的便捷、集约、高效,激发和调动他们发展和运用农村现代物流技术的热情和主动性。树立现代物流观念是发展农村物流的根本,普及物流相关知识是基础,培养和提升物流人才素养是关键,首先要在农村干部、农村承包大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的头脑中树立现代农村物流观念。[8]实际工作中可以利用“三下乡”、免费培训班、田头跟踪服务等形式,将现代物流服务的知识和技术送到农村,向农民普及现代物流知识,提高他们对现代物流的认识水平。
在恢复重建基层供销社的基础上,尝试以乡村供销社为中心和纽带,将地方有特色的农产品进行统一收购,并运送到配送中心集中处理,再统一配送到城市超市向市民出售,实现地方农产品更好地出乡、出县、出城。充分整合和利用邮政、供销等现有物流网点和资源,实现网点功能多样化,为农民配送必需的农产品生产物资、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物资及农村生活必需品,弥补农村物流需求量小、分布面广的缺陷,大力培育农村物流市场。
注释:
① 由于缺乏城乡居民消费物流数据,对农村物流占比的评价的系列数据,只能采用占农村物流主要对象农产品物流,社会物流、工业品、进口货物总额中同样未包含居民消费。
参考文献:
[1][2] 新华社.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EB/OL].[2014-03-17]http://news.xinhuanet .com/house/bjc_126274610.htm.
[3][6] 张以俭.城乡统筹发展视域下的基层供销社重建探析[J].盐城工学院学报,2013(6): 86-89.
[4] 谢水清.论农村物流的内涵与特点[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3):51-53.
[5] 周才云,张毓卿.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物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农业经济,2014(4):121-122.
[7] 何海军.我国农村物流与城市物流发展比较及启示[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1): 23-26.
[8] 王成武.聚焦农业物流[J].江苏农村经济,2011(1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