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
摘 要: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殿堂,也是文化传播的象牙塔。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人文教育改革逐步推进。在我国教育事业的逐步发展中,高校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技术外,也加强了对学生的人文理念的培养。大学语文作为传播文化的主要途径,也是加强高校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平台。高校作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领域,有责任和义务加强人文理念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促进专业领域技能掌握的同时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摆脱传统的闭锁状态,通过对“育人”的深刻理解,提高教育工作者的人文理念,实现对学生的感化,即“成大事,先做人”。
关键词: 高校语文教育 人文理念 培养方法
语文,语言和文章的结合。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先生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这一建议很快被华北政府教育机关采纳,随之就推向全国,从此“语文”就成了中小学生必修的课程。作为能够通过实物写实的表达方式阐述客观抽象的意识内容的工具,语文被赋予了更生动的、人文性的本质,通过表达方式、抒发情怀及语言句式能清晰地将意识形态的内容转变成沟通交流来传播。我国高校语文教育中,需要加强“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此基础上发挥教育的多样性,促使学生在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上体会人文理念的内涵,充分与语文知识联系。加强语文教育中人文理念的培养,达到感性与理性的教学目的,构建良好的人文环境,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作贡献。
1.人文理念的意义
人文,从人的文化开始,通过对人内心的尊重,体现出人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伴随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完善,素质教育的提出体现了人文教育的加强完善。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一词源于拉丁文,译为“人道主义”、“人本主义”、“人文精神”,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表现,思想核心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理论基础是资产阶级“人性论”。彼特拉克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人文理念注入语文教育体系中,表现在以人为本,价值体系以人为主,增加人的价值,在人与社会的共同进步发展中人性的加强。不断对人文理念加深理解,能够形成人性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不仅能促进文明进步,而且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通过语文教育深化人文理念的培养,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措施。人文理念的哲学思想往往是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并不是个人作为主体,而是人性的客观体现,这并不矛盾。因为人性的客观存在,使得人的个体有大量矛盾冲突,为了避免矛盾激化,人文理念的正确引导是我国高校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确保正确教育学生,高校在选取教材方面极其严格,所选的文章都代表作者的思想和含义或者代表揭示人生哲理的,或者蕴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的文章等。传统的语文教材只是一些体现文化传统的文章,但是现在的语文教材体现了审美功能,不仅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2.高校语文培养人文理念
人类的文化传播主要依靠语文的发展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一方面增强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广义上来看,语文仅仅是作为传播的文化工具,是文字沉淀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作为人们生活交流的工具。语文作为一种自然科学,对学生的理解思维与身心发展都起到促进作用。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管发展完善,社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语文教育不仅专注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一方面要通过语文教育加深对人文理念的理解,另一方面要增强学生以人为本的意识,将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通过教育手段与学生进行交流。不断加深对个人发展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三观”理解,通过人文理念与“三观”的联系增加语文教育的深刻意义。
由于高校教育的普遍性,在其选取教材并安排课程的过程中,实际上并没有在将语文教学中注入太多人文理念,而是只注重表面技能的掌握,相反由于实际教学的任务,有时候连表面的知识都无法满足。语文的科学性是需要其他学科相互促进与影响的,相对于所有学科,语文的科学性更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教学中语文不应该单单被看成是交流工具,更应该看成是桥梁,连接所有内在人性和感性的桥梁。因此,在高校语文教育中加强人文理念的培养,可以使得学生理解技能与世界的关系、人与社会的联系,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注重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关注重点从技能转移到人文理念上,更容易培养出高层人才。通过解放思想,对思想方式的人文理念的加强,实现科技融入人性,整合世界观与人生观,将价值观体系深化,从而减轻学生在专业技术上的压力,促进学生对社会与世界的深刻理解。
高校语文教育培养人文理念主要让学生明白尊重人是人相互交流与沟通的基本要求,在不断加深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同时,理解人的文化,做到关心人。目前,我国高校语文教育中缺少的正在忽视的就是人文理念的培养,看重的是专业技能的掌握,没有充分让学生通过对人文理念的理解感受语文的魅力,固然专业技能是今后的生存之本,但是人文理念的正确理解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影响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理解。因此,高校教育应该将教学重心适当转移到人文理念的培养上,避免人文理念的素养边缘化,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增强学生以人为本的人文意识,提高学生全方位的素养,在专业技术过硬的情况下,身心能够抗压。使学生深刻理解人文理念,懂得如何与人、与世界沟通。
积极推动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的培育目标的实现,推进语文教学改革。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尽可能多运用传授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传统的传教方式变成学生主动索取方式,通过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形式,在实践中让学生充分体验人与人的沟通,将书本的文字转化成行动让学生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情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实践拓展,增强学生的发现和审美能力。通过动手得到的知识,往往比听来的知识更快、更容易接受与理解。
感性教育一直是高校语文教育的弊端,无法让学生通过审美看周围世界,体会文字带来的视觉冲击。应该让学生发现世界的点点滴滴都离不开人,人性的客观性主导这世界所有角落,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不会感觉到枯燥,反而通过互动的形式,加强学生的团结协作,懂得分享,懂得如何处理人与人的矛盾,通过对人文理念的理解转化矛盾冲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是一条基本途径,言传身教是有道理的。以语文的人文魅力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加深对人与人联系的理解。
3.结语
语文承载着我国文明的源远流长,也承载着历史的延续,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理念的培养,是对高校学生最直接、最理想的方式。只有理解了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才能正确认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真正意义,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理解人文理念,通过实践加深对人文理念的理解,是高校应该完善的。高校不仅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而且要培养感性和情商完整的理性人才,树立正确的“三观”,为社会和谐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乔东鑫.高校语文教育中人文理念培养的探讨[J].华章,2013(11).
[2]张春梅.高校语文人文教育借鉴下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J].语文建设,2013,(11).
[3]张谦.“人文主义”教育观念在高校语文教育中的应用[J].语文建设,2014(2).
[4]杨宝珠.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中的人文精神及其当代意义[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2,(8).
[5]王建梅.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分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