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华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必须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因此,语文教学要大力开展“读一读、问一问、批一批、讲一讲、演一演、辩一辩、说一说、背一背、写一写”等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丰富文化底蕴,培育情感态度,体悟语言规律,发展语文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实践活动;提升;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08-0016-0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语文课程定位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强调“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有些专家已提出要和“阅读分析式教学”说再见。我们必须根据新课程理念、新课标要求与当前语文教学现状,全力构建以“语言运用为中心”的实践型语文教学,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的实践活动中,逐渐掌握语文学习规律,逐步发展语文能力,从而提升语文素养。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落实生本教育理念,探索开展“九个一”的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丰富文化底蕴,培育情感态度,体悟语言规律,发展语文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一、读一读,在读中练就能力
语文教学必须落实“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语文实践活动。离开了读,语文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于那些文字优美、情深意浓的文章,教师可以设计“读一读”的实践活动,通过“读通—读懂—读好—读开”的教学路径,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同时注意与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进行文本教学,第一步要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落实读的保底工程;第二步要引导学生实现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实现读懂课文;第三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达到读出理解,读出感情,读出个性。在这三步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努力落实第四步“读开”,引导学生或围绕同一主题的不同体裁、或围绕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或围绕同一文本的相关素材进行拓展阅读,实现在阅读实践中提升认识、发展思维、升华情感。为了实现在不增加课时、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就能在课堂上有效达成“大量阅读”的目标,要做到教学目标精准,教学流程简约,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突破。为此,我们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努力落实以“语言运用为中心”,开展“阅读、识字、写作”三者有机结合的教学实践。我们把一篇课文分为“识字课”和“阅读课”两个课时进行教学,每节课利用前20分钟进行达成课标要求的识字写字和阅读教学;接着利用10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6~8篇的课外文章——识字课主要阅读包含本课生字的短文,实现在阅读中巩固识字;阅读课主要阅读同一主题的相关文章,实现在相同主题的阅读中提升认识、升华情感。最后再利用10分钟时间,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识字课的写作主要是把自己创编的字谜、儿歌写下来,也可以利用新词进行连词成句的写话练习,实现在写话中巩固写字,避免单调、重复的写字练习;阅读课的写作主要是根据文本的主题,确定恰当的话题,在写话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进行行为反思,从而发展思维、深化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问一问,在问中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文章“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这三个方面来提出问题,还要关注文章细节,从文章的题目、关键句、主旨、情节、过渡处、比较处、反复处、矛盾处、言语表达、写作手法等方面提出问题。如在教学《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文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寻找文本的主旨:作者曾经两次到德国,德国的一草一木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此,他从内心深处发出了这样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由此主旨引出研读的主问题:作者是怎样写出“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题目是全文的“旗帜”和“窗口”,抓住题目,常能得其要旨,厘清主线,串起全文。题目中能统领全题的那个关键字词,一般称为“题眼”。“题眼”不仅提挈全题,而且往往能揭示课文要义。如《富饶的西沙群岛》就可以围绕“富饶”一词,引导学生提出探究的主问题:西沙群岛的“富饶”体现在哪儿?课文是怎样写出西沙群岛“富饶”这一特点的?
三、批一批,在批中发挥自主性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很多教师这样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下自己的感悟。”每每此时,学生们最多就是画出自己有点感触的句子。至于感悟写什么,多数学生真的茫然。究其原因是我们平日里从来没有教给学生圈点、勾画、做批注的方法。为了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必须教给学生学会给课文批注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用词准确、写法巧妙、有所感悟、理解困难、思维困惑或求异创新等词语、句子甚至段落处进行文字式、符号式、纲要式或补充式的批注。批注的形式要灵活,时间也要灵活,可以在课前自由批注、课中专题批注或课末扩展批注。
四、讲一讲,在讲中内化表达
小学语文教材的很多课文都是生动有趣的故事。如神话故事《普罗米修斯》,民间故事《西门豹》,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等,对于这些课文的教学,我们完全可以不进行内容分析,而放手让学生进行讲故事的实践活动。学生为了讲好故事,要读熟故事、理解故事、内化故事。学生在听故事、讲故事的过程中,全身心地沉浸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为主人公的命运或兴奋、或悲伤、或激动、或同情,这时的学生思维是非常活跃的,情感会得到升华,语言会得到发展。小学生喜爱故事,低中年级正是学生迷恋故事的黄金阶段,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一黄金时期,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童话等各种各样的故事,引导学生由“读童话”到“讲童话”,再到“写童话”“评童话”,在“读、讲、写、评”的活动中内化文本,习练表达。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开展“主题演讲”实践活动,从而升华思维、提升认识。
五、演一演,在演中激扬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故事性强、情节曲折、人物对话较多的优美课文,可以通过“演一演”的实践活动来代替繁琐的内容分析。当学生们为了演好自己喜欢的角色而主动进行读、思、议、评、演的实践活动时,主动性、创造性就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情感、个性、思维就会在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得到激发和张扬。
六、辩一辩,在辩中发展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本的内容富含“矛盾”,特别值得思辨,是引导学生开展辩论的良好契机。如《落花生》一文,在当今时代,到底是提倡做“花生式”的人还是做“苹果、桃子式”的人,就是一个很好的辩论话题。当学生在深究观点、准备辩论时,能不深入研读文本吗?能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吗?当学生们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时,能不感受到“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的理念吗?
七、说一说,在说中习得语言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说明文和写景状物的文章。这些文章适合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和适当感悟写作方法的基础上,再通过“说一说”的实践活动来内化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如在教学《颐和园》一文时,在引导学生感悟作家笔下颐和园的特点,知道写作顺序和写作方法的基础上,就可以引导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颐和园。再如教学《太阳》一文,在引导学生感悟太阳的特点及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后,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以《太阳的自述》或《揭密太阳》等为题向他人介绍太阳。在学生准备当“小导游”和“介绍太阳”的过程中,他们既内化了文本,又习得了语言,也激活了思维,升华了情感。
八、背一背,在背中积累语言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记忆的黄金时代,我们必须利用好这一时期引导学生学习与积累中华民族的优秀语言。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注重品词析句,还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中感受语言的美,从而乐于积累优秀语言。要增强学生积累语言的意识,在课内外阅读中养成自觉的习惯。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背熟课本中要求会背的段落,更要对“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的要求进行有效指导,以免学生出现茫然的现象。另外,对课标中要求学生必学的古诗文,可以“每周一诗”的方式去落实,可以利用每天的“课前一分钟”进行古诗的背诵。试想,如果每学期以15首古诗的背诵量推进,那么在小学阶段的十二个学期中,学生就可背诵180首古诗,这样不但完成了《课标》要求,还超越了《课标》要求。同样的方式,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每天一句——名言警句”的背诵。可见只要教师善于思考、敢于探索,完成课标要求的小学生语文背诵任务并不困难。
九、写一写。在写中提升实力
课标提出,每节语文课要有10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有指导性的写,可见写的重要性。这里的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写字,二是写作。
在低年级的写字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自主观察、自主思考、自主评价中发现写字的规律和方法,更要培养学生写字的正确姿势,并使学生养成提笔即练字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写正确、规范、整洁、美观的字,完成写字教学的阶段目标。
写作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写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习得的,写作能力的提高不能只靠每学期的八次单元习作,必须经过长期、多次、得法的写作实践才能实现。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注重读写结合,努力实现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机结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写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从一篇篇文本中深切感受写法之法;还要寻找文本中适合“读写结合”的训练点,对文本进行补白、续写、仿写、改写等练笔实践,发展学生的习作能力。
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我们应淡化单纯的写作技巧指导,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体验、情感和思维发展。因此,要创新作文形式,以新颖、灵活的习作形式激活学生的习作兴趣,体验习作的快乐与成功。1.体验型作文。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指导学生进行“体验式”作文的训练,如通过师生一起做游戏,让学生感受“掌声的魔力”,感悟“魔术的真谛”。又如让学生写桔子,就引导学生观察桔子的外形、颜色、大小;摸摸桔皮、桔籽,尝尝桔肉、桔汁、桔皮的味道,学生经历自己多种感官体验后,写出的作文不但真实、生动,而且会富有个性化。2.活动型作文。教师根据季节的变化,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写出“我眼中的春夏秋冬”。又如,组织学生参加“拔河比赛”、“趣味运动会”、“科技节”、“祭扫烈士墓”等活动,指导学生写下活动过程和自己的感受。教师还要抓住各种节日,引导学生度过一个个既有意义又异彩纷呈的节日,积累写作素材。如“愚人节”可写愚弄别人或被别人愚弄的趣事;“母亲节”可写孝敬母亲的事;“教师节”、“新年”可组织学生给老师、亲朋好友写贺卡等。3.学科整合型作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生活,进行学科整合素材的搜集,可通过每周一次的“精彩回眸”让学生把“有趣的科学实验”、“难忘的体育游戏”、“最得意的一幅画”、“最喜爱的一首歌”等亲历的鲜活素材及时积累,并融入习作之中。4.想象型作文。“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提出的新要求。教师要解放思想,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如在以保护家乡环境为主题的班会课上,同学们讲述了耳闻目睹的破坏环境现象,认识到破坏环境的危害。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树木、垃圾桶、河水……以第一人称的身份讲述各自的经历与愿望。学生很快编出了童话故事《小杨树哭了》、《南河的倾诉》、《塑料袋流浪记》、《垃圾桶的对话》……生动、深刻地揭露并谴责了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表达了保护美好家园的愿望。5.创造型作文。创造型作文是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适当地对文中人物进行心理描述,对文中情境进行想象,或者把书中内容改编为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如学了《富饶的西沙群岛》、《海底世界》后,让学生写《漫游海底世界》的习作;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写人物为主的课文后,要求学生想象课文中人物的形象、与人物对话,并向同伴说说自己的想法。6.调研型作文。调研型作文主要是指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社会调查,用研究的眼光来分析调查所得到的材料,进而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设计出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建议方案。它需要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到的各方面知识。如学了《只有一个地球》后,及时组织学生调查家乡的环境现状,观察、分析家乡的水资源污染情况,查找污染源等调研活动,以真实的事例、具体的数据说明,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必须很好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7.模仿型作文。小学生习作大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是创新的基础和桥梁。在活动中指导学生品读范文,模仿其写作的风格,学生往往能写出出人意外的佳作。如读了《落花生》,就指导学生仿写《垂柳》,读了《苦柚》就指导学生仿写《西瓜》……久而久之,学生在模仿、借鉴中就学会了写作的窍门,拨动了情感思维的琴弦,奏出了习作的美妙乐章。8.系列型作文:“我之最”作文系列:或者是《我最开心的一次笑》、《我最伤心的一次哭》、《我最精彩的一个梦》、《我最后悔的一件事》;或者是《我最喜欢的一种花》、《我最爱吃的一种菜》、《我最爱穿的一件衣服》、《我最珍惜的一本书》等。有了自己的亲身感悟,学生就能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不愁没有内容可写。
实践出真知、实践炼能力,一切能力的提高必须靠实践。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它源于课堂又要超越课堂,结合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我们要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开展各类语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郭思乐.谛听教育的春天——郭思乐生本教育思想随笔[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4]秦红,加强语文实践活动的策略[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10).
[5]彭丽雅.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语文实践活动形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6]张晓玲.论语文实践活动与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7.
【责任编辑 王开贵】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4年3期