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技工教育内涵发展的瓶颈

2014-09-09 22:10胡渠路
职业·中旬 2014年7期
关键词:技工教育内涵发展瓶颈

胡渠路

摘 要:技工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培养的是在企业一线操作的实用型人才,是一种贴近市场、企业和社会的办学体制。当前,技工教育在经历了规模发展之后,迎来内涵发展的契机。本文就技工教育内涵发展的内容展开论述,指出在内涵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以期引起人们对于内涵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技工教育 内涵发展 瓶颈

近年来,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技工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广东省技工院校创造了全国技工教育“八个第一”,并逐步形成以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为龙头,重点技工院校为骨干,带动各类技工学校发展的办学格局。

胡锦涛同志视察珠海高级技工学校时指出“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汪洋同志也提出要“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技工教育在当前大好发展形势下,备受社会关注,提高技工教育质量,加强内涵建设的呼声更是不绝于耳。

一、技工教育内涵发展的内容及核心

当今的技工教育正在或已然经历了大规模的发展,各个技工学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扩张办学场地、增加办学专业,追求一种“大而全”的发展模式。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在校生的规模,提升了技工院校的知名度,但这只是技工教育发展的表层,如果一味追求表层的东西,注重横向的扩张而不重视纵向的深入,可能导致技工教育出现“虚胖”。目前,“虚胖”的体征已经初步显现:一方面是每年不断扩大的招生数量,另一方面是不断流失的学生以及层出不穷的分校管理问题;一方面是持续稳定高比例的毕业生就业率,另一方面是人人规避的学生就业稳定率及对口率;一方面是企业持续出现的用工荒,另一方面是大量学生初次就业之后待业在家等待重新培训上岗。这些现象折射出技工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技工教育经历规模发展之后,必然迎来内涵发展。

1.内涵发展的内容

“内涵”一词主要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特有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在逻辑学上,它与“外延”是相对的两个概念,“外延”则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

内涵发展在教育界的应用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提出的高等教育增长方式,按照增长主要是靠投入增加还是资源利用率提高,将高等教育分为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 前者主要注重的是数量的增长、规模的扩大、空间的拓展等,是通过外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而后者主要是靠结构合理、质量提高、效益提升等,通过内部因素作为发展的张力和后劲。

将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定义沿用到技工教育方面,同样是切合而恰当的。按照“内涵”一词赋予的意义,技工教育特有的本质属性的总和构成技工教育发展的内涵。首先我们要思考,技工教育的特有属性是什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技工教育在人们的眼中等同于“技能”和“就业”。如何使学生掌握技能,拥有较好的就业能力呢?要靠学校的内涵发展。

故而,我们所提倡的内涵发展,并不排斥外延发展,而是旨在使技工教育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办学规范、质量提升、效益提高。具体对于每所技工学校来说,就是学校要通过加强专业建设、师资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等措施和手段,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优势和发展品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就业能力,最终实现办人民满意的技工学校。

2.核心内容

当前,现代技工教育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就是培养的技能人才要能适应产业升级、具有较高素质。使培养的学生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担得起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任,不是一蹴而就的,中间要走的路体现着内涵发展的核心。技工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其实是一种文化氛围的培育、职业精神的坚持和传承。内涵发展需要每一位技工教育工作者不断诠释,不断增补,不断传承。

二、技工教育发展的瓶颈

技工教育正在蓬勃发展的今天,也涌现出了许多的问题,比如专业重复设置、专业特色不突出、师资队伍短缺、一体化教师偏少、校企融合不够、培养的技能人才与企业和产业脱节或根本达不到企业和产业发展的要求等。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如果处理或解决得不好,很可能制约技工教育的发展。

1.校企合作缺乏有效机制

纵观世界多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广东省借鉴了德国和新加坡职业教育的模式,提倡走一条“校企合作”、“校企双制”、“校园对接产业园”的合作之路,以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使学校与企业无缝接轨。然而实行几年以来,结果差强人意,校企合作的范围不广,合作形式不多,合作深度不够。大部分公办技校校企合作只停留在表面或者初级的顶岗实习、订单培养阶段,并没有真正达到校企合作的目的。

日新月异的产业技术、轰轰烈烈的产业转型升级形势与陈旧老套的教材以及传统守旧的教学方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终导致技校培养的学生达不到或不符合企业或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形成了企业“用工荒”和学校“待业潮”并存的局面。

校企合作融合不够,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企业方面来说,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感不强,缺乏社会责任意识以及追求短期的利润;而从学校方面来说,不愿调整办学思路和模式,不愿改变固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合作过程中有畏难情绪等原因,造成了企业和学校无法真正融合。

教育的实际意义在于学以致用,特别是技工教育。如何使校企双方变独唱为合唱,促进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可能还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努力,共同探讨。

2.专业设置缺乏宏观调控

目前技校专业设置存在几大弊病,一是专业设置有一定的盲目和跟风性质。往往是热门专业全部技校一哄而上。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技校专业设置的灵活和贴近市场,但在办学过程中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加上盲目招生,导致学生毕业后技术能力与专业要求相去甚远,待业可能性提高。二是专业设置缺乏前瞻和规划。目前学校专业设置上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往往是市场上出现了某种热门专业或者已经显现缺乏某种专业人才后,学校才去组织开设,并且按照目前专业的要求和标准来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这样的结果就是在培养学生的两至三年时间内,当初热门的专业已经转型或升级,而当初缺乏人才的专业一直没有人才补充。

专业设置的随意性和滞后性表明技校在专业设置的方向性方面缺乏宏观的调控。一个内涵发展的办学机制应该是灵活多样、结构优化、调配合理,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只有把握好产业或行业发展的趋势,并在产业发展、转型升级之前做好人才的培养和培育工作,才能真正达到服务企业的目的。

3.师资建设缺乏激励政策

曾有专家提出,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素质应该高于或优于从事普通教育的教师。这个高于和优于是指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多的技术水平。学生要想适应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的环境和形势,教师首先应该适应并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新技术、新方法,但是目前技校的教师大部分还不能满足这个要求。目前技工教育的师资专业结构不合理、整体数量不够用、技术水平待提高,整体水平与产业转型升级不相匹配。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知识丰富、技术精良、师德较高的师资队伍迫在眉睫。

长期以来,各技校用“引进+培养”“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培养师资队伍。但由于我国长年的人才观念和教育体制,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等级的人才本已是凤毛麟角,一旦有这样的人才还被高职院校或企业捷足先登。这样的现状使得技校的师资引进难上加难。而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良好的激励政策,本校师资的培养收效也并不明显。这样一来,技校教师整体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大打折扣。

4.人才观和用人观念缺乏更新

近几年数控、模具、机电类专业的报读人数逐年减少,从某一个侧面折射出了社会上的人才观和用人观的问题。以广州某技工学校为例,学校2007年数控类专业报名注册人数为805人,到2009年时报名注册人数为571人,相比2007年下降了29.1%;到2011年时报名注册人数为344人,相比2007年下降了57.3%。除数控、模具专业外,焊接、制冷等专业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究其原因,学龄人口减少、高中及高校扩招、部分学生学而不能致用纵然是一部分原因,但人文和社会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长期以来“重学历、轻能力”的传统人才观念以及陈旧落后的用人观念影响所致。

“轻视专业能力、重视社会身份”的传统劳动和人事制度依然存在,工人和干部的身份桎梏无法打破,使得很多技能突出、学历不高的技术人才得不到应有的报酬和尊重,特别是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这种现象愈发突出,严重影响了这部分人才的职业发展。基于这样的现实,学生和家长不希望自己或自己的子女再从事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差、社会地位低的技术职业,而宁愿选择一些工作环境好、相对轻松的职业。这种现象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势必影响技工教育的发展,从而影响中国技术人才的培养。

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的职业教育《决定》和《规划纲要》,必将有力推进全省职业技术教育的跨越发展,加快形成与现代产业体系相匹配、与社会充分就业相适应、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技工教育要真正承担起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培养及技术支持的重任,要承载使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使命,还需要每一位技工教育工作者秉持内涵发展的实质和核心,不断付出心血和汗水。

参考文献:

[1]高澜.广州市现代技工教育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2(5).

[2]张芳.技工学校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实践[J].素质大讲堂,2009(2).

[3]黎荷芳.论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及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J].职教论坛.2008(3).

[4]马蒙蒙.新世纪十年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4).

(作者单位:广东省国防科技高级技工学校)

猜你喜欢
技工教育内涵发展瓶颈
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嫁接”技工教育下的教学传承探究
试论凸显农村初中特色,圆内涵发展之梦
走绿色教育之路?促学校内涵发展
突破雾霾治理的瓶颈
潜能德育视角下中职内涵发展与招生规模问题的对策研究
欲成 “大家”, 先为 “小匠”
智能手机在技工教育中的研究与应用
突破瓶颈 实现多赢
浅谈在市场导向机制下如何做好校企合作
如何渡过初创瓶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