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因论看语用的礼貌原则

2014-09-09 15:53陈龙华
校园英语·中旬 2014年7期
关键词:模因论

陈龙华

【摘要】从模因论角度看,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它可以在字、词、短语、段落甚至篇章层面得到体现。模因论的核心概念是模因,模因概念的核心是模仿。模因主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传播和发展。模因现象几乎无处不在,任何想法、说法和做法都可能成为模因。将模因概念引入语言礼貌研究领域可以发现,语言和语用礼貌都是模因。在现实生活中,解读与识别说话人归约性礼貌模因下的交际意图是礼貌评价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模因论 语用礼貌 认知解读

维特格斯坦曾经说过,我们需要理解某种早已摆在我们面前的东西,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恰恰是我们还不理解的东西。无人问及时,我们知道这种东西是什么,而一旦别人要求我们做出解释时,我们就不知道了。礼貌就是这样一种东西。Levinson 和Leech 等学者认为,礼貌是避免冲突、缓和面子威胁行为的一种语言策略。和Levinson 一样,许多学者均认为礼貌是一种策略,可是,一旦将礼貌看成一种策略,这样的礼貌是否还是真诚的呢?再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语言可以表达说话人的礼貌,但也可以遮蔽说话人的礼貌。本文从模因论角度分析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礼貌。

一、模因论

1976年英国牛津大学著名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Richard Dawkins出版了《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Meme)一书。在这本书中Meme一词最早被提出。Dawkins认为除了基因之外,还存在另外一种复制因子,他将该复制因子取名为meme. 根据Dawkins的观点,meme是一个文化信息单位,那些不断得到复制和传播的语言、文化习俗、观念或社会行为等都属于meme。在中国,meme有很多种译法:“觅母”(道金斯1981),“谜米”(布莱克摩尔2001),“模因”(何自然,何雪林,2003)以及“文化基因”(董忠良,2004)。其中“模因”这一译法最为被大家接受。

模因简单的说就是“模仿和复制”。人类的语言能够流传至今与语言使用者的不断模仿、复制与传播是分不开的。模因论是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布莱克摩尔认为,任何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被称为模因。模因的本质是模仿、复制,以此传播信息和文化。正如亚里士多德说的那样:“人事最富有模仿能力的动物”。当语言出现以后,我们靠模仿学会了语言。人是语言的动物,更是模仿的动物。所以说,语言模因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语言模因的传播主要有两种形式,即重复和类推。比如,“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话最早是由邓小平同志提出来的,后来被人们广为模仿使用,逐渐成为一个模因:

①发展才是硬道理,小平一句话促进中国面貌的改变。

②好吃才是硬道理。

其中①属于直接套用,即重复;②属于类推用法。

二、语用的礼貌原则

谈到礼貌我们会很快想起汉语中的“请”、“您好”、“谢谢”、“您吃了吗?”等早已成为仪式或程序化的话语,这些程序化的话语及其所传递的一般会话含义就可以说是一种模因,以帮助说话者传递礼貌的意图。然而,我们也发现,某些汉语里程式化的礼貌用语在西方文化里并不被认为是礼貌用语,甚至有时被认为是粗鲁的表现。和语言的意义一样,语言形式的礼貌或不礼貌属性最初是由语言使用者规定的,后来成为一种模因,被人们广泛、频繁使用后逐渐演变成了归约性礼貌,久而久之,语言使用者开始觉得语言本身具有礼貌或不礼貌的属性。然而,很多时候,在实际互动过程中,语词形式或内容与礼貌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一一对应关系。正如维特格斯坦所说:“如果生活模式是语词用法的基础,那么在语词用法中必定包含有一种不确定性。生活模式毕竟不是一种具有精确规律性的模式。”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发现,语言可以表达我们的礼貌,但也可以遮蔽我们的礼貌。比如,生活中我们常说“见到你真高兴”、“祝你玩得开心”等,难道这些话都是言出由衷吗?语言礼貌作为一种模因现象,具有比较固定的通行模式,可模仿性也较强,这样的话说话人完全有可能通过调控语言模因来遮蔽真实的自我,毕竟“语言掩盖着思想”(维特格斯坦)。因此仅仅根据表层句法结构本身判断说话人的礼貌或不礼貌是不够全面的,正如我们无法通过一件衣服的外形推断出这件衣服的质地。

亚里士多德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要衡量一个人言行的好坏,不仅应考虑言行本身,而且还应考虑其他因素:言者和行动者的情况,对方是谁,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目的是什么。”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即对语词的理解需要借助语境。这里的语境不一定就是指语言模因使用的具体语境,而很有可能指语词经过频繁使用后所沉淀下来的缺省语境。例如,英语中在询问对方事情的时候应该使用升调,这已经是约定俗成的事情,即语言模因里的缺省语境。这时候,如果你没用升调则会被认为不礼貌。

在实际互动过程中,说话人完全有可能利用甚至调控大多数人所认同的规约性礼貌模因来凸显自己的礼貌意图,听话人则经常透过语言模因的规约意义或字面意义来解读说话人意欲传递的交际意图,从而对说话人的语言模因重新作出礼貌、或不礼貌的评价。事实上,解读与识别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是礼貌评价过程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Dawkins R. 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2]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

[3]程宏,从模因论看社会流行语的语用意义[J].科教导刊,2011.

[4]何自然,谢朝群. 模因·语言·交际[A].第九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大会发言.

endprint

猜你喜欢
模因论
英文歌曲名称翻译的模因解读
模因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从模因论视角看外语教学
浅谈成语在广告语言中的偏离现象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探析背诵在以模因论视角看英语专业公共演讲课教学中的作用
试论模因论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模因论视角下的背诵
模因论视角下网络语言语用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网络语言的传播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